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革命前的伊朗——巴列维王朝的雄心与梦碎

曼容看军事 2023-05-07 06:21:05

对伊朗有一定了解的人,想必都听说过:在伊斯兰革命以前,伊朗自由、开放、富裕。这些形容词,怎么看都是呈现了一幅欣欣向荣的国家景象。但如果这些都是真的,那想必伊斯兰革命也不会成功了。 以上形容词,倒也不能说不真,但至少是不全面的。今天就讲一讲被伊斯兰革了命的巴列维王超。礼萨·汉于1925年推翻腐朽懦弱的恺加王朝(类似于中国的清王朝,对外丧权辱国,对内暴力镇压),建立巴列维王朝。1941年由其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继位,直至1979灭亡。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两位君主在位期间都极力推行现代化,促进工业发展,政绩斐然。 1)推行司法和行政改革,实施政教分离 以法兰西法典为蓝本,制定了新的刑法、民法和商法,替代以《古兰经》和伊斯兰教法为依据的法律。削弱伊斯兰教的国教地位,废除其宗教司法权,禁止宗教干政。在选举法中承认妇女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加强中央集权,取消大行政区,把全国划分为11个省,撤销权倾一方的总督 2)发展现代化经济 建立钢铁、石油化工(制药、化妆品、洗涤用品、塑料等)、纺织、制糖、水泥、汽车、有色冶金、机器制造等现代工业。创办中央银行,鼓励私人开办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在此之前,伊朗的金融被英国控制)。政府投入巨资修建铁路和公路,促进全国物资的交流和经济发展。 3)实施军事系统的改革 实施义务兵役制,削弱传统部落的地方武装力量。采购新式武器,兴办兵工厂,建立海军、空军、机械化部队。不过巨额的军备投入也给经济蒙上了负担。 4)建立现代化教育系统 大力发展西方式的现代教育制度,在城镇开设正规中小学和技术学校,并创办大学,如德黑兰大学、农学院、师范院校等。强调世俗教育,限制宗教控制教育,保护妇女受教育的权利,还提倡男女合校。鼓励妇女外出工作,允许国家机关雇佣妇女。 在巴列维王朝时期,伊朗的经济取得了很大发展,几千年以来的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为伊朗的现代化打下了基础。在1978年,伊朗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达到2500美元。那时咱中国才222美元,直到2007年才达到2652美元。当然其中伊朗得天独厚的石油资源功不可没。成绩单很耀眼,不过问题也是不少,这些问题也成为巴列维王朝覆灭的原因。

1)占全国总人口62%的农民利益被严重侵害 伊朗农村的土地集中在王室、贵族、寺院、地主、富农和农场主手里。据1962年数据统计,超过60%的农户只占有5%的土地,且大多是贫瘠的旱地。无地及少地的农民在向地主租地时,受到十分残酷的封建剥削,只能依靠劳力而获得收成的1/5(那时伊朗农村仍承袭中世纪的农产品分成制:土地、水源、种子、耕畜和劳力各为一份)。虽然后来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实施了土地革命,但收效甚微。 巴列维王朝“重工轻农”的经济政策,无疑在这种情况又是雪上加霜,第二任国王甚至提出“不要农业”的“伟大”构想。从1963年到1971年,农业投资在总投资中所占比重从16.6%下降到5.1%,且大部分还被大农场主和农业公司所攫取。农民因缺乏购买良种、农具、化肥等资金,处境十分困难。为了满足国内食品需求,伊朗需大量进口,对进口农产品实行价格补贴,限制主要农产出售的价格,进一步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这些导致贫苦农民在伊斯兰革命时期,成为一股重要力量。 2)国王好大喜功,经济畸形发展 巴列维王朝的现代化完全寄托在巨额石油收入的基础上,一旦世界石油市场发生价格波动,就会对伊朗经济造成很大的震荡。如1974年,由于世界石油危机导致石油价格猛涨,伊朗进行了“大跃进”式的经济建设,当年伊朗国民经济增长率高达41%。而1975年世界性经济萧条使得石油需求量减少,当年国民经济增长率下降到2.6%。 利用石油收入,在全世界买买买,进口技术、现代化设备、外国专家等。话说人傻钱多,估计就是形容下面这种情况的,坐拥丰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伊朗,却宣布花巨资从国外购买30座核电站设施。同时国内的交通运输能力与庞大的货物流量不匹配,货品在港口、车站积压半年都是常有的事。背离伊朗经济实际情况的经济政策,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盲目的投资,还带了恶性的通货膨胀,1975年的通货膨胀率为9%,1976年16.6%,1977年高达25.1%,特别是在房租及日常必需品方面。因此虽然巴列维王朝一心发展工业,但数量庞大的工人们也站在了反国王的阵线。 3)触碰伊斯兰教利益,遭到伊斯兰教的强烈反对 从公元651年被阿拉伯帝国征服以来,伊斯兰教在伊朗也是根深蒂固了。而巴列维王朝的一系列施政措施,完全没有将这国教放在眼里。先是政教分离,在立法、司法上废除了伊斯兰教法,然后在教育上限制经学,社会习俗上禁止人们戴缠头的“头巾”,女性须得摘除面纱,并鼓励女性接受教育并外出工作。同时由于伊斯兰寺庙及部分高级神职人员占有大量土地,巴列维推行的土地革命自然也不受待见。巴列维与伊朗的伊斯兰教达到互不相容的敌对状态。 4)依附美国,出卖国家利益,枉顾人民要求主权独立的要求 巴列维允许美国向伊朗派遣军事代表团、训练伊朗宪兵的代表团、治安专家代表团、谷物和食品管理代表团、经济代表团、医疗卫生代表团等,将伊朗诸多部门置于美国代表团的监督之下,美国军事人员还享有治外法权。与此同时在这个为了石油资源甚至不惜战争的时代,由美、英、法组成的西方国际财团控制了伊朗的石油资源,获得超过50%的伊朗石油收入。波斯这个民族,历史上一直都是相当的有骨气,因此巴列维王朝的外交政策遭到了民族民主人士的强烈反对。

而就是这个被巴列维极度信任的米国朋友,在王朝遭遇危机时,却没有如预想的那般坚定的和巴列维站在一起,而是为了自身在中东的长远利益,放弃了巴列维。虽然至今米国和伊朗仍然矛盾重重,但在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创立之初,米国那也是一心交好的。 5)缺少对少数民族的足够尊重 礼萨•汗在对待少数民族问题上表现得特别固执,他认为凡是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即使他们说的是非波斯语和使用其他文字也都属于波斯族。在议会选举中,除了亚美尼亚人和犹太人外,其他非波斯族人的民族都无权选举本民族的代表参加会议,这引起其他民族的不满,如库尔德人、鲁尔人、巴赫蒂亚尔人、俾路支人等少数民族经常与巴列维王朝发生冲突。 6)腐败贪污成风 在巴列维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王室贵族、外国公司、官僚买办阶级相互勾结,工程承包商贿赂成风,王室成员和中高级官员大捞肥缺,中饱私囊。国王本人所敛财产更是不计其数,生活挥霍无度。伊朗社会风气日趋腐化,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引起人民的不满。 以上这些问题导致农民、工人、宗教人士、民族民主人士、少数民族汇聚成一股势不可挡的倒王力量,即使傍着西方国家的大腿,拥有70万装备精良的部队,还是没能挽救巴列维王朝。经济是基石,上面的零零总总归结起来其实也就一点,巴列维王朝采取的经济策略偏离了伊朗国内实际情况,导致大多数人的利益得不到保证。事缓才能圆,不管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风俗变革,都需要时间的沉淀,急于求成、贪功冒进总是会事与愿违。巴列维临终前曾追悔:“我的致命错误之一是盲目追随西方,相信美国的友谊。我让国家超出它所能接受的程度实行民主和现代化”。

伊朗伊斯兰革命

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及其王后

0 阅读:139
曼容看军事

曼容看军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