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汝京:虽然我是美籍,但是我生下来就是中国人,回国不需要理由

史在没有弦 2024-11-05 02:35:46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史在没有钱前言

张汝京一位半导体行业的领军人物,其职业生涯的轨迹凸显了他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从在德州仪器学习半导体技术,到回国创办中芯国际,再到后来的新昇半导体和芯恩集成电路,张汝京的步伐始终紧跟着半导体行业的前沿。为什么张汝京如此执着于推动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发展?他的行动又是如何引起国内外业界的广泛关注的呢?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1948年在南京的混乱中诞生的张汝京,早年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和流离。随着战争的硝烟,他的家庭被迫多次搬迁,最终在台湾找到了一片安宁之地。张汝京的父亲,毕业于民国时期著名的焦作工学院,是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的矿产专家。

他的专业背景和对工艺的热情让他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兵工厂的骨干,随着战争的激烈,他的职位也水涨船高。然而国民党的失败也迫使他和他的家人转战台湾。小张汝京对这段跨海的旅行没有多少记忆,但他在台湾的童年却是在父亲的兵工厂周围游戏成长。

工人们见他天性顽皮,便戏称他为“小三”,台湾话中的小捣蛋。这些日子成为了他记忆中最无忧无虑的时光。成长后,张汝京脱胎换骨,从一个淘气的小孩变成了一位沉稳的学者。

1970年代,他从台湾大学以优异成绩毕业,并决定独自前往美国深造。在美国他的学术旅程继续,先后在美州立大学和南卫理大学获得了工程科学硕士和电子工程博士学位。这些经历塑造了他的职业生涯,也为他日后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学校到职场,张汝京的选择始终围绕着半导体产业。学成之后张汝京选择加入了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公司德州仪器,这里汇聚了众多顶尖的技术专家,包括被誉为“华人芯片之父”的张忠谋。虽然最初两人没有直接的接触,张汝京还是在张忠谋的技术领域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在德州仪器,张汝京很快显现出了他的才能和商业头脑,在公司内部获得了认可,还开始扩展他的职业版图。他与公司高层进行了多次深入讨论后,成功获得资金支持,在德克萨斯州本地创办了四家芯片制造工厂,这些工厂很快在德州仪器的技术和品牌影响力下获得成功,并迅速盈利。

鼓舞于初期的成功,张汝京进一步拓展他的事业到国际市场。他个人考察了欧洲的意大利、亚洲的日本和新加坡,甚至他的故乡台湾,逐步在这些地区建立起芯片工厂。这些工厂很快成为德州仪器在全球的重要支柱,促进了当地芯片产业的发展。

在那里他参与了多个海外工厂的建设,还深入了解了全球半导体制造的复杂环境。尽管他在全球多个地方都有所建树,中国大陆的芯片产业的空白却一直让他感到忧心。

张汝京的爱国心始终未曾改变,这源于他在家庭中接受的深刻教育。尽管政治立场迥异,父母始终坚持用家乡话教育他,强调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这种情感的根植,使得他在海外的成功后,心中始终有一股力量驱使他回馈祖国。

机会终于在1989年到来,当时他所在的公司计划在台湾建设电子厂。他提出从大陆招聘人才到台湾培训的计划,希望借此为祖国的科技崛起培养后备力量。但是,台湾当局的反对使他的计划一度受阻。直到1992年,他抓住新加坡建厂的机会,秘密从大陆引进了数百名技术骨干,旗下廉价劳动力的名义下,为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培养了核心人才。

这批人才后来成为了中芯国际崛起的基石。张汝京的这一布局显现了他深远的战略眼光,也显示了他对国家的深厚情感。他仅在技术领域作出了贡献,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特别是在教育领域的投入,他资助建立了多所希望小学,以实际行动改善了成千上万贫困儿童的命运。

张汝京从小就受到父母张锡伦和刘佩金的深厚影响。这对夫妇在抗日战争中以第21兵工厂的负责人身份,为中国军队生产了绝大多数的重机枪,对战争的胜利贡献巨大。尽管战后局势变迁使他们不得不迁至台湾,张家夫妇对祖国的牵挂和关注从未减弱。

张汝京在父母的教导下,时常被问及何时返回大陆发展,这种深刻的家国情怀深植他心。尽管张汝京多次向德州仪器申请辞职以回国服务,均遭到拒绝。无奈之下,他决定放弃所有应得的分红和福利,选择提前退休,并带领家人急行前往无锡,创建世大半导体。

无锡当时的环境并不适合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资源缺乏,没有成熟的产业基础,更别提需要巨额投资和顶尖人才来建设高科技芯片工厂的现实挑战。面对这些困难,张汝京不得不将厂址选在更成熟的半导体产业链较完善的台湾,同时为大陆积累和培养必要的技术人才。

在台湾张汝京与张忠谋的路径交汇,两位中国芯片产业的领军人物在台湾芯片界各据一方。尽管张忠谋的台积电已深耕台湾多年,成为当地芯片行业的巨头,张汝京依然不畏强敌,励志要在芯片制造业中创造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夜之间,张汝京的安逸生活被打破,一个急促的电话让他得知台湾政府可能对他的企业进行重罚。他匆忙返回台湾,把原本在无锡孕育的0.5微米芯片开发计划转移至世大半导体。世大是张汝京在台湾的产业延伸,更是他对祖国科技自立的承诺。

张汝京在短短两年内迅速扩展了世大的产能,使其成为能与台积电和联电竞争的重要力量。2000年8月24日,中芯国际的建设启动,地标性的第一根地桩被深深打入上海的土地。

不足400天,这家企业就迎来了芯片的试产,刷新了国内外建厂速度的记录。竣工那天,张汝京以中国传统方式庆祝,点燃了1000响鞭炮,响彻云霄,标志着中国芯片制造业的新纪元的开启。

张汝京的预见准确无误,中芯国际如同脱缰的野马,仅用三年的时间便迅速扩展到六家工厂,成为全球芯片制造的领跑者之一。2003年中芯国际首次攻克了90纳米工艺技术的壁垒,将中国大陆的芯片制造技术推至世界前列。这一成就不仅展示了中芯的技术实力,更是张汝京对祖国的深情贡献。

这一系列快速发展引起了岛对面台积电的忧虑。台积电的创始人张忠谋,敏锐地意识到,中芯国际的崛起可能冲击到自家的市场地位。他决定采取行动,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措施。

在2003年台积电以商业机密侵权为由,在美国对中芯国际提起诉讼,这场诉讼恰好在中芯国际计划香港上市的前夕爆发,其时机和地点的选择都极具策略性。最终中芯国际在没有太多抵抗余地下选择了和解,同意支付台积电1.75亿美元的赔偿金,并接受了一个严苛的条件——未来六年所有技术成果需存放在一个由台积电监管的托管账户中。

三年后,当中芯国际在技术上取得新的突破,成功开发出45nm芯片工艺时,台积电再次发起法律攻势,指控中芯违反了和解协议。经过三年漫长的诉讼,中芯国际再次败诉,这一次的代价更为沉重:除了一次性支付剩余的赔偿金,还需额外赔偿2亿美元并割让10%的股份。

这场官司的高潮是台积电对张汝京的个人指令——"Richard, Get out!"(张汝京,离开中芯!)。面对无情的打击,张汝京的心情复杂到极点,但他清楚,为了中芯国际的未来,自己必须做出牺牲。

辞职前夕,张汝京在中芯的厂区内徘徊了长达三个小时,这里承载了他九年的奋斗与梦想,是他对祖国承诺的见证。临别时他站在那些年自己庆祝的地方,向围观的同事们深情地说出:“别趴下”,这三个字充满了不屈和期待,饱含深情地鼓励着每一个中芯人,无论未来多么艰难,都不应放弃希望。

张汝京,这位在中芯国际受挫后未曾停歇的企业家,转而投资于LED行业。随着他的LED事业蓬勃发展,他出人意料地将这些公司出售。这背后的原因是他的竞业禁止条款已满,意味着他可以重返半导体领域。

2014年,年届66岁的他创办了新昇半导体,并最终看着它被上海硅产业集团收购;2018年,他在青岛创建了芯恩半导体;而到了2022年,已是74岁高龄的张汝京加入了上海积塔半导体有限公司。在许多人选择退休享受晚年生活的年纪,张汝京却仍在不断创业的征途上。

张汝京的事业动力不仅是个人成就,更是一种深植于心的家国情怀。他的每一个创业项目,都紧密围绕弥补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短板。在新昇半导体,他的团队成功研发出了中国首根300mm单晶硅锭,并在2018年实现了300mm半导体硅片的规模化生产。

在青岛张汝京的影响力延伸到了教育领域,他参与创立了青岛大学的微纳技术学院,致力于培养未来的科技人才,以提升国家在科技创新上的自主能力。面对中美贸易战暴露出的芯片产业的弱点,张汝京认为,建立强大的国内半导体产业不仅是商机,更是国策。

在这个领域,人们的态度各异:一些人追求快速利益,投机取巧,而另一些人,如张汝京,却视其为一生的追求,坚持不懈地推动技术进步。在这场技术与市场的双重战场上,张汝京如同一位老将,不畏艰难,坚守在科技创新的最前线。他的努力逐渐铺开了一条新路,为中国半导体产业揭开了新的篇章。他的坚持与努力,是对那些试图控制中国技术命脉的外力的有力回击。

在张汝京的带领下,一批批新的技术被开发出来,每一项创新都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发展添砖加瓦。虽然路途坎坷,挑战重重,但是由他点燃的希望之火正在逐渐汇聚成燎原之势。

今天的张汝京依然活跃在技术创新的最前沿,他不仅是技术的开拓者,更是激励后来者的灯塔。通过他不懈的努力,张汝京已经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独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面对的是一场漫长的技术自主之战,他的行动和信念却为中国的技术进步掀开了新的一页,这一路上,他种下的火种何时能够燎原,我们拭目以待。

张汝京已名满天下,财富自然也不在话下。但支撑他在74岁仍然活跃在科技前线的,是他对于振兴国产芯片工业的深厚情感与责任感。他的目标不只是追赶国际先进水平,而是要创造领先的“中国芯”,为国家的科技自立自强铸就坚实基石。

1 阅读:136

史在没有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