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买茶的“禁忌语”,别管线上或线下买茶,这3句话千万别问

小陈茶事 2025-02-17 15:07:04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朋友家有位亲戚,八十多岁的高龄,如今依旧精神矍铄。

每天他都会细心地侍弄家中的花草,浇水、施肥、修剪枝叶,乐此不疲。

有时还会与几位志同道合的老友相约到公园,有时唱唱歌,有时下几盘象棋。

最近更是闲不住,准备将家中花园的某块区域改造成小菜园。

每天首要的事便是去照顾那片绿叶菜,原本的那些爱好也没落下,可谓是花了不少心思。

在他的计划里,等蔬菜成熟后,一定要先给儿孙辈们尝尝鲜;如果有多余的,再到街边摆摊卖一卖。

不为赚取多少利益,只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增添些乐趣和新鲜感。

茶圈里,不少茶友一开始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对茶叶几乎是毫无了解。

一开始能否遇上靠谱的茶掌柜,便显得至关重要了。

某些茶掌柜总喜欢看人下菜碟,新手更是他们推销的主要对象。

一旦找错了方向,不仅买茶容易连连踩坑,时间一长便失去了对茶叶的兴趣,产生各种偏见。

今天总结了茶友们以往的踩坑经历,新手买茶,以下这三句别轻易问出口。

《2》

“有什么比较好的茶叶推荐?”

这话一出,茶掌柜立刻就能看出对方的新手身份。

而且还是如白纸一般,几乎等同于宣告自己是待宰的羔羊。

就像到店里买衣服,需要和导购清晰地说明自己的需求,比如要买的是裤子还是外套,喜欢暖色系还是沉稳的色调等等。

再加上每个人的身材不同,如果一上来就问:“你们店里有哪些好看的衣服?”

只能是无效提问。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买茶,和茶掌柜交流时,一定要明确表达自己的喜好和预算范围。

线上买茶,多看看商家的实拍图和风味描述,同时参考其他买家给出的评价,对茶叶品质有更深入的了解。

而实体茶店就更直观了,茶掌柜给出推荐后,当场就能冲泡试饮。

看干茶形态是否标致,判断触感是否干爽,闻一闻干茶香是否浓郁纯粹。

冲泡后的香气滋味丰富,细品之后确认各方面在自己的预期之内,就可以考虑入手。

另一方面,茶掌柜在介绍茶品时,用词是否专业也值得留意。

茶香落水、茶汤入口有厚度、生津回甘明显,这些都是好茶的共性,也是茶掌柜在介绍品鉴表现时应注重的方面。

如果茶掌柜刻意避重就轻,以“梅子香”、“能冲泡二三十回”等话术作为卖点,就需要多加警惕了。

买茶之前提前做些攻略,心中有一个大致目标再挑选,结果更精准高效一些。

《3》

“店里有没有大师手工茶?”

任何圈子里,新手都容易掉进盲目跟风的误区。

大家都在喝“牛肉”,即便完全不了解牛栏坑肉桂,也和茶掌柜指明了要尝试。

圈内都说白茶越陈越香、价值高,于是也跟着买老茶,殊不知还有做旧茶的隐藏陷阱。

某天在网上又刷到了一些营销视频,还有大师亲自坐镇,背负着一连串的闪耀头衔。

作为某某大师亲传弟子亲手制作的茶叶,出身便高人一等;在大众印象里,品质相比也更胜一筹。

有灵性的大数据确定了受众群体后,便会持续推送,让“大师手工茶”的身份更加权威。

这样一来,便有茶友的内心渐渐动摇,总感觉不亲自尝一尝,就缺了些什么。

于是,找到一家茶店开口就问:“店里有没有大师手工茶?”

商家被问的一头雾水,得不到想要答案的消费者便转头就走,寻找新的目标。

出自大师之手的茶叶自然不是完全没有,只是格外稀少,价格昂贵。

茶青采摘完成后要及时加工,在紧张的制茶时间里,大师就算没日没夜不停歇,也不可能制作出一大批成品茶流向市场。

找到商机的茶掌柜,便会趁机推荐手中那些平平无奇、平时少有人问津的茶叶:带回家后存个五年,还能转化得更香醇!

随意编造一个形象,为劣质茶披上光环,瞬间就变得非同寻常,甚至还能卖断货。

买的人图名气,卖的人也图名气,在这场追逐战中,当真的人总是先出局。

《4》

“有没有包装更好看一点的茶?”

这年头,各行业的内卷形式层出不穷,过度包装的现象尤为突出。

一箱牛奶,往往有一半的空间都是无用的包装,层层叠加的纸盒比产品本身还多。

某些专家出来发言,认为是中国人天生好面子,包装越大越显档次,商家顺应需求便越做越大。

可从实际反馈来看,一味追求视觉效果,忽略了产品本身,反而更容易招来消费者的反感。

界内通用的茶叶包装,以实用性为主,具有遮光性的密封袋或马口铁罐,是常见的短期存茶包装。

小分量的茶叶,常用单独密封的泡袋装,配以简约大方的磁吸纸盒,即可作为礼盒出售。

如今也有店家,开始在包装这方面下功夫,小巧精致的瓷罐、雕刻精美的木箱等,总是能吸引不少“外貌协会成员”。

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初的实用包装反而难以满足他们的要求,总认为看起来太过普通。

茶叶本质就在于供人享用,具体的品质表现,更是买茶时应该注意的重点。

包装只要能满足密封遮光的效果就已足够,瓷罐和木箱这类容器虽然更美观,但用于保存茶叶,缺陷实在明显。

由于无法完全做到密封,存茶过程中,水汽、异味等不良因素轻而易举地就能进入内部,对茶叶造成损害。

因而这类包装再美观,也永远无法取代密封袋与马口铁罐的主流地位。

买茶时过于注重包装外表,更容易掉入过度包装的消费陷阱。

满心期待地拆开一层又一层的包装,茶叶的真面目却让人大失所望。

价格大部分都花在了包装上,原料多为粗老梗叶和各种边角料的混合,不仅难以放心喝,用来送礼更是拿不出手。

为了包装而买茶叶,最后倒成为了买椟还珠的故事主角,实在不值!

《5》

相信会有茶友反驳问:不懂茶的人,难道就不适合喝茶?

如今市场乱象频生的环境下,无论是诚心做茶,还是只想简单喝茶,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藏着无奈。

尽管市面上的套路再多,但道理总是相通的:有信心的商家,绝不会对自家产品遮遮掩掩。

喝茶就像是练习武功,通过模仿前人的招式,逐渐打破固有的认知框架。

获得独有的品鉴心得与辨茶经验,日积月累间,便是手到擒来之招了。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0 阅读:41
小陈茶事

小陈茶事

小陈姑娘陪你一起分享好茶!分享喝茶带来的种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