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航母电磁弹射器为标志,国内在电磁推进技术领域似乎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尤其是在美国的电磁轨道炮项目下马后,中国基本成了全球各国中,最有可能率先完成相关技术和列装部队的国家。而一次疑似“高超音速子弹技术”的试验,又引发了中国可能发展电磁轨道枪的相关猜测。
日前,国内权威国防科技学术期刊《兵工学报》刊载了一篇论文,内容提到以4000米/秒飞行的钢球弹丸打击模拟人体的标靶,并对相关杀伤效果进行了研究。4000米/秒,即超过11马赫的飞行速度,这是普通步枪子弹700~900米每秒枪口初速的4倍以上。有趣的是,在钢珠飞行速度达到3000米/秒时,其强度就已经难以满足弹丸保持完整的球形,在命中有一定强度的肥皂靶标时,瞬间破碎成流体,但其仍凭借高速动能有着明显的杀伤效果。
关于这则消息,最令人感兴趣的点并不在于11马赫速度的高超音速弹丸有多大的破坏力,而是在于研究者究竟用何种方式实现了如此惊人的弹丸飞行速度。一般来说,传统的化学能火药推动力基本已经被发展到极限,将子弹打出高超音速状态近乎不可能。俄罗斯曾经推出过号称可让子弹初速达到6~7马赫的狙击步枪,但其原理仍未脱离化学能发射药的范畴,算是达到了化学火药动力的上限。
因此,对于国内这次高达11马赫速度的弹丸杀伤试验,不少人猜测很可能是使用了电磁发射技术,才实现这一指标,并由此推断中国可能正在研究电磁发射装置的小型化技术。如果这一猜测属实,那么很多文学科幻作品中提到的“磁轨步枪”、“轨道炮”等武器,就真的不仅仅是一种幻想了。
当然短期来看,指望单兵级别武器实现电磁发射技术,难度还是相当大的。在实验室的理想条件下,人们无需考虑发射装置和供电装置的体积问题,但在实际应用中,就必须考虑如何让单兵携带,且不能超出士兵对装备重量的承受上限。以当前的电磁发射技术来看,距离成为单兵武器的目标还有不短的距离。
换句话说,各类传统枪械、单兵无后坐力炮和轻型火炮类武器,仍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赖传统的化学能火药发射。不过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意味着我们有望比任何国家都更早地实现电磁发射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对此我们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