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歼印度王牌旅,张国华仅用一天,从此被印军敬称为“雪域战神”

陶陶读历史 2024-11-12 12:58:14

20世纪50年末,印度尼赫鲁在帝国主义的撺掇下,不断派兵蚕食我国神圣的领土——西藏。在数年时间里,印度军队缓慢北进,越过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侵占了包括藏南在内的12.5万平方公里领土。

对于印度的入侵,我国秉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再忍让。然而尼赫鲁却将我国的退让当成了软弱。印军甚至将他们的哨所推进到解放军哨所的后面,对解放军哨所形成了包围态势。随后,印度政府又扬言,要将中国军队从印度准备侵占的中国领土上清除掉。

是可忍,孰不可忍!印度的猖狂进攻,让毛主席下定了打上一仗的决心。1962年10月18日,在由毛泽东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中,毛主席做出重大决策:

“多年来我们采取很多办法想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印度都不敢,还蓄意挑起武装冲突,且愈演愈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能奉陪了!”

虽然决心与印度打一仗,但毛主席并没有十全的把握。首先,毛主席对印度军队并不了解。中印两国交往数千年,一向没什么冲突。第一次直接冲突,还要追溯到唐朝贞观年间。近代以来,印度曾作为仆从军,参加过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其中在后两次战争中,印度军队都曾直接踏入了北京。因此,毛主席一时还难以把握,印军的战斗力到底有多强。

而另一方面,青藏高原环境恶劣,平均海拔高达4000米,多风、寒冷、干燥,很多地方荒无人烟,被称为“人类禁区”。自古以来,中原军队在青藏高原作战便十分吃亏。唐代与吐蕃在青藏高原多次交战,败多而胜少,其中不乏像大非川那样的惨败。对于平原人来说,高原病的侵害是相当可怕的。

自汉代以来,中国就有关于高山病的记载,将之称为“冷瘴”,也就是“寒冷地区”的瘴气。如果患上高原病,别说打仗了,连行走都困难,体弱者甚至可能毙命。

而最后一点,自然是辎重补给问题。青藏高原多山,地势崎岖,运输不便。而青藏公路,也是刚刚修好,运力十分有限。都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现代战争的消耗比流水还快。要想打赢这一仗,就必须把后勤问题解决。毕竟在朝鲜战争中,我军就曾吃过后勤不济的大亏。

正所谓“国难而思良将”,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毛主席立即将时任西藏军区司令员的张国华中将,召唤到了北京。

张国华,15岁就加入红军。从长征到抗日再到解放战争,张国华在一场场惨烈的战斗中成长,逐渐由一个小兵成为一军之长。解放战争期间,他所指挥的18军历经74场战斗,从长江下游一直打到了川藏边境。1950年,张国华又奉命率部入藏,并在昌都大破西藏上层贵族的反抗,促进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张国华一向军政双全,驻扎在西藏,他一面集中力量搞统战工作,另一面又化兵为农,开展大生产运动。张国华明白,人民军队若想在西藏立足,便必须解决粮食问题。近千年来,西藏人民饱受奴隶主的压迫和剥削,可谓是一穷二白,自己都顾不上。若向他们争粮,会严重伤害人民的感情。因此张国华坚决贯彻中央“不吃地方”的原则。他组织部队在乱石滩安营扎寨,开荒生产,第一年就获得了大丰收,收获粮食20多万斤。到了1954年,驻藏部队所囤积的粮食、蔬菜就已经达到2亿斤之巨。

可以说,没有这些粮食,就没有中印战争后来的胜利。

在足食足军的同时,张国华还密切监视着西藏上层势力的叛徒以及他们背后的老板——印度人。对于长期与我驻藏部队对峙的印军,张国华可谓是了如指掌。

到了中南海,面对主席的面询,张国华侃侃而谈,对答如流。当毛主席问他,印军战力几何时。张国华自信地回答:“他们的王牌军再厉害,也不如国民党的精英部队,我们一定能打赢。”

其后,张国华又向主席阐述了我军的优势:其一,我军粮食十分充足,足以应付一场大仗;其二,印军长期不打仗,士兵处于懈怠状态,而我军刚刚从战场上下来,还保持着昂扬的作战状态;其三,我军在青藏高原驻扎已久,已经初步克服了高原反应。反观印军,他们就可能无法适应这种环境。

对于张国华的回答,毛主席十分满意。但是毛主席仍提醒张国华,我们没有同印度作战的经验,万万不可轻敌,更不能产生浮躁的情绪。而张国华的老首长刘伯承也说:“你们所面对的,是印度王牌军,绝非一般的边防警察,决不可轻敌!”

然而面对着首长们的“千叮咛,万嘱咐”,张国华却力排众议,制定了一个看起来十分异想天开的疯狂计划。

当时,印军在与我军交接的克节朗地区囤积重兵,将王牌部队——第7旅驻扎在那。为了阻挡我军,他们修建上百座地堡,构筑了自以为“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有些参谋认为,印军占据地利,战斗力较强,绝非易与对手。因此他们认为,应该先歼灭敌军一个营再说。而这,也符合首长们要谨慎对待印军的精神。

对此,张国华却提出了反对意见。张国华认为,与印军作战确实要谨慎。但同时也要搞清楚这次战斗的性质,我军与印度作战,为的是彻底打痛敌军,吓倒敌军,让敌军不敢再染指我国边境。仅仅消灭敌军一个营,不仅不能给敌人带来震撼。相反,还可能打草惊蛇,致使敌军对我军产生警惕,进而将战争拖入持久战。而持久战,对于我军极为不利。印军所背靠的,是广袤的印度平原,人员补充、物资补给都十分方便。而我军所依靠的,仅仅是一条青藏公路。一旦大雪封山,运输不畅,前方战士就将面临灭顶之灾。

因此张国华认为,要打痛敌军,就干脆歼灭掉敌人的王牌第7旅,给予印军足够的震撼,从而干净利落地解决战斗。

随后,张国华的作战计划被呈交至中南海,摆在众首长面前。许多老帅都认为,这个作战计划有些“异想天开”,恐怕实现不了,还是歼敌一个营比较好。然而毛主席气魄宏大,对于张国华的计划,他果断支持。他把一个“更保险”的文稿推到一边,然后对着地图上的印军据点大手一挥:“扫了它!”。

他还表示:

“张国华是前敌指挥员,让他打嘛!打不好就重来!”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毛主席的鼎力支持,让张国华备受鼓舞。于是他按照计划,带领由1.03万战士组成的419部队,悄悄潜入克节朗地区。

相比于2000多人的印军第七旅,我军在数量、训练、素质和武器装备方面,都拥有绝对优势。这场战斗,可以用“雄狮搏兔”来形容。我军的作战方式,还是以我们所擅长的夜战、迂回作战为主。我军从两翼发动攻击,以敌军左翼为主要突破点,然后迂回其侧后,截断敌军退路。最终在敌人之间迅速穿插,将印军分割成几块,各个击破,包了第七旅的饺子。

10月19日,整整50车炮弹送到了前线。419各部队趁着夜色,神不知鬼不觉地摸到了印军第七旅的侧后方,支起了迫击炮,调整了射击诸元。

10月20日5点14分,东方刚刚露出一抹光芒,驻守在正面阵地的印军士兵还在裹着毯子睡觉。就在这时,一发尖锐的迫击炮弹划过了夜空,准确地击中了印军苦心修建的碉堡。随后是二发、三发,炮弹像雨点一样倾泻在敌人的阵地上,打得印军抱头鼠窜。

印度人一向认为,解放军会从克节朗河北岸发动进攻。但是他们万万也没有想到,我军的进攻竟来自于侧后方。这样的包抄和迂回,美军在朝鲜已经领教了很多次。但这一次,该印度人吃苦头了。

炮击结束后,我军司号员吹响了冲锋号,解放军战士对印军阵地发动了潮水一般的攻势。印度人慌忙用老旧的李·恩菲尔德步枪进行还击,但却被56式冲锋枪射来的弹雨所压制。印度人本想躲在碉堡里顽抗,却迎来了我军火焰喷射器的招呼。一条条火龙向印军地堡的枪眼里钻去,被烈火焚身的印军丢掉武器,钻出碉堡满地乱滚。

到9点30分,驻扎在克节朗防线正面的第二拉起普特营全军覆没,仅有60人逃脱,连营长也做了俘虏。

我军在实现正面突破的同时,东线的助攻部队在炮火的掩护下,渡过了克节朗河,直扑敌人撤退所必经的闸门——卡龙地区。仅仅90分钟,我军便攻克了卡龙的32座地堡,一个主力营的部队几乎全部被歼灭。

到了中午,印军第七旅基本失去了战斗力,指挥系统彻底崩溃,旅长达维尔直接逃进了山林之中,战斗从此进入了垃圾时间。后面的作战,我军主要是在山林中搜集敌军溃兵。经过66个小时的搜查,揪出了包括旅长达维尔在内的1900多名印度兵。而那些侥幸逃脱的,也大多冻死在冰天雪地之中,仅有少部分士兵成功潜入了不丹。

克节朗战役,我军仅用一天时间便歼灭了印度王牌旅,速战速决,创造了奇迹。张国华不禁感叹:

“我从军33年,从未打过如此轻松的仗。”

解放军打得轻松,但是张国华本人却没有那么轻松。实际在当时,张国华身体有病,发着高烧,本来想在内地休养。但军情紧急,怎容他养病?在具体作战中,张国华勉强支撑着发烫的身体,翻山越岭。警卫员想用担架抬着他走,却被他坚决拒绝。正是因为张国华的以身作则,大大鼓舞了士气,没有什么比军队上下团结一心更能增量战斗力了。

听说张国华取得大胜,毛主席不仅感叹:“撼山易,撼解放军难啊!”

在克节朗大捷后,张国华的部队又接连取得胜利,歼敌7000人。又再接再厉,俘获了敌军旅长辛格准将。我方伤亡不到一千人,没有一个士兵被俘。

我军的胜利,让印度举国震惊。而对于张国华,印军则将他称为“雪域战神”。早在唐代,高仙芝率部翻越5600米的高山,攻灭小勃律国,获得“高山之王”的美誉。而张国华用一场干净利落的胜利,继承了这位前辈的名号。

从1962年到今天,中印边境一直维持的相对稳定的局面,而这个局面的取得,和这一仗有着密切的关系。张国华将军,功不可没。

战斗虽然结束了,但是张国华并没有休息,而是抱着病体投身建设任务之中,他先后担任西藏自治区 委员会第一书记、成 都军区第一政委兼西藏军区司令员;1969 年,张国华当选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中央军委委员;1971 年 8 月,任四川省委第一书记。

由于长期在高原工作,张国华落下了病根。1972年2月20日,张国华在主持一场会议时,不幸倒地离世,年仅58岁。

周恩来亲自在首都机场迎接了他的骨灰,他痛心地说:“中央正要重用他的时候,他却过早的走了。”不久后,毛主席又罕见地拒绝了四川会议代表的见面要求,他黯然说:“不见了,我再也见不到张国华了。”

如今的西藏,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贫穷落后的西藏。曾经饱受压迫的西藏农奴的后代,已经过上了好日子。拉萨街头车水马龙、游人如织,西藏人民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但是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为了西藏而呕心沥血的张国华将军。张国华,永垂不朽!

0 阅读:5

陶陶读历史

简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