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收复新疆,麾下有四大将!能打不爱财,临终一个比一个悲凉

陈海青沧桑史 2024-11-07 01:57:45

《左宗棠收复新疆,麾下有四大将!能打不爱财,临终一个比一个悲凄》

同治十年,沙俄侵占新疆伊犁,阿古柏占据南疆。面对新疆的危局,左宗棠临危受命,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在清廷内外反对声浪中,他毅然率军西征。这支西征大军,虽然装备简陋、补给困难,但却有四位能征善战的将领。他们个个能打不贪,以家国大义为重,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保卫新疆的钢铁长城。然而时过境迷,这四位功勋卓著的将领,最终却都落得凄凉的结局。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他们用生命践行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誓言。是什么样的际遇,让这些战功赫赫的将领最终命运多舛?他们又经历了怎样的人生沉浮?

一、左宗棠西征前的战略布局

道光十三年春,左宗棠首次赴京会试。途经西北,他亲眼目睹了边疆的荒凉与脆弱。这次经历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在京期间,左宗棠专程拜访了精通西北史地的学者徐松。徐松向他展示了大量关于西域的珍贵文献,其中包括乾隆年间绘制的《西域舆图》。通过这些资料,左宗棠对西域形势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陕甘总督任上时,左宗棠曾派出多名密探深入新疆腹地。这些密探伪装成商人,带回了大量关于俄国在新疆活动的情报。通过这些情报,左宗棠掌握了俄国在西域的驻军部署、补给线路以及与当地部落的联系。

同治十年,俄军占领伊犁后,左宗棠立即派出心腹将领刘锦棠前往哈密、吐鲁番一带考察地形。刘锦棠历时三个月,绘制了一份详尽的地形图,标注了水源、牧场、要隘等军事要点。这份地图后来成为西征军进军的重要参考。

针对新疆地域辽阔、补给困难的特点,左宗棠制定了分步推进的战略。他决定先在河西走廊建立粮台,以肃州为中心,向西延伸补给线。同时在沿途设立驿站,保证军情传递。为解决军饷问题,左宗棠在陕西、甘肃等地设立盐课局,开辟新的财源。

面对朝廷内"海防"派的质疑,左宗棠提出了"塞防"与"海防"并重的主张。他向总理衙门上书,详细分析了俄国在中亚的扩张态势。他指出,如果放弃新疆,俄国必然进逼甘肃,威胁中原腹地。

最终,左宗棠的战略布局获得了慈禧太后的支持。光绪元年三月,朝廷正式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他随即展开练兵备战工作,在西安、兰州等地设立军械制造所,开始为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做准备。

二、四大将领的选拔与任用

西征军的统帅人选,左宗棠反复权衡。他深知,这场远征不同于以往平叛,需要将领既能征善战,又要廉洁奉公。经过数月考察,他最终选定了四位主要将领。

金顺出身绿营,在平定捻军之役中屡立战功。他长于骑战,善于运用游击战术。左宗棠曾在一封奏折中提到,金顺"骁勇善战,临阵不惧"。光绪元年夏,左宗棠任命金顺为北路军统帅,率军由哈密进军,直取乌鲁木齐。

张曜是湘军出身,擅长阵地战和攻城战。他在咸丰年间参与平定太平军,以善用地形、布阵严密著称。左宗棠对张曜极为器重,将南路军指挥权交予他。张曜负责进攻吐鲁番、达坂城等重要城镇。

刘锦棠原为陕西提督,精通回部事务。他在同治九年曾奉命考察新疆地形,对当地民情、地势了如指掌。左宗棠委派他为中路军统帅,负责策应南北两路军队,并掌管与各部落的联络工作。

徐占彪是左宗棠的老部下,长于后勤调配。在湘军时期,他就以善理军需闻名。西征军粮草补给线长达数千里,后勤工作极其重要。左宗棠特意让他总管后勤,负责沿途粮台的设立和运转。

四将各有所长,却也都有共同特点:清廉、耐劳、重纪律。左宗棠给他们的第一道命令是:军中不准私藏金银,违者军法从事。四将带头遵守,以身作则。

为了统一指挥,左宗棠制定了严格的军令制度。他在兰州设立大本营,建立了情报传递网络。四将每旬必须向大本营报告军情,重要战事则立即飞报。

为确保军令畅通,左宗棠在各路军中派驻联络官。这些联络官不仅传递军令,还负责监督各部队的军纪。四将对此举并无异议,反而主动配合,以示公心。

在用人方面,左宗棠采取了分级管理制度。四将各领一军,但部下将领的任免须经左宗棠同意。这样既保证了各军的独立指挥权,又避免了军中结党。

光绪元年八月,西征军开始向新疆进发。四将各率本部,按预定方向推进。左宗棠给他们的最后训令是:"军令如山,进则同进,退则同退。"这支军队就这样踏上了收复新疆的征程。

三、西征路上的艰难困境

光绪二年初,西征军在穿越河西走廊时遭遇了第一个严峻考验。朝廷拨付的军饷迟迟未到,各路军队的粮饷告急。徐占彪上报,后勤仓库存粮仅够维持半月之需。左宗棠当即决定典质家产,并向晋商募集资金,这才暂时解决了军饷危机。

补给线路的艰难超出预期。从兰州到哈密,驼队要走一个多月。沿途沙漠辽阔,水源稀少。一支由三百峰骆驼组成的运粮队在穿越巴丹吉林沙漠时遭遇沙暴,损失大半。徐占彪不得不改变运输策略,在沿途增设补给站,将长途运输改为接力运输。

气候成为另一个巨大挑战。光绪二年春,西征军行至哈密时遭遇百年不遇的暴风雪。军营被大雪掩埋,士兵冻伤者众多。金顺带头与士兵同吃同住,在帐篷里搭起火炉,熬制姜汤给士兵驱寒。这场暴雪持续了一周,北路军损失了近千匹战马。

瘟疫的突袭更是让西征军雪上加霜。当年夏天,中路军中爆发痢疾。刘锦棠派人四处寻找医生和药材,但在茫茫戈壁上,这些都是稀缺资源。最后不得不采用当地维吾尔医生推荐的土方,用野生药材熬制药汤,这才控制住疫情蔓延。

沿途部落的态度也令人忧心。一些哈萨克部落经常袭扰运粮队伍。张曜在一次护送粮草时遭遇哈萨克骑兵的伏击,损失了大批粮草。此后,各路军队不得不加派人手护送粮队,这又加重了行军负担。

戈壁滩上的极端天气频繁侵袭军队。白天,烈日当空,温度高达四十多度。士兵们的皮肤被晒得开裂,但饮用水必须严格配给。夜晚,气温骤降,寒风刺骨。帐篷根本挡不住风沙,士兵们只能紧挨着睡,互相取暖。

左宗棠在给四将的信中写道:"此战与太平军之役大不相同。彼时有城池可依,有乡村可歇,有百姓可助。今则茫茫大漠,举目无援,全赖诸君同心戮力。"确实,这次远征面临的困难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然而四将并未因此动摇。金顺在给左宗棠的报告中写道:"士兵们已将这片戈壁当作故乡,将风沙当作知己。"徐占彪则在给家人的信中说:"军中缺衣少食,但士气未减。"这支军队就这样在艰难中继续向西推进。

四、收复新疆的关键战役

光绪二年八月,西征军迎来了第一场大规模会战。金顺率北路军在乌鲁木齐城外与阿古柏军展开激战。阿古柏军占据城池,居高临下,还架设了由英国商人提供的新式火炮。金顺采取声东击西之计,派出骑兵佯攻南门,自己则率主力从北门突袭。这场战役持续三天,最终北路军攻克乌鲁木齐,缴获大批军械物资。

张曜在吐鲁番的战斗更为惨烈。吐鲁番是通往南疆的要道,守军倚仗城高墙厚,拒不投降。张曜见正面强攻伤亡太大,改用围城战术。他下令在城外挖掘壕沟,切断守军的水源。经过月余煎熬,城内守军终因缺水而溃败,吐鲁番就此收复。

刘锦棠在达坂城一役中立下大功。达坂城是连接天山南北的咽喉要地,阿古柏在此屯兵万人。刘锦棠深知此地地形复杂,不宜强攻。他派出专人与当地维吾尔族头人暗中联络,许以重利。一个月黑风高之夜,维吾尔族向导带领中路军从秘密山径包抄城后,打了守军一个措手不及。

徐占彪虽主管后勤,但在古城阿克苏之战中也显露军事才能。当时南路军受阻于城下,迟迟不得寸进。徐占彪献计让工兵队在夜间挖掘地道。守军察觉后恐慌万分,四处增派兵力把守。就在此时,张曜抓住战机,率军强攻,一举攻克阿克苏。

光绪三年春,四路大军会师喀什噶尔。这是阿古柏政权的首都,也是最后的据点。守军据城死守,城内还有大批英国和俄国的军事顾问。左宗棠亲临前线,指挥这场最后的决战。他命令金顺率骑兵切断城外商道,断绝敌军补给。张曜负责正面攻城,刘锦棠率军埋伏在城外,阻击可能的援军。徐占彪则组织大量民夫,昼夜不停地运送军需物资。

经过三个月鏖战,喀什噶尔终于陷落。此战缴获洋枪六千余支,大炮数十门,还有大量军用物资。更重要的是,这场胜利宣告了阿古柏政权的覆灭,新疆大部分地区重归清廷统治。

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四位将领各展所长。金顺以骑兵制胜,善于运动战;张曜攻城略地,长于持久战;刘锦棠长袖善舞,巧用智谋;徐占彪运筹帷幄,保障后勤。他们的配合默契,互相呼应,最终完成了这场艰巨的军事行动。

然而,这些辉煌的战功背后,是他们付出的巨大牺牲。据统计,西征军战死将士超过两万人,冻死病死者更是难以计数。四位将领在战后都留下了不同程度的旧伤,这些都成为影响他们后半生的隐患。

五、四将军归隐后的人生境遇

光绪四年,收复新疆的使命完成后,四位将领各自开启了不同的人生轨迹。金顺因在战役中旧伤复发,请辞归乡。他定居苏州,购置了一处小园林,取名"塞春园"。每年春日,他都会邀请昔日战友前来赏花饮酒,追忆戈壁风沙中的峥嵘岁月。后来,他将西征期间的军报、书信整理成册,留给后人参详。

张曜留在新疆任职,负责善后事宜。他主持修建了一批军屯堡垒,组织移民实边。在他的经营下,吐鲁番、哈密等地的军屯渐成规模,许多将士的家眷也迁入此地定居。光绪八年,他因操劳过度,染病告老。临行前,他将自己珍藏的一面军旗留给了吐鲁番都统府,以示永远镇守之意。

刘锦棠受命驻守伊犁,专门处理与俄国的交涉事务。他精通外交,在谈判桌上屡屡化解危机。光绪六年,他成功说服几个游牧部落归附清廷,使边境趋于稳定。晚年时,他在北京设立义学,专门收养新疆籍孤儿。这些孩子后来有的成为翻译,有的成为商人,为边疆发展作出了贡献。

徐占彪因理财有方,被调任户部。他将西征时期的后勤经验加以总结,编写了《军需条例》一书。这本书详细记载了远征军的粮草调配、运输组织等方面的经验,成为后来军需管理的重要参考。光绪十年,他在故乡湖南创办蚕桑局,帮助军烈属改善生活。

四位将领虽已退隐,但他们彼此间的来往从未间断。每逢重要节日,他们必定书信往来。信中多谈及西征往事,也会议论时局。有一封金顺给张曜的信中写道:"戈壁之风,至今犹萦梦中。"这种战场上结下的情谊,一直持续到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刻。

光绪十五年,金顺在苏州病逝,临终前将一块西征时用过的墨砚赠予故人。张曜闻讯后,立即从新疆赶来奔丧,并题写挽联:"沙场老将魂归去,塞外春园花自开。"

后来,其他三位将领也相继离世。刘锦棠于光绪二十年去世,临终前嘱咐家人继续资助义学。张曜卒于光绪二十四年,终年七十二岁。徐占彪最为长寿,活到宣统年间,享年八十五岁。他们的后人还保存着不少西征时期的遗物,包括军报、地图、战刀等,这些都成为珍贵的历史见证。

四位将领虽已离世,但他们在边疆建立的诸多建制仍在延续。他们培养的人才,修建的堡垒,制定的规章,都为新疆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年迈的将士们常常讲起他们的故事,这些故事又代代相传,在西域大地上留下了深远的印记。

3 阅读:262

评论列表

自然

自然

6
2024-11-18 13:53

都是民族英雄!

陈海青沧桑史

陈海青沧桑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