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酒精的全方位攻击:你喝的每一口,都在伤害你的身体”
廖先生,45岁,曾是一家小企业的老板,为人豪爽好客,平时应酬不断。
十几年来,酒桌上的觥筹交错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常态。由于生意场上需要,廖先生每日酒不离身,早已练就了一身“千杯不醉”的好酒量。
身边朋友都称他为“酒仙”,有人戏谑道:“这辈子都没见过老王不喝酒的时候!”
然而,一年前,廖先生开始频繁感到疲倦乏力,胃部也时常隐隐作痛。起初他并未在意,仍然我行我素,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感到剧烈的上腹疼痛,被家人送至医院急诊。
经过一系列检查,医生面色凝重地告知:廖先生被确诊为晚期肝癌。
医生详细询问了廖先生的生活及饮食习惯后,告知他长期大量饮酒是导致肝癌的重要原因。廖先生的妻子泣不成声,朋友们纷纷表示震惊与惋惜。
廖先生自己也非常懊悔,曾经认为的“酒能养生,喝点无妨”的想法,现在却变成了催命符。想到过去那些“豪爽”的酒局,廖先生不禁痛心疾首,意识到自己用健康为代价换来的不过是一场虚幻的游戏。
酒精代谢的隐形杀手:肝脏的沉重负担肝脏是我们体内最大的“解毒工厂”,负责分解代谢进入体内的酒精。然而,酒精的代谢过程对肝脏来说是一场巨大的考验,也是对身体的一种慢性“摧残”。
当我们喝酒时,酒精(乙醇)会首先被肝脏中的乙醇脱氢酶分解成乙醛,而乙醛是一种毒性远高于酒精的物质,会直接损伤肝细胞膜,使肝细胞坏死。
为了清除乙醛,肝脏会动用另一种酶——乙醛脱氢酶2,将乙醛转化为无害的乙酸,再代谢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然而,很多人天生缺乏活性的乙醛脱氢酶2,这意味着他们体内的乙醛不能被迅速分解,从而导致乙醛在体内堆积。
这种情况不仅会引起“酒后脸红”,还会对肝脏和其他器官造成严重的毒性作用,增加癌症的风险。
酒精代谢过程中,肝脏会优先分解酒精,而忽略其他功能,特别是脂肪的代谢。结果,脂肪在肝脏中积聚,形成酒精性脂肪肝。
起初,这种脂肪肝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它却是肝脏不堪重负的信号。如果持续大量饮酒,脂肪肝就会进一步发展为酒精性肝炎——一种严重的肝脏炎症反应,表现为肝细胞大量坏死、肝脏肿大,甚至可能导致肝功能衰竭。
更糟糕的是,如果酒精性肝炎没有得到及时控制并继续发展,肝脏就会进入肝硬化阶段。
肝硬化是一种无法逆转的疾病,它会使肝脏的正常组织逐渐被纤维化的疤痕组织所替代,导致肝脏失去原有的功能。
这种病变可能引起腹水、脾脏肿大、食道静脉曲张等并发症。而且在肝硬化的情况下,肝细胞不断地受到损伤、再生和修复,癌变的几率大大提高,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癌。
酒精不止伤肝!看看它在胃里的“破坏行动”很多人以为喝酒只是伤肝,但实际上,酒精对胃的伤害同样不容小觑。酒精是一种极强的刺激物,它会直接作用于胃黏膜。我们的胃黏膜其实是一层非常娇嫩的保护屏障,它保护着胃不被胃酸和其他消化酶腐蚀。
当我们空腹喝酒时,酒精直接接触到胃黏膜,会引起局部黏膜细胞的脱水和死亡。简单来说,就是酒精就像“腐蚀剂”一样,把胃黏膜上原本健康的细胞给“烧”坏了。这时,胃黏膜就会出现充血、糜烂,甚至渗血的情况,形成急性胃炎。
长期大量饮酒会让胃黏膜的损伤不断积累,修复能力也逐渐减弱,黏膜越来越薄,最后可能发展为慢性胃炎或胃溃疡。胃壁变得越来越脆弱,抵抗力也越来越差。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一喝酒就感到胃痛,甚至发生胃出血的原因。
更糟的是,如果胃里的胃酸倒流到食道,就会引起食道炎症和灼烧感。食道本来是没有像胃黏膜那样的保护屏障的,长期暴露在胃酸和酒精的刺激下,细胞就容易发生癌变,增加食道癌的风险。
所以,喝酒不仅伤胃,还会连累到我们的食道健康。
这些关于酒精的误解,有些人还没纠正1.酒精对大脑的“麻醉”,真的只是让你“放松”吗?
很多人喝酒是为了“放松”心情,喝完酒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仿佛烦恼都消失了。但实际上,这种放松不过是酒精对大脑进行“麻醉”的结果。
酒精是一种中枢神经抑制剂,它通过血液迅速到达大脑后,会抑制大脑皮层的功能。大脑皮层是控制我们行为、情绪和判断的部分。
酒精进入大脑后,首先抑制的是我们的大脑皮层前部——也就是负责理性思考和自我控制的区域。这就是为什么酒后人们常常失去自我控制,变得大胆、放松,甚至做出平时不会做的事情。
随着体内酒精浓度的升高,它对大脑的影响会逐渐加深,开始作用于运动皮层和感觉皮层等部位,人们因此会表现出动作不协调、说话含糊不清、走路摇晃等症状。
如果继续大量饮酒,酒精还会影响到负责控制呼吸和心跳的脑干,严重时可能导致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长期大量饮酒的人,大脑还会发生一种可怕的变化,那就是大脑萎缩。酒精对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会导致神经细胞坏死、脑组织萎缩,最终引起酒精性痴呆。这些变化很多时候是不可逆的,一旦出现就很难恢复。
2.为什么酒精“越喝越冷”?你真的在丢热量
很多人觉得冬天喝点酒能暖身,但其实这是个大大的误区。喝酒后感到“暖和”,只是因为酒精扩张了皮肤表面的血管,让更多温暖的血液流向皮肤表面。这样,皮肤感受到温暖的血液流动,就会让人误以为身体在变暖。
但实际上,这只是皮肤温度升高,体表感受到温暖,身体核心的体温反而在降低。因为血液从体内流到体表的过程就像是把“热量”从体内“搬运”到了外面。这就好比你把暖气开到户外,屋子里的温度自然会下降。
而且,酒精抑制了体内的防寒反应。平时在寒冷环境中,我们的血管会自动收缩,减少热量散失;肌肉也会不由自主地颤抖来产生热量。
但酒精让这些机制都变得迟钝,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被麻醉”了。这就是为什么人在喝完酒后,尽管感觉自己“暖和”,但如果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反而更容易失温,甚至发生低体温症。
3.喝酒前“垫底”和喝茶来解酒,是否真的有用?
很多人觉得喝酒前吃点东西,或者酒后喝茶、喝咖啡,能降低酒精对身体的伤害,可这其实只是心理安慰。吃点东西确实可以让酒精吸收得慢一些,但该进入体内的酒精一点也不会少。
因为食物可以在胃里暂时“挡一挡”酒精,让它不那么快直接刺激胃黏膜,同时也稍微延缓了酒精进入小肠的速度。但这些酒精最终还是会被吸收到血液中,最后到达肝脏,无法真正减少对身体的损害。
至于喝茶解酒更是大错特错。茶里面的咖啡因会让人感到精神振奋,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在“解酒”。相反,咖啡因本身有利尿作用,喝茶会让你尿更多的水分出去,反而加重脱水和酒精中毒的风险。
而且酒后胃黏膜已经被酒精刺激得很脆弱了,茶叶中的鞣酸反而可能加剧胃的不适,甚至引发胃痛和反酸。
正确的做法是在喝酒后多喝温水,尽量补充水分,加快代谢。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减少饮酒量,尽量避免喝酒,才能从根本上减少酒精对身体的伤害。
喝酒前后的这些“护肝妙招”其实是杯水车薪,不管做了什么,如果喝得多,酒精带来的伤害还是一样存在。想要健康,最好的选择就是不喝酒或者少喝酒。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