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分流,虽然被人诟病多年,但它一直都傲然地存在,仿照那首诗来一句:你骂与不骂,中考就在这里,不离不弃!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价值和道理!
中考,是人生成长路上第一个十字路口,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更是规划孩子人生学业与未来职业的重要节点。
近些年来,中考分流这个话题,一直被人们一次又一次推上热搜。
那些中考成绩不上不下的考生家长,既不能接受孩子被强制分流的现实,又纠结要不要让孩子挤进高中。
对于这样的抉择,不管选择前者还是后者,都带有“赌”的成分。如果选择前者,赌是的孩子能否在逆境中专心致志地学点一技之长。
而选择后者,不仅要家长砸出大把的金钱,而且要赌孩子是否能抓住时间、金钱,换得高考分数和名次,以争取考上理想大学。
以过来人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感觉后者的希望和机会更大一些。毕竟很多时候收益和风险成正向关系。
在教育内卷严重的当下,确实有不少家长这样豪赌一把,他们认为尽自己最大能力,奋力托举孩子一把是值得的。
前段时间,我就面临这样的二选一难题:
儿子的中考分数,与公立高中录取分数线差着一大截的距离,但好歹够上了两所私立学校的录取线。
在中考成绩刚出来,我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哭了一天一夜,这不是儿子的人生抉择,明明是将父母放在火上烤。
原本家庭经济就只能平平而过,每年还要承担10来万块的学费,全家人都得勒紧裤带过日子,为了一纸文凭,值得吗?我果断拒绝了儿子想读私立高中的提议。
私立学校的学费每个学期要4万多块,再加上生活费等一些杂七杂八费用,一个学期下来5万块起底,三年高中就意味着要花30万。
如果儿子高考只考得上最差的本科,一年学费又得好几万,读完四年大学又得花几十万。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越发不容乐观的当下,一个差得不能再差的本科毕业生,又有多少就业竞争实力呢?
想想这一连串的事情,就像一副多米诺骨牌,只要倒下一张牌,就会发生一起连锁反应。
现在的大学生所学的专业,到找工作的时候往往难以找到对口的工作,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放弃专业先找份能填饱肚子的工作。
既然人之所学不能为所用,那苦苦追求的高学历,又有什么用呢?仅仅是为体验一下大学四年的生活吗?
有人说,为什么不取消中考分流?要是能让所有中考生都能读高中,高考时再分流。
一部分人读大学甚至深造,在学术上继续发展;让那些成绩不好的去读高职,学点技术发挥特长。
这话听起来有点道理,但马上遭到反驳,初中都学不好,升到高中去岂不是听天书?这样既浪费社会资源,又让那些成绩不好的同学过得很煎熬。
中考,作为一次人才选拔考试,只能从大体上做个分流,并不能兼顾到每个中考生的实际情况和感受。
哪些孩子适合在升学的路上不断攀登,更精准地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者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舒适地工作悠闲地生活,获得想要的幸福。
哪些孩子对文化课学习并不感兴趣,甚至坐在教室里上课是一种煎熬与受罪,他们更渴望尽早得到解脱,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其实从中考成绩就大体分层了,同样的学习环境同样的考试题,有人能做到每科得分率高达96%及以上,而有些人却及格不了。
很显然,那些徘徊在及格线上下的考生,或者试探在中下游边缘的考生,真的没有必要花几十万块读个高中。
不过,家里经济条件富裕的考生除外,因为人家根本不差钱,差的只是一张文凭。
对于普遍家庭的孩子,既然读书这条路走不通,倒不如趁早改道尝试一下别的突破口。
其实,读职高或技校,说不定会有意外收获。我们都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者很擅长的一面。
特别是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往往在某个方面表现出非凡能力。只要在分数决定一切的当下,他们的闪光点被视而不见或者强行压制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允许孩子从事自己喜欢的行业,说不定人生转个方向,会有更好的机遇。
如今的中职教育,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同时还兼顾升学,在学习基本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更强调技术技能的培养,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更强。
读中职与上普高相比,孩子会活得更轻松自在,更遵循自己的意愿发展个人兴趣爱好。
我们常常强调的快乐教育,就是允许孩子做自己。条条大路通罗马!高考并不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道路。
我们的传统观念里,一直以为读大学后就能找份轻松体面的工作。时代发展到如今,什么是体面的工作,已经没有明确清晰的概念了。
倒是“有闲有钱有尊严”,成为了这代年轻人的奋斗目标。博士硕士争相抢着走进街道办,名校大学生摆地摊送外卖的比比皆是。
而那些不愿意脱下孔乙己长衫的高学历人才,却在家中做起了“啃老族”、“全职儿女”。
学历的尽头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还不是为了孩子能够幸福地活着。
我们都知道,决定幸福的因素并不是学历,而是家庭美满、事业有成。
诚然,知识可以成就更好的事业,但并不是所有知识渊博的人能经营好自己的事业并享受其中。
我们生儿育女最初的愿望,是希望他们幸福。而读书考大学,又不是幸福的充分必要条件,何必苦苦相逼孩子在求学路上走得那么艰难和痛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