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年连队副食供应紧张,天天吃老三样,连长对我说:你去当司务员

历史课代表小白白 2024-11-26 03:43:35

文:冯振国,编辑:拾点

71年,我们修理连驻扎在云南山区,副食奇缺,每天就是萝卜、白菜、茄子老三样,根本见不到其它菜色,就算山珍海味,吃久了也都会腻,更何况是这样的老三样,故而每当开饭时,战友们都愁眉苦脸,摇头叹气。

紧张的工作,粗劣的伙食,几个月时间里,大家都清瘦了不少。李连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一天,李连长就突然找到我,对我说:冯振国,你去当司务员吧!

我当时就愣住了,因为我在修理连是一名车工,而且技术刚练好,正欲大展身手,怎么让我去当司务员。

刚想婉拒,可是看到李连长期待和信任的目光,到嘴边的话还是咽了下去。

我就这样去当了司务员,然而没想到的是,当司务员的那段经历却成为了我军旅生涯中最为难忘的一段记忆,也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我是70年底参军的,当时到我们公社接兵的干部正是李连长,我正是被他看中坚持带走的,新训结束后,他又把我带到了他所在的修理连。

我们修理连除了修理工外,还有很多工种,比如车工、钳工、电工、焊工、木工等等近十余种,我当时是被分到了车工班,当了一名车工。

连长对我很好,下了连队,他经常耐心地指导我学技术,从走车到卡件,从进刀到完活,一招一式地示范指点,让我受益匪浅。

正是在他的指导和教诲下,我仅用2个多月的时间,就从一个刚面对车床感到陌生、无从下手的“新手”,一路成长为一名技术娴熟的车工。

可就在我正欲大展身手时,连长就突然提出让我去当司务员。

当时我们连队每人每天伙食费3毛7,细粮粗粮七比三,大米管饱没问题,但副食供应短缺,基本上每天是萝卜、白菜、茄子老三样,刚开始吃着还好,可架不住天天吃,这才有了前面所说的现象,每次开饭,大家看到倒胃口的老三样,一个个愁眉苦脸,摇头叹气。

作为连长看着战士们一个个愁眉苦脸的,他心里自然也不好过,每当这时,我总能看到李连长那皱成川字的眉头,我知道他心里其实比谁都着急。

或是参军前,在生产队干过,我对一些生产的事情还是看的比较透彻。

我发现连队之所以伙食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首先是因为我们连队人员比一般连队要多,有200多人,物资需求原本就要比其他连队大;再者驻地副食供应也比较紧张(当时主要就是县里一家蔬菜公司供应,前去采购的单位多,经常供不应求),因此导致我们连队采购的蔬菜品种单一,副食匮乏。

这些问题,我和连长闲聊时,也曾说起过,我还说如果循规蹈矩依靠县里蔬菜公司供应副食,想彻底解决连队的伙食问题那是不可能的。

我想可能也是因为这个缘故,连长才会想到让我去当这个司务员。

那天,连长突然找到我说:冯振国,你去当司务员吧!

我当时听到连长话,也愣了一会,其实主要还是担心自己不能完成任务,并且刚适应了车工班的生活,刚想婉拒,可看到连长那期许的目光,我也想给他分担一下忧愁,最终还是应了下来。

就这样,我去当了司务员。

司务员其实也就是给养员,也有人称为上士,主要就是负责给连队买菜的事宜。

接到任务后,我把情况理了一下,然后对症下药,两手抓:一方面组织各班开荒种菜,养猪(其实这连队也有做,但不知为何一直没抓起来);另一方面就是将购买蔬菜的地点从县蔬菜公司转向农村,这是可以短期改善连队伙食的方法。

事后,我经过走访,发现在驻地附近乡亲们就种有各种各样绿油油的蔬菜,可当我去采购时,却遇到了麻烦。

由于当地农村社员群众普遍文化不高,大多数人讲的是本地方言,很少有人会讲普通话,沟通与交流存在很大的困难,而且,他们对我们也还有些陌生,结果可想而知,好几次到了村里去买菜,都无功而返。

怎么办?那就必须要加深与当地群众的感情,主动去了解他们,熟悉他们,密切军民关系。为此,我向连长提出建议,带几个人一起下到一个村里去搞“支农”活动。

记得当时,我住在一户贫农家里,房东姓周,家里五口人挤在三间土房里,黑洞洞的(被餐烟熏的),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两只床是用凳子和木板搭成的。

当时我和他大约十三四岁的儿子挤在一个床上,他们家没有像样的被子,我就与他同盖我的军被。由于脏,床上长满了虱子。

没多久,我的被子、衣服上也爬满了虱子。

干活休息时,痒得不行,大家就一起脱下衣服,在地头边晒太阳边捉虱子,一边拉家常,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家庭情况。

乡亲们见我能与他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贴心人,感到很高兴。另外收工后,我们也会去帮助村里一些年迈的老人搞卫生、挑水、砍柴。

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相处下,我们和乡亲们熟络了起来,建立了起了深厚的感情,乡亲们都说:“解放军同志真是好样的。”

在此期间,我也把连队的难处毫不隐瞒地告诉他们,很快便赢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事后,采购的事情也是水到渠成了,乡亲们都非常热情,甚至主动把田里最鲜、最嫩、最时令的蔬菜卖给我。

也因此,很快,战友们的饭碗里也慢慢丰富多彩起来。看着战士们吃得高兴,曾为伙食愁眉苦脸的连长也露出了久违的微笑。

与此同时,军民鱼水情还在继续加深。

记得有一次,我去一个大队买菜,途中听说听有个生产队的打稻机坏了,村里没人会修,要修得运到县城去,路途遥远不说,这一来一回时间肯定来不及,因为马上就要收稻谷了,生产队王队长愁的不行。

当时我听说后,认为这是一个回报乡亲们的好机会,回到连队后,我向李连长反应了这件事情,看能不能把打稻机拉到连队来给修好。

连长一听,当即拍板,派人把打稻机拉回连队,并亲自检査,查出问题后,又让电工班的战友连夜抢修,把机器修好后又特地把打稻机送回生产队。

当时王队长十分感动,连声道谢,一再要把运费、修理费算给我们。

李连长连连摆手:乡亲们帮我们改善伙食,我们感谢还来不及,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王队长见拗不过,最后不无感激地说道:你们解放军不愧是咱老百姓的子弟兵,那这份爱民情,我们就领了!

在此后,我们连队始终和驻地附近的村庄保持着紧密的鱼水关系,不管他们遇到什么问题和困难,我们保证随时上门服务。渐渐,我们连队的名声传开了,在群众中引起了极好的反响,乡亲们也全心全意支持部队建设,关心部队生活,拥军热情十分高涨。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尤其是逢年过节,我们经常在连队炊事班库房前,发现乡亲们送来的拥军物资,有蔬菜、鸡鸭鱼,还有一些生活用品。

想到乡亲们的生活那么艰苦,还给我们送来这些物质,大家都心潮澎湃,热泪交流。

连长说,部队有部队的纪律,决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指示我们把东西还回去,可乡亲们都不说自己送的,我们没法查清来历,根本无法送还。

最终也只得以其它方式去回馈乡亲们的好意。

正因有老百姓的支持,加之我们连队生产也抓起来,我们连队的伙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从最初的单一的米饭,干菜,改变为米、面、鱼、肉、蛋、菜,品种齐全,而且做到米饭、馒头、包子、饺子、面条等相互调济。

战士们的愁眉苦脸也变成了笑脸,感觉付出的辛劳也值了,俗话说“好伙食顶半个指导员”,伙食改善了,大家斗志昂扬,连队也是嗷嗷叫。

后来我也因此提干当了司务长,可以说也因此改变了我之后的人生轨迹。

时光流逝,如今虽然离开军营已有40来年了,但当年担任司务员的那段经历,时常浮现在我脑海,我惦念那些可爱的乡亲们,也想念那朝夕相处的战友们还有拥政爱民的李连长!

军旅岁月难忘!

(文章来源于投稿作者,作品不代表编者和平台观点,无恶意和不良引导,勿对号入座。文章为原创,全网监控,请勿洗稿搬运!图片源自网络,联删!)

0 阅读:0
历史课代表小白白

历史课代表小白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