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或者就干脆直白地说“升大学”吧,它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人们不妨先认真地思考一番 。
关于这一点,老祖宗其实早在两千多年之前就给了我们明白无误的“最佳答案”: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就在今年二月份的下旬。湖南张家界桑植一中高考倒计时100天的考生誓师大会上,一个激情澎湃的学霸女生在演讲台上慷慨陈词,其青春飞扬、燃爆全场之状,有人高声叫好,力挺之;也有人反唇相讥,质疑之。两种鲜明的舆论意见激烈交锋,自然令符学霸在高考教育界火热出圈,成为全国人民茶余饭后争相谈论的“焦点人物”。
我认为:
既充分尊重这位高考誓师女生符同学激情无限、
酣畅恣意表达内心想法的权利;
与此同时,
也真切理解部分大众对她这种比较罕见激进的演讲方式
(不少人认为“打了鸡血的人生并不是正常的人生”)
所提出的质疑与批评。
但是,很多机构、单位及支持符同学的人,又非常主观地将这部分的质疑归咎为对该女生的“网络暴力”,我对此并不以为然。
我有必要重申一个道理:质疑批评绝对不能随随便便与“网暴”划上等号!
质疑是为了让事物回归“本真”,给更多人“启智明理”的思考。
因为,“真理越辩越明”,社会的进步、文明的昌隆,需要有人秉持一种“质疑”的精神。
对于符同学热情饱满燃爆全场的演讲方式,有人讴歌之、激赏之,以为这才是“激扬奋进的青春”该有的风采;也有人反感之、嘲讽之,以为歇斯底里故作矫情的宣泄犹如一碗馊了的鸡汤,只会令人反胃作呕,“过犹不及”是也。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和姿态,反映了人们对于事物的理智、理性与成熟洞察的渐进过程,值得真诚肯定。
角度不同、观点不同、言为心声,公众不再随大流盲目跟从。这也凸显了社会意见的多样化和精彩性。唯其如此,世界方变得丰富美丽、妖娆多姿,这是何其正能量、乐见其成的好现象啊。
同样一个人、一件事,有人喜欢就热烈支持、有人厌憎便极力反对。中国人讲“各花入各眼”;鬼佬则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什么要像“一刀切”一样人云亦云、只能拥有一个声音表明一种态度呢?
既然如此,不喜欢她那种夸张陶醉的演讲方式的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提出质疑批评意见,怎么就成了“网暴”呢?
这顶帽子,未免扣得太大了!
主观意识及思维形态,本身并无绝对的是非正误之分。倘若能够“自圆其说”、“大胆假设、小心论证”即无碍观瞻,人们何不以包容之心待之,应允许其独立地存在、自由生长。
既充分欣赏符学霸的慷慨激昂放达沉醉,也切实理解并尊重社会对她的善意批评与质疑——这就是我个人在此事件上的立场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