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发奎接收香港受阻,愤而对何应钦表态:英国人敢动,我就揍他

史在没有弦 2024-10-16 05:30:34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史在没有钱前言

在1945年的抗战胜利即将尘埃落定之际,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了——香港的日军投降问题引发了中英美三方的复杂争执。根据盟军的受降安排,香港本应由中国接受日军的投降,然而实际情况却出人意料地复杂。英国为何不愿放手,美国又是如何介入的?这场围绕香港的外交角力,揭示了什么深层次的国际关系和利益冲突?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在1896年,张发奎诞生于韶关,一个地方贵族的家庭。他在8岁的时候进入学堂,接受新式教育,本应有着一条平顺的学业和事业发展道路,14岁那年,他的生活轨迹因一场意外而发生戏剧性转折。

当地的一位豪绅李淑的儿子意外溺水身亡,李淑指责张发奎是罪魁祸首。面对无情的指控和“杀人偿命”的呼声,年幼的张发奎被迫离开家乡,背井离乡,踏上了流浪之路。

流离失所的张发奎最终来到广州,他在那里做过多种低微的工作,包括佣工和染织学徒。这段艰难的生活一直持续到1911年,武昌起义的爆发为他的人生开启了新的篇章,他加入了革命军,开始了军事生涯。

1912年,张发奎考入黄埔陆军小学堂,凭借着不凡的才智和努力,他逐渐获得了革命领袖孙中山的赏识,并加入了同盟会。这一加入标志着他命运的彻底转变,从此踏上了军事和政治的快车道。

到了1916年年轻的张发奎已显露头角,在讨袁战争中表现出色,勇冠三军。随后在1920年,他作为孙中山的重要助手,帮助孙中山成功清除了广州的旧桂系军阀,巩固了革命力量。

张发奎的军事生涯在1922年达到新的高峰。当陈炯明反叛时,他作为孙中山的忠诚将领,率先投入战斗,与敌军斗智斗勇,坚持半年之久,最终确保革命势力的胜利。由于他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张发奎先后晋升为第4军独立旅旅长,继而升为第12师师长。

1926年6月,张发奎的军事生涯迎来巅峰,他带领部队参加了北伐战争。在这一系列战役中,张发奎的部队攻克多个重要城市,如醴陵、浏阳、长沙和平江,大大削弱了吴佩孚的力量。尤其是在汀泗桥的关键战役中,他采取夜袭战术,成功攻破了敌人的防线,为北伐战争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随后张发奎领导的部队攻下武昌,这一战役巩固了他在军中的地位,也为他赢得了“北伐名将”的美誉。1927年,他接受了“武汉粤侨联欢社”赠送的写有“铁军”二字的盾牌,这是对他及其部队在北伐中英勇表现的高度认可。

尽管国内政治局势不稳,张发奎始终保持对共产党的同情和支持。在国民党内部对两党合作持反对态度声音增多的背景下,张发奎仍旧在行动上给予中共战士帮助和保护,显示了他超越时代的宽广胸怀和深沉的政治洞察力。

在1945年9月15日的历史性一天,日本宣布向英国投降,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在香港的投降仪式上,英国军旗飘扬,显示了英国对香港控制权的坚持,而不是中国全权代表。

蒋介石原本希望利用二战胜利的机遇收回香港,这个愿望在战争期间就已显露。特别是在开罗会议上,蒋介石就因香港的归属问题与英国首相丘吉尔进行了多次尖锐的交锋,开罗会议的主要议题是确定击败日本的战略,而不涉及中英间的领土争议。虽然会议公报提到要日本归还其侵占的中国领土,香港的问题却被明显回避了。

战后当英美认为中国在战争中的实用价值逐渐降低时,对待中国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1944年初随着日本战局的不断恶化,英国便成立了“香港计划小组”,秘密准备战后重掌香港的统治。他们甚至派遣大量间谍与被日本关押的英国官员联系,策划如何收复香港。

张发奎第二方面军的司令官对于未能指挥部队进驻香港感到遗憾。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发奎接到来自重庆的密令,要求他从10月开始将部队主力通过香港北运至东北,以抢占战略要地。当时中共原抗日部队已大举进入东北建立根据地,而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大部分仍在西南和华南,因此中央政府决定利用香港作为战略转运点。

1945年10月初,全副美式装备的国民党部队突然横穿边界线,进入新界并向九龙进发。在未获得港英当局同意的情况下,张发奎命令第十三军的一个师进驻九龙塘,占用了当地民房和公共场所,封锁了交通,并在此地设立警戒线,使用“国币”进行购物,造成了一段时间的紧张气氛。

港英政府对此感到极为紧张,迫切要求与广东军方进行协商。经过一系列紧张的谈判,最终在10月下旬,双方达成了一系列原则性的协议,包括限制过境部队的人数和停留时间,以及在九龙地区的行动自由等。

这些协议反映了双方的让步与博弈。广州行营方面在张发奎的主导下,坚持独立的军事法权,尤其是在港九地区的长期驻军权问题上表现出强硬的立场,这一立场也得到了广东省参议会的支持。

英方虽然保持了香港的管治权,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得不让步,尤其是在军队纪律维护方面接受了中方的部分要求,允许广州行营的宪兵连驻港维持军队纪律,尽管这后来被发现是一种变相的驻军。

随着时间的推移,1946年2月,英方要求广州行营限制军装人员赴港,进一步明确了军官的武器携带规定,实质上消除了广州方面变相驻军香港的企图。这一系列的军事和外交动作,深刻地反映了国民党和英国在战后亚洲新秩序中的权力博弈。

在1949年的春风中,蒋介石黯然离场,留下的是一盘散沙的国民党和新上任的陆军总司令张发奎。那时国民党已是风雨飘摇,日渐衰败,而张发奎很快便选择了香港作为自己的晚年栖息之地。终于在1980年,张发奎结束了自己多舛的一生,享年84岁。

《中英联合声明》规定了香港在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并设立特别行政区的安排。这一历史性决定在全国引发了欢庆,尽管英国一些官员试图通过联合其他国家对中国施压。

在回归前夕的1997年,英国派遣了一支包含34艘军舰的大型舰队,正式名义是进行“军事访问”,实际目的可能是展示力量。这支舰队穿越大西洋到达太平洋,最终直奔中国方向,正值香港回归前仅剩的一周时间。

中国政府对英国的这一行动表示高度关注,认为其意图在香港回归前制造事端。当中国未立即回应英国的访问申请时,英舰队开始在南海进行挑衅活动。6月25日,三亚榆林军港接到紧急命令:“紧急备战备航!”。官兵们随后目击一艘英国护卫舰和一艘补给船出现在军港附近。中国军舰迅速出港应对,迫使英舰撤离。

次日英舰再次靠近我国领海,持续驻留。中国海军立即响应,宜宾号导弹护卫舰被调派前往,尽管其演习任务尚未完成。这次的命令十分紧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所有舰员做好了战斗准备。

英国军舰和直升机开始更加大胆的挑衅,直接低飞于我军舰艇上方,我军随即发出警告,并要求其离开中国领海。英舰无视警告,继续挑衅,中国军舰不得不采取更直接的行动。

在几次交涉无果后,中国舰队加速向英舰靠近,迫使其撤退。这时,中国军舰保持在英舰后约20公里处监控其行动。香港的安全至关重要,不容有失。在英国军舰试图通过增加速度脱离监控时,中国舰队坚持跟踪。随后的数小时里,英国试图通过分散舰队形式逃避,但中国军舰机敏应对,持续保持压力。

6月29日观察到英军突然改变航向直冲我方舰队,我方军舰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尽管气氛紧张,指挥官保持冷静,继续向英军发出警告,重申和平原则下的坚决态度。

两军舰队最终近距离对峙,中国舰队的士兵们随时准备作战。在两舰距离极近时,英舰最终选择改变航向避让,避免了直接冲突。这次事件后宜宾号及其官兵因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和领海安全而受到表彰。

7月1日随着五星红旗的升起,香港正式回归祖国,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对国际社会而言,这不仅是英国影响力的退潮,更是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崛起的明证。

0 阅读:7

史在没有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