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年,孙殿英出生在河南永城的一个贫农家庭。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家中八口人仅靠几亩薄田度日,年幼的孙殿英就要帮家里放牛耕地。
童年的艰辛让他对穷苦生活深恶痛绝,也种下了日后投机钻营的性格种子。十五岁那年,一场大旱让家里颗粒无收,孙殿英不得不外出讨生活。
他先是给地主家当长工,后来又做过店铺伙计,但始终无法摆脱贫困的命运。25岁那年,在绝望中的他听说河北张平的马匪队伍专抢富户,待遇还不错,便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投了匪。
在土匪队伍中,孙殿英很快就崭露头角。他深谙为人处世之道,对上巴结奉承,对下笼络人心,不出半年就当上了张平的心腹。
但他的野心不止于此,在看到不少军阀都是由土匪出身后,他暗自筹划着更大的前程。趁着张平酒醉,他偷偷带着几个心腹和一笔赃款逃离了匪窝。
为了掩人耳目,他披上道袍,自称"孙道长",在各地流浪。这段经历让他结识了不少地头蛇,也学会了如何在乱世中左右逢源。
当时的北方军阀割据,战事连绵不断,正是用人之际。1925年,冯玉祥的部将丁香玲在河南招兵,这让孙殿英看到了机会。
他带着积攒的银钱,领着手下几十号人马投奔了丁香玲。在军中,他表现得特别突出。因为有土匪的经验,他特别擅长打游击战,几次伏击对手的粮草辎重,立下大功。
更重要的是,他很会来事,逢年过节必定给上峰送礼,哪个长官家里办喜事他都会带着厚礼捧场。
短短几年,他就从一个普通的营长一路升到了师长,进而又攀上了张宗昌这棵大树,当上了军长。
轰开慈禧陵墓的第一炮
1928年春天,驻守蓟县的孙殿英每天都能望见巍峨的清东陵。当时他的部队正面临着严重的经费短缺,士兵们已经三个月没发饷银了,军心开始动摇。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一个老兵口中得知,清东陵里埋葬的都是顶级富豪,光慈禧太后陵寝里的陪葬品就价值连城。这个消息像一颗火种,点燃了孙殿英心中的贪婪。
他先是秘密派人打探了陵区的地形和守卫情况,发现守卫力量薄弱,大多是些年迈的太监和门子。于是他开始精心策划这场"军事演习"。
他先是让手下的宣传队到处张贴告示,声称要在东陵一带进行大规模的实弹演习,还特意放出风声说可能会有流弹,吓得附近的百姓和看守人员纷纷躲避。
接着,他又派出一个营的兵力在陵区外围设卡,严禁外人进入。在确保周围已经完全控制后,孙殿英带着精锐部队,趁着月黑风高的夜晚,悄悄潜入了陵区。
他们携带了专门的爆破器材,准备轰开陵墓。第一炮打响时,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回荡在寂静的山谷中,仿佛也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当烟尘散去,慈禧太后陵墓的大门已经轰然洞开。
军阀的两副面孔
1932年初,在张学良的部队里,孙殿英遇到了一个改变他命运的人——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宣侠父。
当时的宣侠父以记者的身份在军中活动,他敏锐地发现孙殿英虽然贪财好色,但骨子里还存有一份民族气节。
宣侠父经常找机会和孙殿英谈天说地,从历史典故讲到天下大势,特别强调抗日救国的重要性。
让人意外的是,这个曾经臭名昭著的军阀竟然被宣侠父的爱国情怀感染了。他不仅任命宣侠父为秘书长,还在他的建议下,开始暗中支持抗日活动。
在长城抗战期间,孙殿英的部队在喜峰口一带与日军展开激烈争夺,他亲自带队与敌人血战,歼灭日军一个中队,缴获大量武器弹药。
战后,他还主动与八路军建立联系,多次为地下党提供经费和武器,甚至在自己的防区内为八路军建立了秘密联络点。
人性的复杂却在孙殿英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1938年的一次战斗中,他的部队在河北遭到日军重兵包围。
在几天的激战后,当看到伤亡惨重、弹尽粮绝的场面时,这个曾经威风八面的军阀崩溃了。
被俘后,为了保住性命和地位,他毫不犹豫地投靠了日本人。从此,他开始疯狂地追剿八路军,那些曾经帮助过的地下党员,也成了他重点打击的对象。
一个军阀的落幕
1947年冬,解放战争如火如荼。在豫北战役中,孙殿英的部队被解放军重重包围在汤阴城内。往日里趾高气扬的军阀,此时已经成了惊弓之鸟。
当解放军的炮火将城墙轰出豁口时,他失声痛哭,甚至想要拔枪自尽。这个在乱世中纵横捭阖的枭雄,最终还是难逃失败的命运。
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当他被俘后,刘伯承将军并没有按常例处置他。原来,解放军早就掌握了他曾经支持抗日的证据。
那些被他帮助过的地下党员,也纷纷为他求情。考虑到他在抗日战争初期的贡献,刘伯承最终决定从宽处理。
而多年沉溺鸦片的恶习让他失去了重获新生的机会。即便解放军派来军医专门救治,他的身体还是每况愈下,最终在1947年底死在了监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