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悉达多》,在写这篇之前,我觉得看完以后我会写很多佛学相关的知识,因为里面有太多的印度种姓的生活,佛学理念等等,相关的知识我也稍微写过一些,这回可以结合书来讲,但看完以后,我完全没有这种想法,原因就在于——黑塞把佛学知识融入的实在是太好了,我相信没有学过佛学历史的人也可以看懂并有自己的感悟;简单来说,悉达多在【求道】,但这本书开篇就对求道下手了——人为什么要求道呢?悉达多感觉很多人不是信佛,而是在射箭,不管是念阿弥陀佛还是打坐,其实是在拉弓,最终想要的是射出那支箭(顿悟),射中靶子(成佛);总结一下就是:有这么一帮人他们不动脑也不思考,就做简单重复的事,然后期待某一天突然获得大成功;我没有在指摘谁,我觉得哪怕现在有深度思考的人,可能也会有过这么一个阶段,重要的是,有没有想过这么做是否有意义,有没有跨过这个阶段,来到下一座山丘。第二个阶段是【自我】出身无敌,思考无敌的悉达多,遇到了自己的儿子,也开始【犯傻】,他的儿子只想【做坏事】,而他一直忍让,一直想用慈悲感化儿子,用温柔宽容和包裹儿子;但他犯了一个最简单粗浅的【傻】,用阿德勒的话说就是【没有做好课题分离】,作为悉达多的好朋友,悟道的引路人,同吃同住的伙伴——船夫,说了很多话,我总结一下就是:悉达多这样并没有尊重儿子以及给儿子平等。用无尽的包容来对抗儿子的躁怒,实际上是把自己放在一个高地,他的儿子甚至希望父亲能骂他打他,而不是用【爱】裹挟他;其二就是什么是【做坏事】?想去城里,想赚钱,想跟同龄的少女做爱就是坏事?
为什么一个年轻人要像你悉达多一个古稀老人一样顿悟,在河流里听佛,在森林里斋戒?爱固然比暴力好,但这种爱就不是一种强迫和伤害?以上这段我觉得非常适合为人父母,又有思考能力的人听,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给出意见;总之我为人子,以及看见身边已婚已育的朋友的生活,结合上面这段也是很有感触的;最后关于这本书,大概是说智慧是无法言传的,圣贤之言对求道者来说可能只是空洞的废话,只能亲自去经历体会才能真明白,获得真智慧。正所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躬身入局的曾国藩先生。
以上是书里的内容,我想扩展一点,就是悉达多的出身非常完美(婆罗门世家),结局又成功悟道,可以说是拥有着完美的日出和日落;但悉达多有着完美的出身,也一样不断地越过山丘,然后去攀登下一座山丘,在思考和精神世界里,富人和穷人是一样的——都需要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