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秦PLUS DM-i把价格下压到7.98万,你若以为比亚迪是良心发现、让利于消费者了?
那就“To Younger To Simple”了!
这样来说吧,在今年,镍、锂等电池原材料价格相较于2022年底分别下降了50%和80%。
原材料价格下降,让秦PLUS DM-i这样的车型制造成本进一步降低。
有了成本下降这个契机,比亚迪也有了降价的“由头”。
在笔者看来,比亚迪的真实目的,其实是为了在秦L上市之前,清理掉秦PLUS这款油改电产品的“落后产能”,顺便再给其他自主厂商与合资厂商“来点压力”。
至于在这一波降价潮中,买到秦PLUS DM-i的消费者,大概率是被当成“韭菜”给“割掉”了。
而更惨的,是众多合资品牌。
它们甚至都还没来得及上桌,桌子上的“韭菜”就被比亚迪和其他跟着降价的自主厂商给“吃完了”。
一、自主新能源集体挑事
比亚迪最先开始降价,其实算是“无差别攻击”:不管你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都统统给我下桌子!
但令比亚迪没想到的是,长安、吉利这样的自主品牌,竟然也能继续跟上来。
长安启源A05、吉利帝豪L HiP等自主A级插混轿车纷纷把价格降低到了8万区间。
更让比亚迪没想到的是,长安启源A05、帝豪L HiP这些车还都是近两年上市的新车。与秦PLUS这款“油改电”根本不在一个维度上。
“既然都这样了,那我们不如把枪口一致对外,瞄准合资品牌!”
二、合资品牌“实惨”
这一下,压力就给到合资品牌了。
当自主品牌们打响价格战的时候,合资品牌还在自己的美塌上做着好梦……大众速腾1.5T,价格继续保持在14万区间、大众朗逸1.5T,还要买11万多、雷凌和卡罗拉双擎,至少也得十万才能买到。
合资品牌们,首先输在了消费者的认知之中。
国产A级插混,只要八万级,就能享受到大空间、低油耗、高性能的优势;而合资A级燃油车,价格更贵,油耗更高,同时还在性能与空间方面没有差异化的优势。
在这个大家越来越理性的年代,谁还会觉得合资车更好呢?
或许也只有合资品牌自己觉得自己好了。
在国产新能源车纷纷宣布降价之后,东风日产与北京现代也纷纷宣布调价:轩逸·经典打出“油比电稳,更比电低”的旗号,降至6.98万元;第七代伊兰特打出“油比电强”的旗号,降至7.58万元。
说句实话,包括笔者在内,不少消费者都不清楚比秦PLUS还要老的上一代轩逸、动力孱弱的第七代伊兰特,到底强于何处?
其实在看到合资品牌们这些无力的“反击”之后,笔者并不觉得大家“可笑”,而是觉得它们有点“惨”。遥想十几年前,卡罗拉、轩逸、思域这些车,谁的价格不坚挺?但是在今天,所谓的“合资溢价”、“品牌价值”,也不过是即将幻灭的泡沫罢了。
当合资品牌的溢价能力被消磨殆尽之后,这些外资品牌,也即将在这场“价格大战”中,跌入更深的深渊。
从下至上,合资大厦将倾
如果把合资品牌比喻成一座高楼大厦,那么A级车产品,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础”。
从销量数据来看,在2023年,轩逸、朗逸、速腾这三大合资A级轿车的销量仍然处于高位,三大车型的年销量总合超过了100万辆。
自主品牌这次掀起的价格大战,其实“战术战略”十分“鸡贼”。它们没有从高端市场去发起价格大战,而是直接从入门级车型出发,试图从底层出发,引起合资车企的震荡。
这种震荡其实很好理解,在消费者眼中:“性能更好的国产插混,能卖到8万元价格区间,为什么性能跟不上的合资燃油车还要十万块?”基于这种消费者的质疑,势必会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购车目标从合资品牌转向自主品牌。
笔者预测,在2024年年内,朗逸、速腾和轩逸这样的合资燃油A级轿车将全面“溃败”。
随着合资A级轿车的溃败,合资厂商将会失去大量利润。出现这一情况,将造成合资品牌研发实力下降、市场动能衰退的问题。
根基都被别人挖走了,谈何品牌向上?谈何高端发展?
降价,是合资品牌的缓兵之计
为了保留自己的竞争力,合资品牌在短时间以内,难以重新构建起自己的品牌力,也难以吸收并制造出优秀的插混车型。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合资品牌现在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降价,而且是深度降价。
简单来说,卖6.98万的轩逸·经典,其实很难吸引到消费者。
只有当第十四代轩逸超混电驱车型的价格降低至8万元-10万元区间,日产品牌才能获得更强的竞争力。同理,在其他品牌中,需要深度降价的不只是“低配车”和“老旧车”。
当朗逸1.5T中配的价格降低到8万元、速腾1.5T中配的价格降低到9万元、思域混动的价格降低到10万元……按照这个逻辑,合资车企用“自断臂膀”的方式去降价,才有可能在A级市场扳回一城。
但是从长期来看,合资车企如果只是依靠降价来重振雄风,而不去重构技术路线的话,那也只是徒劳。
合资品牌的定价权,已经不复存在
在五年、十年之前,合资品牌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依靠产品口碑和品牌影响力,拥有汽车市场的定价权,并且掌握市场内的话语权。
但在如今,很多消费者,特别是入门级车型的消费者,逐渐青睐于自主品牌。
当市场风向从合资品牌阵营中逐渐背离,合资品牌失去了“群众基础”,还谈什么定价权、话语权?
而当下A级车市场的定价权,已经移交到了自主品牌的手中。
这样来说吧,在以前,自主品牌想要在A级市场中存活并且发展下去,需要看合资品牌的脸色;但在如今,两者的地位恰好反转了过来。
在以后,合资车企想要继续在A级市场叱咤风云,几乎是不可能的了。至于如何在这个市场中继续发展下去,还得看自主品牌们的脸色。
有句话怎么说的来着?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合资车企想在2024年持续增长,很难
2024年的车市主基调基本可以确定了,那就是“降价”。
而在混乱的价格大战中,其实很多消费者都“不敢买车”了。
在前段时间,笔者陪朋友去看了一下别克君越。
朋友很喜欢,而且君越28T 越尊版的终端价格也只有17.99万元,价格也十分合理。
但是最后,朋友突然醒悟过来,对我说:“我还是再等等吧,万一后面还得降价?”
其实在今年,很多朋友购车的时候,都抱着这样的想法。
别看合资品牌也加入到了价格战之中,但是大家都在“看猴儿”、“观望”。毕竟,15万的君越28T、迈腾330TSI,远比十七八万、二十来万的价格要香得多。
按照合资品牌“挤牙膏”式的降价策略,大家会等、会观望。毕竟在这个时代,能省一点是一点。
综上所述,在这个经济不是太景气的年代,合资车企即便是不断地降价,消费者也不会贸然出手。大部分消费者会按兵不动,继续等上几个月甚至一两年。但是,对于“大厦将倾”的众多合资品牌而言,大家都还等得起吗?
结语:
说了这么多,笔者只是想说一句话,所谓的价格大战,比的不是价格,而是良心。
自主品牌下场厮杀,虽然背刺了一些老车主,但也让尚未买车的消费者明白了车企的利润到底有多高,特别是合资车企到底有多赚钱!
对于合资车企来说,这场价格大战损失的不仅仅是利润,也不仅仅是定价权和市场主动权。归根结底,是损失了消费者对“合资车企”四个字的信任。“老百姓苦合资车企久矣”,而合资车企真正需要做的,是为消费者带来诚意,重新构建市场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