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端午又叫女儿节?

自说文史 2018-06-14 16:52:02

每年3月8号是妇女节,近年来又说3月7号是女生节。我个人不太喜欢这个“女生节”,特殊对待仿佛是一种歧视。另外就是,一些高校出现的侮辱性横幅,诸如“女生节,晚归要放开,不归要张开”等也很恶心。

 低俗标语

更恶心的说法是,7号女生节到8号妇女节,就是因为“一日之差”。

其实,中国古代,也有女性的节日,最有名的就是七夕乞巧节,也叫“女孩儿节”或者“女儿节”。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端午其实也叫“女儿节”,这是为何呢?

明代沈榜在《宛署杂记》说: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就是说,到了五月端午这天,女孩子要系着五彩丝,戴艾叶和五毒灵符,打扮的漂漂亮亮。另外,嫁出去的女孩子也要回娘家看望家人。因为都是和女孩儿相关,所以叫女儿节。

 女儿节

至于为什么出嫁女子要回娘家,有不同说法。

一种说法是,古代五月是恶月,毒月,生孩子不好,受胎也忌讳。所以,为了避免女子在五月与丈夫同房,就让她回娘家。

也有一种说法是,五月初五,女性回娘家是汉代以来的礼仪,这在《五杂组》上有记载。

到了清朝时,女儿节依旧。

清代彭蕴章在《幽州土风·吟女儿节》中,记载了北京人过女儿节的景象:摇摇女儿节,女儿归,摇摇球场纷纷插杨柳,摇摇红杏单衫花满头,摇摇谁采艾,装拿衣?……摇摇女儿娇痴知不知。

 女儿节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说的“花满头”,不是普通的好花,而是用绫罗绸布做成的小老虎、樱桃、桑葚、葫芦甚至是五毒模样,再用五彩丝线穿起来,戴在头上。

这画面,想想就很美。

但是这种装饰,到中午就得扔掉,名曰“扔灾”。

同样的记载,在清代的资料中,并不少见,只不过有些不一样。

比如《京都风俗志》记载“人家妇女……作葫芦,蝙蝠、卐字各式,总谓之福儿。杂五色彩纸以衬之,总谓之曰葫芦儿。妇女买通草小虎彩绒福儿带钗簪头上,至初五日,惟神符福儿留之,其葫芦等物,尽抛街巷,谓之扔灾”。

 女儿节

这里记载的是,到了初五,只留神符和福儿,葫芦等要尽数丢弃到街巷中。

必须要说明的是,以目前资料看,女儿节似乎只存在于明清时期北京地区。

有意思的是,日本的端午节是男儿节。原来,在日语中,菖蒲的发音和“尚武”、“胜负”相同。而菖蒲叶子的形状又和刀剑很像,所以,在日本,端午节插菖蒲习俗逐渐演变为男儿节。

0 阅读:44

自说文史

简介:读史者,增阅历、知贤佞、通古今,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