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指标”可能已经失灵,高杠杆造成了美股长期高溢价

闲闲投资 2024-03-28 02:45:24

对于A股而言,绝大多数投资者可能都有“恨铁不成钢”的心境,尤其是趁着美股上涨的时候,仍然“牵着不走,打着倒退”。如此孱弱,一旦外围市场开始下跌,A股面临的境地可想而知了。

2022年10月份以来,道琼斯指数涨了39%,纳斯达克100指数涨了76.8%,标普500指数上涨了50%。同期,上证50、沪深300指数基本持平,中证500指数下跌了5.5%,中证1000指数下跌了7.9%。

也就是说,在美联储本轮加息周期后半程,美股已经涨了1年零5个月,而A股仅仅迎来不到两个月的反弹,从技术上来看,甚至还不能称得上转牛。真的是,货比货得仍!

如果站在国际视野来看,当然希望美股不要大跌,或者长期延续慢牛上涨态势,A股才有足够的喘息时间。将A股的命运,寄托在美股市场,这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事情。

然而,有人偏偏在这个时候戳穿了这场黄粱美梦,“巴菲特指标”飙升至184%的消息,让你不得不重新审视美股的估值。

2001年,股神巴菲特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股市总市值和GDP比值,可以判断股市整体估值是否过高或者过低,当比值低于100%时,相对合理,超过100%有泡沫,当接近200%时买入股票等于在“玩火”。

根据当前美股51.47万亿美元总市值,以及美国最新GDP数据27.94万亿美元来计算,“巴菲特指标”已经高达184%,明显进入了高风险区间。

有观察者直言,2022年初,巴菲特指标一度超过了200%,于是乎就迎来了美股的上一波熊市,听上去着实有点令人胆战心惊。

需要重申的一个问题是,我们不想为美股辩护,只想一窥股市运行的内在逻辑。

在传统认知中,2022年那波美股下跌,并不是因为“巴菲特指标”而是因为美联储一轮激进加息。当然了,巴菲特指标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即便之前没有研究“巴菲特指标”,闲闲财经也曾经发表过“A股2024年上半年”最有胜算的观点,这背后仍然是以美股波动作为主要大背景。

由于过去一年多来,美股各大指数上涨空间足够可观,不排除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出现一次较大的调整,当然了,这种调整不足以再走一波熊市。即便如此,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以当前如此孱弱的A股来说,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不过,闲闲财经想说,“巴菲特指标”有失灵的嫌疑。

在2010年美国金融危机过后,巴菲特很少能做到在低位获得并购的机会,即便是在2020年新冠大流行期间,美股出现史诗级大跌时,巴菲特尽管手握大笔现金,仍然没有进行并购动作,并且也未在暴跌时及时抄底。直到2022年,高位收购了一家保险公司。

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恐怕还是因为“巴菲特指标”,2020年初美股那场大跌,很快又被拉回去了,大概率还没有跌到巴菲特认为可以放心捡便宜的时候。

也就是说,美股市场,用“巴菲特指标”来衡量,长期运行在巴菲特认为的“泡沫区间”,而不是“低估区间”。

那么,问题接着就来了,为啥“巴菲特指标”长期钝化,出现“失灵”现象呢?

这恐怕跟“巴菲特指标”本身有关,分母是股票市值,分子是美国GDP这个公式,有没有进一步论证过呢?

这个指标在过去可能非常灵验,随着时间的推移,“失灵”越来越明显了,巴菲特在提出“巴菲特指标”的时间是2001年,那时候的美国政府收支平衡,几乎没有国家债务。2008年爆发了金融危机,2010年美国国家债务上限达到了14.294万亿美元,2024年美国债务总额突破了34万亿美元,是GDP的121%!

闲闲财经认为,2001年巴菲特提出“巴菲特指标”时,美国几乎没有国家债务,公式当然可以把这个问题忽略,而在23年后,国家债务超过了GDP,显然已经无法忽略,高杠杆无疑是美国股市长期高溢价、“巴菲特指标”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

0 阅读:26

闲闲投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