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人这一辈子,吃饭是第一件大事,但你有没有想过,饭桌上的‘味道’,可能正是你健康的敌人。”
春天一到,街头巷尾的烧烤摊又火了起来。烟火气扑面而来,香味四溢,连空气里都夹着孜然与辣椒的诱惑。有人说生活再苦,也不能少了点儿味道。可是,味道重了,身体就吃不消了。

很多人吃饭不讲究菜有多新鲜,反倒更在乎有没有味道——不咸就没胃口,不辣就没食欲,没加酱油和鸡精,简直像在嚼蜡。有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天摄入盐超过10克,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量是5克。也就是说,我们吃进去的盐,几乎是建议量的两倍。
而这其中,味精、鸡精、酱油、豆瓣酱、火锅底料、老干妈、各种复合调料包,都是“隐形盐”的大户。很多人以为,少放点食盐就算“清淡饮食”了,殊不知,那些调味品里早已藏满盐分和添加剂。
说到底咱中国人的胃,就是被调味品“惯坏”的。
中国营养学会曾发布警告:长期摄入高盐高味精类调味品,损伤味蕾,更会 增加患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的风险。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被反复验证的医学结论。

胃,是个很“有脾气”的器官。它不吭声的时候,能默默消化你吃下去的世间百味;可一旦受了刺激,它就会用疼痛、烧心、反酸、胀气来“发脾气”。
很多人年轻时不当回事,一口酱油拌饭,一勺辣酱拌面,吃得津津有味,结果三十岁一过,胃开始“频繁罢工”。胃炎成为门诊“常客”,而慢性胃炎的背后,往往就是长期饮食失衡,尤其是调味品摄入过量。
调味品看似是个“小料”,实则是影响胃健康的“大杀器”。
比如味精,它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本身不被认为是致癌物,但长期、大量摄入,会刺激胃酸分泌,诱发胃黏膜受损,进而引发胃炎。鸡精更为复杂,里面有味精,还有盐、糖、增香剂、抗结剂、核苷酸类物质,一勺下去,味道是鲜了,胃却累了。

酱油就更不用说了,市面上很多酱油的钠含量极高,一汤匙酱油的钠含量就相当于一克盐,一顿饭三勺酱油下肚,基本就超标了。
而火锅底料、辣酱、调味包这些“重口味神器”,更是“钠炸弹”。一包火锅底料的钠含量,能达到每日推荐摄入上限的三倍以上。更别提其中还含有大量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酸、人工色素等对胃黏膜极其不友好的成分。
有一次在门诊,我接诊了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男性,常年做销售,吃饭主要靠外卖和应酬,最爱吃麻辣烫、重口味火锅。他来的时候是因为持续胃痛,胃镜一查发现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已经有中度肠化的迹象。简单讲,就是胃黏膜已经变薄、退化,甚至开始像肠子一样变化,这被认为是胃癌前期的高危状态。

我问他平时饮食习惯,他一脸轻松地说:“我也没吃多少,主要就是爱重口味。”可他没意识到,调味品摄入过量,早已成为胃病的隐形杀手。
很多人还误以为“胃不好了,就吃点粥养养”,但真相是,粥养胃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长期只喝粥,反而可能让胃的消化功能变弱。最关键的,是远离那一口口重盐重味的“罪魁祸首”。
胃病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像是你生活习惯的“账本”,你怎么吃,它就怎么回应你。
调味品的“陷阱”还不止于此。很多时候,调味品并不是我们主动添加的,而是被动吃进去的。比如外卖、速冻食品、预制菜、零食,里面几乎都有超标的钠和味精。你以为吃的是一份炒饭,其实吃下去的是一整瓶调味汁。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显示,超过85%的城市居民每天摄入的钠,超过了推荐量。而胃病的发病率也一直居高不下,我国胃癌发病率排名全球第二,死亡率也居高不下。
这不是巧合,而是饮食结构出了问题。
调味品不是不能吃,而是不能“放肆吃”。就像糖尿病患者控制糖分摄入一样,健康人也要学会控制调味品的摄入量。那种“多放点才香”的习惯,其实是味蕾被“驯化”后的错觉。
想要重新找回“清淡”的感觉,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一开始可能觉得寡淡无味,但慢慢地,你会发现食材本身的味道其实更鲜美。

有些老人家,年纪越大越爱吃清淡的东西,不是他们口味变了,而是身体告诉他们,重口味扛不住了。老话说得好:“油多不坏菜,盐多坏肾脏。”其实也坏胃。
胃黏膜不像皮肤,一旦受损很难恢复。而胃癌的发生,往往就是从慢性胃炎、胃溃疡一步步发展来的。早期没有症状,一发现就是大问题。
所以,中国营养学会才会反复提醒:别小看调味品这一口,吃多了,胃受得了?
那该怎么办?其实很简单,从“减盐”开始,从“少酱油、少味精”做起。炒菜时用天然食材提鲜,比如洋葱、西红柿、香菇、柠檬汁,用一点点麻油、花椒、姜蒜,也能提味。
家里的调料架上,不要囤太多瓶瓶罐罐,越多越容易“乱放”。学会看营养标签,钠含量越低越好,不要只看“无添加”,要看“每百克含钠量”。

外出就餐时,主动要求少盐、少味精,能不加调料包的尽量不加。尤其是孩子,别让他们从小就被“重口味”绑架。
胃,是吃出来的,也是养出来的。
调味品不是毒药,但也是把“双刃剑”。真正的美味,不该靠添加剂来堆砌,而是食物本身的香气加上一点点匠心。
别等胃开始抗议,才想起要“忌口”;别等进了手术室,才后悔没少吃几口酱油拌饭。健康这件事,说到底是你每天饭桌上的选择。
有味道的生活,不一定非得靠“重口味”来撑场。

有人说人生如菜,咸淡适中才最耐品。胃也是一样,别总让它负重前行,给它一点喘息的空间,或许它能陪你走得更远一些。
每一口调味品,都是你和胃之间的一次博弈。你愿意让它赢,还是你赢?
参考文献:
1.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人民卫生出版社
2. 国家卫健委,《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2021-2022)》
3. 世界卫生组织,《成人钠摄入推荐标准》
4.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国胃癌防治报告(2023)》
5.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慢性胃炎诊治专家共识意见(2021年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