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见毛主席,八路军旅长很激动,见面后问:能给我报销200块吗?

史在没有弦 2024-11-06 07:26:35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史在没有钱前言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中,我党我军及广大人民在极端困苦中取得了非凡的胜利。但许多人对当时所面临的“困难”了解甚少。1937年,王宏坤旅长因招募过多新兵而超支200元,这笔钱在当时能买100支步枪。王宏坤的困境真的能从中看出当时我军的财务紧张吗?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王宏坤提出的特殊请求反映了八路军在抗战期间面临的严峻经济困境。八路军在艰苦的环境中抗战的现实,对许多人而言,仍是一幅模糊的画面。原来就在不久前陕北陇东地区招兵时,许多家长将自己的孩子送来加入八路军,看中的是这支军队为民族抗日和百姓福祉所作出的努力。因此报名参军的青年远超预期,多出了1000多人。这本是振奋人心的消息,却让王宏坤陷入了深深的忧虑。

原因很简单:每增加一个兵,就意味着额外的军费开支。这200多块大洋的超支对于当时的八路军来说,不是一个小数字。当时的物价水平,200块大洋可以购买3200斤大米或1200斤猪肉,这样的数量对于一支常年资金紧张的军队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王宏坤首先找到了留守处主任肖劲光寻求解决方案,肖劲光无奈地表示:“这个问题的数目太大,我无权独自决定,需要上报毛主席批准。”因此王宏坤把详细的账目记录在纸条上,带着一颗忐忑的心,盼望着能尽快与毛主席面谈。

王宏坤自17岁投身革命以来,始终对毛主席怀有深厚的敬仰之情。他一直希望有机会亲自见到这位领导,向他汇报工作,并从他那里获得指导。当得知有机会前往延安时,王宏坤激动得几乎数夜难眠。

抵达延安的那天是在夕阳西下时分,王宏坤被安排在宿舍休息。第二天清晨,他便和几名战友一同前往枣林散步,希望能放松心情。恰好毛主席也有早起散步的习惯,两人在枣林偶然相遇,便发生了开篇描述的一幕。

对于这位长期仰慕的领导人,王宏坤的心情复杂,既兴奋又紧张。为了确保汇报的效率和准确性,他提前准备了详细的汇报内容,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出最关键的信息。

到了延安,面对毛主席,王宏坤按照早已准备好的腹稿开始汇报。毛主席注意到了王宏坤的紧张,亲切地打断了他的话,递给他一杯水,温和地鼓励他:“慢慢说,不用着急。”这一举动使王宏坤感到放松,他调整了呼吸,更加平和地继续了他的汇报。

在详细汇报陇东的军事和民生情况后,毛主席不时提问,王宏坤也能针对每个问题作出详尽回答。随着对话的深入,王宏坤逐渐展现了他的诚意和决心。汇报接近尾声时,王宏坤小心翼翼地提出了两个具体请求,希望得到毛主席的批准。

首先他说明了新招募的1000多名新兵导致的200元超支问题。他解释了超支的必要性及其对部队士气的正面影响。毛主席认真听取后,对王宏坤的责任感表示赞赏,并当场批准了报销请求,表示支持这种为大局考虑的行为。

其次王宏坤谈到了个人发展的需求。他坦白自己的文化水平有限,希望得到进一步教育的机会,以更好地服从和执行党的命令。毛主席对此表示支持,认为提高军队干部的文化水平对于战争和未来建设同样重要。

1941年八路军士兵配备的武器多样而杂乱,这从他们手中的“万国牌”武器可见一斑,这些武器从不同来源缴获,彼此之间无法共用零件和弹药,极大地影响了战斗的便捷和效率。

在山东的一些地区,当地居民首次见到八路军时,他们对于这些士兵装备简陋、武器混杂的情况感到不可思议。尽管装备简陋,但八路军在当地迅速建立了与民众的深厚联系,这种联系在日后的抗战中显得尤为重要。

对比之下伪军装备充足,经常嘲笑这些贫穷的部队,甚至给他们取了“三多部队”和“三枪八路”的外号,前者指人多于武器,武器多于子弹;后者则揶揄他们每人仅有三颗子弹,八路军还是依靠机智和勇敢在小规模伏击战中发挥巨大作用。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八路军的物资匮乏到了极点。有一次八路军在招募新兵时,仅能以一个大白馒头作为补助,然而这简单的馒头背后隐藏的是苦涩的现实:连面粉都难以凑齐,需要武工队深入敌占区交换来粮食。

食物不足的问题也影响到了战士的健康。一位连长在野战医院中的经历特别说明了这一点。他收到的慰问品是一袋毒性不小的粗盐,尽管存在风险,这位连长还是珍惜地收下了,因为即使是这样的盐在当时也是稀缺资源。

正是这些苦难铸就了八路军与普通百姓之间的深厚情谊。八路军对待百姓的尊重和真诚,与其他一些军队形成鲜明对比,他们在抢劫和恐吓百姓方面的行为引起了广泛的反感,而八路军的严明军纪和对民众的关怀则赢得了人心。这种民众的支持,成为了八路军得以在极端困难条件下持续抗战的重要力量来源。

值得一提的是王宏坤,这位湖北麻城的儿子,与他的堂兄王树声共同参与了黄麻起义,后来成为了红军的一员,并在多个重要苏区的建设中留下了他们的足迹。1929年的初五,王宏坤正式加入中国工农红军,被分配到第十一军三十一师的一大队,而他的堂兄王树声则是该大队的党代表。

在随后的多次战斗中,王宏坤以其无畏的勇气和出色的指挥能力,屡次在战场上立下战功,逐步晋升为红一军第一师的排长、连长,后来成为红四军第十师二十八团的副营长,最终担任该师三十团团长。

在1932年,王宏坤作为红四军第十师的师长,在苏家埠战役中表现出色。他带领部队在这场持续了将近两个月的战役中,消灭了数万名国民党军。在同年的五月,他的部队甚至接受了国民党军多个旅的投降,创造了红军受降的历史纪录。

1932年底,在鄂豫陕交界地区,王宏坤因战场上的枪伤感染而突然发高烧。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他硬是忍受着剧烈的疼痛完成了手术,展现了极其坚强的意志。手术后尽管仍处于康复阶段,他坚持查看部队的情况,不愿意因个人问题影响到战斗力的维持。

在中国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王宏坤担纲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0纵队司令,他的军事才能在多场战役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在挺进大别山的行动中,他指挥若定,确保了战线的稳步推进;淮海战役中他又发挥了关键作用,有效削弱了国民党军的战斗力;在渡江战役中王宏坤的部队表现出色,为最终的胜利贡献了力量。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度时,王宏坤原本有望被授予大将军衔。他和他的哥哥王树声同被视为大将候选人,但在最终的评选中,由于名额有限,仅十位将领获此殊荣,王宏坤未能名列其中,最终被授予上将军衔。虽有些许失落,但他对此表现得相当豁达,继续在军事职务上尽职尽责。

建国之初,王宏坤转战海军,担任副司令兼第二政委,成为仅次于司令萧劲光的关键人物。在海军任职期间,王宏坤致力于强化海军的作战能力和现代化,推动了多项新技术和战术的引入与实施。他的领导对于提升海军的整体战斗力和国防现代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1972年春天,王宏坤被提升至海军党委的重要职务,成为第二书记。随后的1973年,他在中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重新选入中央委员会。在1975年的夏末,一个关键的领导层调整使他步入了新的角色,担任海军第二政委,与萧劲光和苏振华共同领导海军。

1983年王宏坤正式离开了他的军事职责,享受正兵团职待遇的退休生活。退休后,他致力于整理自己的战争和政治生涯,出版了两本回忆录《我的红军生涯》和《再忆征战生涯》,书中详述了他在多个重大历史时刻的亲身经历和感悟。

1988年,尽管他已是多项高级勋章的获得者,中央军委再次授予他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象征着对他长期服务和贡献的认可。王宏坤对这枚勋章的含义有着深刻的理解,虽然它不如他之前所获的勋章等级高,但他珍视这份从国家来的尊重和肯定。

1993年夏,王宏坤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他的一生被后世记为献身于人民海军发展、保卫国家海洋权益的杰出领导人。他的过去虽有争议,但他的贡献和牺牲为国家的海军事业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中央对他的评价中提到,王宏坤为人民海军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是确保国家领海安全的关键人物之一。

0 阅读:171

史在没有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