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倭乱时努尔哈赤和杨应龙上书请战,李朝坚决拒绝女真参与

史海撷英 2023-12-24 14:27:46

众所周知,明朝万历年间有著名的“万历三大征”,这三次战争中只有壬辰倭乱是对外战争。在这场战争爆发的时候,万历朝的另外两个防范对象,也是随后打击的对象杨应龙和努尔哈赤均不约而同上书明朝,要求带兵抗日。

万历二十年(1592年),丰臣秀吉率领大军侵入李朝,壬辰战争爆发,席卷了“人不知兵二百余年”的李朝。

兵败请援

彼时,李朝虽然有常备军20万左右,但承平已久的军队,早已军纪涣散,战力下滑。反观日军,连年征战,军中尽是精锐。李朝军与日军交锋之初,李朝军就开始溃败,汉城危急!平壤危急!

兵败如山倒,李朝王李昖一退再退,逃入义州。时值春季,万物生机勃勃,李昖望着眼前的鸭绿江,心思沉重。半晌,他终于下定决心,上奏明廷,“内附辽东”。

数年前,李朝与日本私自交往,与虎谋皮,隐瞒丰臣秀吉的野心而未报明朝。如今,惨遭日本反噬、明廷猜疑,李昖发出的多封求救信如泥牛入海,均无回音。此刻走投无路,寻求庇护,等明廷回消息的日子里,真可谓度日如年,倍受煎熬。

李昖固然无回天之力,但身处绝境之际,也算是一个硬汉。面对群臣劝阻他内附辽东时,李昖的那句“予死于天子之国可也,不可死于贼手”令人对他多了一分敬佩。

朱翊钧

亡国之危,兵败之痛,这条鸭绿江成了能够决定李昖生与死的鸿沟。幸运的是,在明廷群臣因为是否出兵援朝抗倭而争论不休时,久不上朝的万历皇帝竟然为了此事罕见地上朝了,他力排众议,决定发兵李朝,抗倭援朝。

李朝军固然战斗松弛,但能如此迅速使其溃败,如可见日寇不可轻视。而且,丰臣秀吉素来以“尽占明土”为志,此战绝不会轻易罢兵。一旦明军此时入朝抗倭,势必会卷入到旷日持久的战争漩涡之中,有损国力。

万历皇帝虽然不经常上朝,却对国事始终关注,自然明白其中的得失。但李朝乃明朝藩篱,此战若作壁上观,李朝将尽归日本。届时辽东无险可守,日寇兵锋将直逼关内,北京震动之时,恐有更大的危机。

既然进退两难,不如痛击倭寇,这是万历皇帝的抉择!

杨应龙和努尔哈赤主动请战

七月,明军发兵五千,却兵败平壤。消息传来,军心激荡,“援朝抗倭到底对不对”的声音甚嚣尘上,“明军能否战胜倭寇”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多,万历皇帝和李昖的压力顿时陡增!

两个月以后,李朝战局依然没有好转的迹象,反而愈发艰难。此时,李朝和明廷突然接到杨应龙和努尔哈赤传来的消息,声称愿率麾下精兵入朝,携手明军,共同助李朝抗倭。

杨应龙

“朝议命勘,应龙愿赴蜀,不赴黔。二十年,应龙诣重庆对簿,坐法当斩,请以二万金赎。御史张鹤鸣方驳问,会倭大入朝鲜,征天下兵,应龙因奏辨,且愿将五千兵征倭自赎,诏释之。兵已启行,寻报罢。”

根据明朝兵部当时移送给李朝的正式咨文显示,努尔哈赤麾下有“马兵三四万”、“步兵四五万”,“皆精勇惯战”。

努尔哈赤八月亲自率部前往北京朝贡,刚刚回还建州,便马不停蹄地派人给李朝和明朝送来愿意出兵的消息。

壬辰战争的范围在明军参战以后已经完全被限制在李朝境内。明朝、李朝、日本三国交战,无暇他顾,杨应龙提出出兵是要赎罪,而努尔哈赤完全可以选择作壁上观,即便不趁火打劫,也能获渔翁之利,为何要主动提出率领女真精兵入朝“征杀倭奴”?难道不怕经此一战,主力尽失,一蹶不振吗?

努尔哈赤乃一代雄主,富有韬略,以统一女真各部为志向。他当时虽然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在女真各部中仍不占绝对优势,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壮志未酬之际,努尔哈赤自然珍视麾下的军队,不会轻易押上全部身家。

但努尔哈赤当时的处境,表面上看波澜不惊,实则危机四伏,甚至称之为生死存亡之际,也绝非危言耸听。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其一,壬辰战争爆发以后,无论是李朝还是明朝,都将努尔哈赤视为最不稳定的因素,对他的防范不仅没有放松,反而比之前更加重视。明军虽然派兵入朝作战,却不敢尽出辽东之兵,用意正在于此;其二,多年以来,明朝一直都在打压女真,暗中操控之下,令女真各部始终争斗不断。每当有女真部落强大起来,出现统一女真各部的趋势,明朝就会出手干预,使女真各部势力重新归于互相制衡局面。万历十一年(1583年),阿台兄弟联合蒙古部落欲袭取广宁,辽东总兵李成梁得到密报后,率兵攻破古勒城,大肆屠杀。努尔哈赤祖、父皆丧命于此役。努尔哈赤对祖、父之死,从不轻易提及,只因他早已经明白,只要他露出替祖、父报仇的情绪,或者发展势力到一家独大的地步,立刻就会遭到明军的打击。努尔哈赤早已经学会了韬光养晦,他比谁都更清楚,只有取得明朝的信任,令明朝放松警惕,才能寻得发展壮大的时机。所以,他舍不得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军事资本,但为了向明朝表达忠心,就必须进行这一场豪赌。其三,建州女真与李朝时有摩擦,双方边境并不安宁。这既是明朝希望看到的局面,也是不争的事实,努尔哈赤难免会产生对李朝用兵的想法。但明朝一直以来严令禁止李朝与女真私下交往,努尔哈赤对李朝的了解不深。此刻,努尔哈赤为了向明朝表达忠心,主动请缨派兵入朝抗击倭奴,索性做一个顺水人情,趁机与李朝交好。

如果李朝和明朝拒绝他率军入朝,努尔哈赤就可以在不引明廷不满的情况下,保存军事力量并坦然观望。如果李朝和明朝同意他率军入朝,努尔哈赤也可以趁机进入李朝,从而深入了解李朝境内的国情,做到知己知彼。

李朝强烈拒绝

努尔哈赤主动请战,甚至不惜精锐尽出,此举看似对明朝忠心不二,却暗伏算计。那么,明廷和李朝在努尔哈赤申请出兵以后,分别有什么反应呢?

第一,明朝兵部尚书石星接到了努尔哈赤的请战书以后,采取了冷处理的方式,并未直接回复。反而将努尔哈赤的咨文,原封不动发给辽东,命辽东移送李朝,让李朝自己来做决定。这一点,在《李朝宣祖实录》中有一段明确记载:“壬辰年间,朝鲜被侵于倭奴,吾欲领兵驰救,禀报于石尚书,不见回答,故不得相援”。石星为何不回复努尔哈赤的出兵请求?只因当时的局势颇为复杂。李朝也好,明朝也罢,在当时对待努尔哈赤的政策都十分矛盾。采取强硬态度,担心此时激怒努尔哈赤,会导致腹背受敌。采取怀柔态度,担心努尔哈赤得寸进尺,乞赏官职、频繁朝贡等等都是很好的例子。所以,石星不回复,将难题抛给李朝,如何决定,让李昖和李朝的大臣们自己研究去吧;第二,李朝方面接到努尔哈赤欲出兵入朝、征伐倭奴的消息后,群臣反应激烈,态度强硬,在党争林立的朝堂之上,罕见地出现了一致想法,坚决拒绝努尔哈赤率兵入朝。

彼时,李朝正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明军虽然派兵援助,但战事不利,局面堪忧。此刻若能多一股女真铁骑相助,对战局自然会大有裨益,李朝群臣为何却一致反对,表示“不可不速拒”、“若然则我国灭亡矣”?

李朝群臣当时的反对意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方向:

其一,担心努尔哈赤入朝抗倭是假,趁火打劫是真。

建州女真与李朝的边战不断,积怨已久。成化年间,明朝征讨建州女真时,李朝更是直接出兵参与。努尔哈赤忌惮明朝的强大军事力量,却未必不会对深陷苦战的李朝动武。万一努尔哈赤以抗倭为名率女真精兵长驱直入,未来战局走向如何,将完全由努尔哈赤决定。一旦努尔哈赤与倭寇联手,恐怕明军亦无力抗衡,李朝会有亡国之危;“阳示助顺之形,阴怀狺噬之计,若遂其愿,祸在不测”。

其二,担心李朝的各方面实况被努尔哈赤掌握。

即便努尔哈赤真心抗倭,最终倭寇尽退,李朝各地的实况却难免被努尔哈赤掌握。即便是明军的强弱,也会被努尔哈赤了解,必会成为心腹之患。在李朝群臣看来,“山川险易,无不详知,所关非细”,这种情况也是断然无法接受;

其三,李朝群臣当时的心气很高,视日本人为倭,视女真人同样为“倭”。

在许多大臣眼中,若请女真大军入朝抗倭,相当于引狼驱虎。如果打走了倭寇,又请来女真部队,在他们看来区别不大。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基于这些考虑,李朝即便处于急需外援的危急关头,却还是强烈拒绝了努尔哈赤的参战请求。

同年十二月,明军再发兵四万,由提督李如松亲自率领,入朝后势如破竹,收复平壤。这一场胜利,对于濒临绝望的李昖而言无异于一针强心剂,令他不禁积极而泣,高呼“皇恩罔极”。

而努尔哈赤呢?被拒绝以后仍然对李朝以礼相待,对明廷恭敬有加。所幸趁着壬辰倭乱的大好时机,积蓄物资,发展经济,迈出统一女真各部的步伐。明朝自然不愿意看到建州女真壮大,但壬辰倭乱牵扯太深,又担心激怒努尔哈赤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也只能任其发展了。

2 阅读:71
史海撷英

史海撷英

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