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巴拿马运河“回收”是特朗普计划的战略通道调整,那么加拿大和格陵兰岛就是美国未来必然拿下的囊中之物。
最近看了一篇分析,说美国怎么才能拿下加拿大,感觉很有意思,特朗普说的动用经济力量只是第一步,军事不可能,长期弊大于利。
一旦美国花一些代价,那么加拿大经济必然扛不住,然后从内部突破,即美国常用的“颜色革命”用在枫叶国,这个过程可能慢,但至少可能性有,关键看美国意志。
至于为什么要拿下加拿大以及格陵兰岛,就是看上了当地资源,这两个地方既没有大规模开采,而且种类,储量都符合美国预期。
毕竟,当下世界的对于资源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关键矿物的争夺,西方社会已经立了目标,尤其是美国感触最深。
这里面就不得不说说传统矿产以及相关产业。
过去,中国对钢铁的需求规模空前。政府数据显示,随着中国城市的建设,中国在2000年至2020年的20年间消耗的金属是美国在整个20世纪消耗的两倍。
这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的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了一个巨大的大宗商品超级周期。它使铁矿石和炼钢用煤等原材料价格暴涨,并深刻地重塑了全球采矿和能源行业。
最关键是将我国推到GDP第二(购买力第一),贸易第一,消费第一,制造业第一……一系列的地位都得益于此。
下一阶段全球经济的抢夺领域在于电气化、能源转型和人工智能驱动。根据国际能源署的“净零情景”,到2040年,铜需求预计将增长50%,锂需求预计将激增7倍。
新一轮资源周期中,我国依旧是主要贡献者,如全球三分之二的的锂和钴加工都与中国有关,全球统计数据库Statista.com网站援引美国地质勘探局 (USGS)的数据发布的相关报告称,中国已探明的稀土金属储备全球第一,在世界份额是40%。
讽刺的是,美国心心念念的格陵兰岛资源或并不如意-地质报告警告说,由于生产成本高,格陵兰开发其大宗商品矿藏的机会很小。报告称,只有在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格陵兰的矿藏在未来才可能变得更具经济可行性”。
2023年丹麦的一项地质调查发现,至少有50个地点具有矿产潜力。其中,超过一半位于北极圈以北,这使得他们的开发非常困难和昂贵。
即便稀土,据该领域权威机构美国地质调查局称,这座岛屿的储量为150万吨。这使得格陵兰岛跻身世界前十,但远远落后于中国、巴西、越南、印度和澳大利亚。
总的来说,在全球大变革下,能源领域我国遥遥领先-2023年,仅中国在清洁能源技术上的投资就超过了排在其后的10大投资者的总和。
除了在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动汽车电池等广泛使用的技术的供应链有巨大优势,以及对其制造至关重要的零部件,我国还处于清洁氢和能源储存等创新和颠覆性清洁能源技术发展的前沿。这意味着,已经在全球清洁能源技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国,未来只会巩固竞争优势。
那么,可预见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前,我们通过传统资源等实现了多领域弯道超车,一举奠定了我国超级大国地位。之后,在新的赛道中,我们依旧领跑,由此判断拜登说中国永远不可能超过美国显然是个谬论,也是美国的自我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