《——【·前言·】——》
1955年,人民解放军大规模授衔,名单审定时,罗荣桓元帅发现,苏静仅被列为大校。
皱起眉,翻开档案,一笔一划地看,半晌,他合上档案,转头对身边人说:“这个人,我要亲自向毛主席讲一讲。”
不久,毛主席批示:“升两级,授中将。”苏静是什么人?又因何得到罗帅与毛主席的肯定?
授衔工作在罗荣桓办公室紧张进行,人事档案堆满桌子,每一个名字、每一份战功,都需仔细核对。
军衔评定极其严格,战功、资历、职务缺一不可。
苏静的名字,出现在大校名单中。
罗荣桓翻到这页,盯着那熟悉的名字,停顿片刻,伸手取下了旁边的记录本。
苏静,1910年生,1932年入党,历任红军侦察参谋、八路军侦察科科长、解放战争情报处处长,参与过长征、平型关大捷、四平攻坚战等重要战斗。
他放下记录本,叹了口气:“怎么才评大校?”接着又补了一句,“事迹都在这里,不评将军,谁来评?”
罗荣桓叫来秘书,把苏静的档案仔细标注。
指了指档案中长征的部分,说:“把这些都整理清楚,我要和毛主席谈。”
1935年,长征中,苏静所在的红军部队接连翻越雪山、跨越沼泽,补给告急,敌军的追击步步紧逼。
一次侦察任务中,他带着小队深入草地,开始了一场与自然和敌军的斗智斗勇。
草地的天气变化莫测。
刚踏入泥泞地带,天边突然乌云密布,雨点夹杂着寒风打在苏静的脸上。
苏静抬手擦了擦脸上的水珠,眯着眼向远处望去,地平线上是一片平静的草原,这平静下面是危险的沼泽。
“往前探,再仔细看看。”苏静吩咐身边的一名战士。
那人二话不说,弯腰蹚进泥水里,不多时返回,脸色凝重:“脚下深得不见底,咱们再走几步怕是会陷进去。”
苏静点点头,蹲下身,用手中的木棍反复探查泥水的深浅。
回头望了望队伍,战士们背着沉重的装备,正焦急地注视着他,这是一支执行重要任务的小分队,如果迟迟找不到合适的路,整个部队可能被困在草地里。
这时,苏静突然想起一位藏民的话:“老马识途。”这句话瞬间点醒了他。
抬头环顾四周,果然发现附近的农户牵着几匹老马,这些马匹生活在草地周围,熟悉地形,或许能够带队找到安全的路径。
苏静立刻派人借来老马,解开缰绳,轻轻拍了拍马背。
老马似乎感受到了人的期待,甩了甩头,缓缓迈步,苏静在一旁观察,它走得很稳,泥水深浅并未对它造成影响。
苏静心中一喜,对队员挥了挥手:“跟着马走!”
部队小心翼翼地跟随老马行进,沼泽泥泞深浅不一,有几次战士脚下打滑,差点陷入泥坑,苏静立即过去拉住,亲自将他们扶起来。
就这样,队伍绕过了一片片危险区域。
三天后,穿越了草地的主力部队与他们汇合,领导看着苏静,满眼感激:“这次侦察任务要是没完成,损失可就大了!”
长征途中,苏静也因遭遇了一场,险些丢命的危机。
当时,部队计划转移至一片山地隐蔽,苏静带领一支侦察小队先行探路。
他伏在地上,望远镜对准山间小道,观察敌军的巡逻队形。
突然,身后传来轻微的沙沙声,苏静猛地转头,看到两名敌军士兵正在不远处走来,屏住呼吸,迅速将自己缩进路旁的草堆里。
敌军靠得越来越近,距离苏静藏身处只有五十米。
蜷缩在草丛中,双手紧握身上的短枪,但没有动,贸然开枪只会暴露整个小队的行踪。
敌军驻足片刻,似乎发现了异常,但没有进一步搜查,交谈了几句后,继续向前走去,苏静听着脚步声渐行渐远,长舒了一口气。
等到夜幕降临,带着队员悄悄绕过巡逻区域,安全返回部队。
回到驻地后,苏静将敌军的巡逻路线、兵力配置一一绘制成图,交给领导。
这份精准的情报,为红军主力的转移提供了有力保障,领导拍着他的肩膀说:“苏静,你又立了大功啊!”
1937年,苏静被任命为八路军115师侦察科科长,任务是为部队提供准确情报,侦查敌军动向。
平型关战役打响前,日军的行军路线和作战部署十分隐蔽,八路军指挥部急需准确情报,苏静临危受命,带领几名侦察兵潜入敌军区域。
小分队潜伏在山林间,时刻注意日军的动向。
苏静趴在地上,用望远镜观察敌军的车辆、士兵的装备和行军速度。
目光扫过每一个细节,生怕遗漏任何重要信息。
“队形有点乱。可以打他们的中段。”苏静低声对身边的战士说。
迅速记下日军的编队情况,等到夜幕降临,带着情报返回指挥部。
上级看完他的报告后,拍板决定:在日军行军途中设伏,集中火力攻打中段。这场战斗以八路军的胜利告终,苏静的侦察情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苏静偶尔也会担任一些政治工作,比如调节矛盾,可不是两个战士打打架这种矛盾,而是在国共两之间。
抗战中,八路军和友军之间,因误伤引发的矛盾,并不少见。
一次,日军炮火覆盖八路军驻地,误伤了附近的一支友军部队,对方部队误以为是八路军所为,情绪激动,要求给个说法。
苏静主动请缨,前去调解。
带上几名部队代表,登门向友军解释情况,详细分析了炮击的方向、火力来源,并提供了日军使用的弹壳作为证据。
对方听完,气消了大半。
苏静接着说:“我们是一家人,打鬼子才是共同的目标。”为了缓解矛盾,安排八路军医疗队,协助治疗伤员,派出工兵连帮助修复友军的阵地。
几天后,这支友军主动发来感谢信,两军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解放战争中,苏静被调任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情报处处长,建立了覆盖敌占区的情报网,成功获取了大量,关于敌军部署和行动的关键信息。
四平攻坚战前,苏静截获了一封敌军密电,内容显示国民党第60军准备突围。
迅速将消息送至总部,总部根据情报调整了部署,派部队提前在突围路线设伏,结果,第60军全军覆没。
苏静的情报能力,得到了部队上下的一致认可。
上级多次在会议上提到他,说:“像苏静这样的情报人员,就是我们的眼睛。没有他们,打起仗来就是瞎子。”
1955年,罗荣桓向毛主席汇报苏静的事迹。
从长征讲到平型关,从侦察任务讲到情报战,毛主席听得仔细,时而点头,时而皱眉。
“这个苏静,确实不简单啊。”毛主席合上档案,说:“这可不是一般的大校。升两级,授中将。”
罗荣桓带着毛主席的批示返回。
授衔当天,苏静站在典礼现场,戴上中将军衔,表情平静,却攥紧了手中的帽檐。
有人问他:“当了将军,什么感受?”苏静低声说:“是战友的功劳,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我。”
苏静从未主动提及自己的功绩,但他的事迹却如长江之水,浩荡流传。
他的中将军衔,象征了党和人民对英雄的认可,也证明了一个默默无闻的革命者的价值。
也正是罗荣桓的坚持,和毛主席的决定,让历史记住了,关于苏静将军的光荣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