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有多厉害?仅凭一条新闻,破解苏联军事机密,主席八字评价

史在没有弦 2024-11-06 07:18:37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史在没有钱前言

众所周知1965年正是冷战高峰期,就在此时苏联宣布在太平洋设定一块禁航区,准备进行一次洲际导弹试射,表面上是为了一次洲际导弹试射。这一公告引起了中国数学家华罗庚的极大兴趣。于是他凭借手中的地图和一些经纬度数据,华罗庚决定深入研究。在没有任何现代侦察工具的情况下,这位学者是如何仅凭这些信息,揭开苏联导弹试射的秘密的呢?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1925年,年仅15岁的华罗庚因财力困难中断了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学业。尽管面临经济挑战,他并未放弃学术追求,而是通过自学掌握了高中至大学级别的数学和科学知识,最终成为了国际知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的数学才能究竟有多卓越?

在抗日战争期间,智力的较量成了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国民政府在破译日军的密电码上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即使是留美数学博士、兵工署署长俞大维也对这些高度加密的电码束手无策。在这关键时刻,他们求助于华罗庚。

华罗庚仅用一夜就洞察了日军所使用的加密技巧。他迅速发现了密码中的数学规律,而且还找到了解码的方法。这一发现让俞大维欣喜若狂,他立即指示按华罗庚的方法解码,成功破解了包含日军战略信息的密电。

这一成就极大地助力了国民政府的情报解析能力,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如预测和阻止日军对昆明的轰炸计划。华罗庚还负责加密我方的军事通信,确保我军的行动安全,成为谍战线上不可或缺的英雄。

1936年,华罗庚作为一名访问学者踏入了英国剑桥大学的殿堂,这一时期他的学术成就格外显著,共发表逾20篇论文,每篇都获得了国际学界的极高评价,有评论者称赞道:“华罗庚的任一篇论文,都堪当一篇博士论文。

正当华罗庚即将站上数学巨人的舞台时,1937年,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打断了他的学术之路。充满爱国之情的他,果断决定放弃在剑桥的研究,返回国内投入抗战。

抗战期间华罗庚加入了在云南昆明成立的西南联合大学。这里不仅是中国的抗战教育中心,也是战时重要的战略位置。昆明作为通往中国的国际援助通道,频繁受到日军的空袭,城市和平民都遭受极大的破坏。

在这样的环境中,华罗庚寻找机会以自己的专长为国家贡献力量。不久,他被国民政府军事情报部门召唤,以其数学才能协助破译日军加密的电码。国民政府兵工署的署长俞大维,一位哈佛毕业的数学精英,尽管尝试了多种方法,但始终无法解开日军的密码。

华罗庚接手这项任务后,仅用一夜的时间便成功解码,他的成果帮助我方精准预测并应对了日军对昆明和重庆的多次空袭,有效地保护了这些关键城市的安全。这一功绩使得原本对知识分子持保留态度的国民政府高官不得不对华罗庚刮目相看,深感“学问也能救国”。

1946年,随着抗战的结束,华罗庚与其他几位中国学者一道被送往美国进一步深造。在美期间他受聘于伊利诺伊大学,展开了一段富有成效的学术生涯。随着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华罗庚放弃了在美国的舒适生活和学术地位,选择返回祖国。

他通过《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发出呼吁,鼓励其他海外学子也回国建设新中国:“我们既然享受了国家的培养,就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共同为国家的未来奋斗。

回国后华罗庚的影响力及其对中国数学界的贡献日益显著。他不仅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数学家,如王元、陈景润、杨乐等,还撰写了多部重要的数学著作,为中国数学的独立自主和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华罗庚因此被尊称为“中国数学之父”,其生平和工作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数学人。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1965年当苏联宣布在太平洋进行洲际导弹试射时,全世界都在关注试射的具体位置。华罗庚仅通过公布的几个坐标点的位置,运用球面几何学原理,精确计算出了导弹基地的确切位置。他观察到标注的不是简单的四边形,而是由于地球曲率效应形成的曲线四边形。

他的计算推断出导弹的发射点在乌拉尔山区,还精确预测了导弹的可能飞行距离和打击范围。当华罗庚的分析结果公之于众时,全世界无不对他的数学才能感到震惊。由此他的这一壮举迫使全球军事单位重新考虑其安全标注的策略,从而改变了全球导弹试射后的安全标注习惯,统一采用直线表示法以减少信息泄露的风险。

1972年6月,侯宝林从河南的“五七干校”返回北京。尽管他还未正式恢复名誉和表演资格,但他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7月的一天,侯宝林偶然路过华罗庚的住处,便决定上门拜访。

华罗庚见到老友,热情地迎接:“宝林七年未见,想你了。”侯宝林同样感慨万分:“华教授,您身体可好?”华罗庚笑着回应:“我比你早一年恢复自由,还算好。”两人相对而坐,不久便觉氛围稍显沉重,侯宝林便转开话题,试图轻松气氛:“教授,您能告诉我,在什么情况下二加三会等于四吗?

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让华罗庚愣了一下,但侯宝林不失幽默地补充:“我是问在什么特殊情况下。”华罗庚沉思了片刻后苦笑道:“这个问题真难倒我了。”侯宝林笑着揭晓答案:“这是数学家喝醉后的算术。”华罗庚被逗乐了:“宝林,你这个笑话不错。

笑声过后,华罗庚提出一个小请求:“我这腿脚不便,能麻烦你帮我买点桔子汁和炒米花吗?我想喂喂鱼。”他递给侯宝林一个空瓶和四角四分的钱。侯宝林立刻察觉出华罗庚的小考验,因为那点钱仅够买桔子汁。侯宝林问道:“教授,是不是我不能添钱?”华罗庚微笑确认:“对,不能多花一分钱。

侯宝林带着瓶子和钱出门了,心里盘算着如何完成这一挑战。没走多远,他便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到了店里,他先是用四分钱买了一两桔子汁,然后再次用四分钱买下第二两,小姑娘虽然一开始疑惑,但被侯宝林的机智和坦率打动,依次将一两桔子汁递给了他。

侯宝林这样反复十次,最终用整整四角钱得到了一斤桔子汁,并用剩下的四分钱买了炒米花。带着满载而归的喜悦,他向华罗庚讲述了自己的购买策略。

华罗庚听后连连称赞:“宝林,你如果当初学数学,定能成为佼佼者。”侯宝林则谦虚地摇头:“还是不要了,这些小聪明全是跟您学的。”这次聚会虽简单,却让两位老友在艰难时期找到了些许欢笑。

在1975年,华罗庚正在哈尔滨积极推广他的数学研究。不幸的是由于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他突发心脏病,紧急送医治疗。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了北京,当时已身患重病的周总理立刻指派自己的医疗团队前往哈尔滨,经过连续几周的紧张抢救,华罗庚才苏醒过来。

华罗庚在得知周总理为自己派遣医疗团队的细节后,深感责任之重,他含泪向医务人员表达了自己未能完成毛主席托付的任务的歉意。这种深切的自责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稍微康复后华罗庚在国庆节那天,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回顾了自己过去的努力,还表达了即便身体有恙,也希望继续奔赴全国推广自己的数学研究的愿望。毛主席在听完信件内容后沉思良久,亲手写下了回复,嘱咐华罗庚应当养好身体再继续工作。

华罗庚的妻子吴筱元无法接受自己的丈夫在如此虚弱的情况下还需不断出差工作,她期望丈夫能留在家中享受平静的晚年。华罗庚身为一名对数学有着无限热情的学者,即便身体状况日渐恶化,他仍旧坚持出差讲学,投身于国家的科技事业。这种坚持让吴筱元感到无比焦虑,夫妻二人因此多次发生争执。每次争吵后,华罗庚的身体都显得更加疲惫,而吴筱元也心力交瘁。

为了保护父母的健康,他们的子女们在1980年做出了艰难的决定,建议父母分居,以缓解彼此的心理和生理压力。这一决定虽出于无奈,却让两人各自有了更多的空间来调整和恢复。

1976年毛主席去世,这个消息对已经身体多病的华罗庚是沉重的打击。他誓言要继续奋斗,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梦想。在20世纪后期的几年里,华罗庚在密切合作的朋友和学生的支持下,完成了几部重要的专著,这其中包括与王元共同撰写的《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1978年出版)。

1978年,华罗庚被委任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肩负起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重任。1980年,随着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机构调整,华罗庚继续担任数学所所长,还担任了新成立的应用数学所的所长,他的领导和学术见识对这两个研究机构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82年,由于过度劳累,华罗庚再次心脏病发作,被迫住院治疗。1985年,他在进行一次学术演讲时突然倒下,此后未能再次站起。华罗庚的才智和努力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评价。

毛主席曾评说华罗庚的聪明和坚韧,证明了出身卑微并不妨碍成就非凡。华罗庚的教育经历虽然有限,但他通过不懈的自学和研究,成为了世界知名的数学家。

分居多年后,华罗庚去世的消息让吴筱元悲痛欲绝。国家出于对华罗庚贡献的尊重,提议为吴筱元安排更为宽敞的住房,但她婉拒了这一安排。她表示自己希望保持简朴的生活方式,大房子应留给需要更多工作空间的科研人员。

吴筱元以“华师母”之名,深受学界尊敬。她在2003年去世后,遵照遗愿,她的骨灰被安置在华罗庚纪念馆,与丈夫长久团聚。她虽然对华罗庚的工作有过不同意见,但始终支持丈夫的事业,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展示了她对丈夫以及他的事业的深刻理解和支持。

华罗庚的毕生努力在学术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还极大推动了数学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他的成就和贡献,尤其在三角和研究领域的“华氏定理”,以及对中国数学研究方向的开拓,为他赢得了国际尊重和荣誉。华罗庚的一生是对坚持和毅力的真实见证,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

0 阅读:0

史在没有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