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明朝灭亡的历史,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那场举国哀恸的“甲申之变”,将明末乱世和李自成军队入京划上等号。
但在最新的历史研究中,葡萄牙的图书馆中突然发现两份神秘信件,经过研究人员翻译,信件内容竟然揭露了明亡的另一个真相。
一、甲申之变
正史上盖棺定论的甲申之变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先了解一下大致情况。
“甲申”年就是公元1644年,这一年封建时代最后一个汉人政权土崩瓦解,堂堂天子为了最后的尊严,自己吊死在枯树上。
这一切还要从万历年说起。那时的明王朝已经暮气沉沉,露出了虚弱之象。当时社会矛盾已经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到了崇祯朝,中央朝廷对地方的管束早就名存实亡。此时的边患问题也非常严重,东北的金人愈发嚣张,频繁发兵骚扰边境。
到了1627年,明朝末年最大的政治事件发生了,陕西农民发动了起义,这一举动无疑给了本就风雨飘摇的明王朝致命一击。
不堪困苦的老百姓积极响应号召加入起义军,很快这股力量就席卷了陕西、山西等多个地方,几十万农民军各自为政,其中以李自成、张献忠等几个势力最大,成为了义军的最高领袖。
李自成最初是在偏远的驿站做马夫,后来朝廷财政吃紧,就开始大量降薪,这让本来就穷得叮当响的李自成忍无可忍,最终也选择了把脑袋挂在裤腰上造起了反。
当时李自成的势力主要活跃在北方的广大地区,另一股势力则在南方地区发展壮大。为了镇压起义,朝廷调遣了12万大军对这些部队展开大包围,这一期间起义活动明显低调了很多。
但天不遂愿,没几年山东河南等地就爆发了天灾,蝗虫肆掠、天干无雨,导致粮食颗粒无收,老百姓都饿着肚子流离失所,愤怒不满的情绪再也压不住了。
这些饥民纷纷加入李自成等人的队伍,他们的革命愿望空前强烈。很快开封就沦陷了,紧接着河南境内都插满了起义的大旗。
接下来的历史我们就很熟悉,李自成占领了西安,建立了他的大顺政权。此时的张献忠也在南方势如破竹,将成都作为都城,建立了他的大西国。
而明王朝早已瑟瑟发抖,李自成也不想再等,一鼓作气度过黄河,大军浩浩荡荡直逼北京而去。这一年正是1644年,大顺军队破开了德胜门,高唱着战歌从大门直入,崇祯逃到了煤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但李自成皇帝的板凳还没坐热,山海关就传来紧急军报,镇守此地的吴三桂投降了,清军正在向中原挺进。
李自成连忙派人应战,结果惨败而归,在清兵的奋起直追下,他只好带着大顺军撤离了北京。1年后,李自成就在一次暴乱中丧生,短命的大顺就此宣告灭亡。
二、密信是真的吗?
从历史记录来看,明朝的确是直接亡于大李自成之手,那两封密信究竟记录了什么,竟让能史学界重新审视明朝灭亡的真相?
明朝和葡萄牙为什么扯上关系?如果不解开这个问题,恐怕这两封信的真实性就要受到质疑。
对大航海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应该知道,葡萄牙是最早开始环球航行的欧洲国家,而明朝时期,两国之间已经有比较频繁的贸易往来了。
公元16世纪的时候,葡萄牙人就凭借坚船利炮占领了印度的部分区域,接着他们的目光就瞄准了海上咽喉马六甲。当时很多来往的商船都要经过或停靠这里,其中就包括中国船队。
马六甲的苏丹深知这点,于是用计诱杀了一批葡萄牙船员,结果直接惹怒了葡萄牙,十几只船舰全数出动,最终夺取了马六甲的控制权。
马六甲沦陷前,苏丹曾给明朝统治者写过求救信,但因为当时的交通条件,明朝收到信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俗话说得好,国家间的交往只看重利益。1516年,中葡两国就开始正式接洽了。
最初的时候,葡萄牙想用对付马六甲和印度的方式征服明朝,最后发现不行,于是就转而与东南沿海的海盗联手,直接打劫过往的商船,骚扰沿海的百姓。
明朝当然不能惯着,派出来精锐部队多次出击,海盗死伤无数。政府颁布了严厉的法令,禁止沿海渔民和葡萄牙人做生意,更不能向他们提供物资给养,这直接堵死了葡萄牙人的生路。
见硬的不行,葡萄牙人最终服软,国王还专门给士兵和水手下令,和中国和平地进行贸易。
由此可见,从很早开始明王朝就和葡萄牙人有经济往来,这两封密信很可能就是经由他们的水手和船队,被带到了欧洲。
三、密信写了什么?
那么信的内容是什么呢?第一封是商量武器的事。虽然当时的葡萄牙不敢再和中国动武,但他们先进的航海技术和武器装备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时有个热衷西学的大臣,也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徐光启。他非常想把这些技术引入中国,帮助明朝富国强兵。那时明朝和北方女真的民族矛盾非常激烈,徐光启就建议请来葡萄牙军队共同对抗金人。
这个方案当然引起了很多大臣的不满,因为国人都知道葡萄牙人狼子野心,早就对富裕的天朝上国蠢蠢欲动,如果再把他们请到国内,还带上先进的武器装备,那岂不是引狼入室?
徐光启只好退后一步,先让几十个人带上大炮枪支,到朝廷来演示一下,看看他们先进武器的威力。徐光启以为眼见为实,让保守的大臣们亲眼看看这些技术,就能以开放的心态向西方学习。
但守旧势力的顽固显然超出了预料,这些人大吵大闹,皇帝被吵得头疼,只好下了一道命令,让这些葡萄牙人从哪儿来回哪儿去。不过唯一收获是,他们带来的武器被留了下来。
看到这些刀枪不入的铁疙瘩,皇帝的内心也有了动摇。于是徐光启再次上书,请求聘请葡萄牙的军事人才,帮助明朝练兵和改良武器装备。这次皇帝终于点了头,这就是第一封密信的由来。
对于来自皇帝的密信,葡萄牙也予以了积极回应。后来他们真的又派来了几十个葡萄牙人,还带着最新式的大炮到北京表演,崇祯皇帝非常高兴,下令重赏这些人。
试想一下,如果明朝在这时就开始更换装备,培养新式的陆军海军,那么无论是面对大顺起义军还是山海关的清军,对抗时都能游刃有余。
但一件意外的发生,彻底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这就是吴桥兵变。这件事前还有一个背景,毛文龙被杀,他的部将们心有不满,在军中哗变。孙元化平息了这次内乱,将缴械投降的叛将重新收入军中,这些人里就有孔有德。
1631年,祖大寿在辽宁被围困,情况非常危急,孔有德被紧急派去增员。援兵到吴桥时恰逢大雪,部队又冷又饿,粮饷都吃完了。但当地人不欢迎他们,街道上所有店铺都闭门谢客,士兵们饿极了就开始到居民家里抢吃的,这就引发了混乱。
孔有德的部下都劝他造反,于是就发生了吴桥兵变。叛军直接倒戈在山东境内烧杀抢掠,直接逼近了登州,孙元化悔不当初,立刻让人带兵支援,结果带兵的将领和孔有德有交情,直接“弃暗投明”加入了孔有德的叛军。
没过多久叛军就攻陷了登州,不仅抓了很多人,还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其中有二十多门大炮,还有三百多枚炮弹。当时城里有二十多个葡萄牙人,在混乱中死了12个,其他人也都受了很重的伤。
叛军就这样肆掠了一年多,孙元华本来想自杀,但被部下拦住了,后来带着残兵回京,被下了大狱受尽酷刑。当时的首府还联合徐光启一同上书求情,但最后无济于事。
最后孔有德等人被祖大弼击溃, 叛军四处逃窜,最后投降了金人。为了表示诚意,孔有德还献出了从明军中抢来的大炮等武器。收到消息的皇太极非常高兴,直接出城十里欢迎,这些武器在日后清军入关时派上了大用场。
这场暴乱让葡萄牙人死伤惨重,根本无法再执行训练任务。徐光启痛心疾首,于是又给皇帝上书,请求再给葡萄牙写信,请他们施以援手,于是就有了第二封密信。
想着要和中国做长久生意,葡萄牙也很大方,这次直接给了300多人,船队都已经在路上了,结果反对派不干。他们认为这次数量太多,搞不好就要挟持皇帝,于是极力反对,崇祯被他们说服了,于是就此终止了军事合作。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李自成的叛乱只是明王朝灭亡的最后一个推手,即使没有大顺军,也会有其他势力给气息奄奄的明朝致命一击。
毫无疑问,这两份密信的内容非常重要,如果崇祯能够抓住这两次救命的机会,也许明末的历史就要从此改写。
参考资料:
中国大百科全书 甲申之变
澎湃新闻 16世纪葡萄牙与中国的交往:新老帝国的碰撞
历史资料网 吴桥兵变
观风闻 葡萄牙发现两封密信,揭开明朝灭亡的真相,颠覆了历史界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