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程振彪
编辑 | 李国政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汽车消费,本是人们为了生活需要而购买汽车。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汽车消费的含义现在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注入了很多新的内容。
比如网约车的兴起。过去,私人汽车的拥有权和使用权是统一的,但如今,于网约车而言则是分离的,即拥有权属于运营网约车者(公司或个人),而使用权则属于为获得出行服务的付费者(个人或集体)。
如果网约车等共享汽车逐渐普及与推广,应用规模和份额不断扩大,那么,人们的出行将越来越方便,能助力控制汽车总保有量。这是汽车消费市场和汽车行业的一个十分明显和重要的变化。而且,随着共享汽车的发展,很多汽车厂家看到其中蕴藏着巨大商机,遂转型为既设计制造汽车又提供出行等服务的科技型公司。
▲程振彪
纵观全球,汽车消费市场业已悄然发生重大变化。在那些普及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汽车消费多以更新为主,总保有量呈缓慢下降趋势。
在各主要汽车强国中,汽车产业虽然仍然扮演着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角色,但由于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相关科技巨人横空出世,它们创造的年产值或市值高得惊人,有的高达上万亿美元。
曾几何时,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全球汽车巨头一直占据前10的数个位置。而如今,这个榜单的前10,多由新崛起的诸如苹果、特斯拉等科技公司把持。这一发展动向,很值得我国关注,汽车界更应深入研究自己今后的努力奋斗方向,否则可能会落后于时代。
总体来看,汽车消费,业之大者,万人瞩目,不仅在中国是大事,在全世界也是大事。那么,中国如何走自己的汽车普及之路?笔者认为,中国汽车总保有量应以4亿辆为界,合理值是3.5亿辆——在此基础上,打造中国自己的汽车科技巨人。
负面影响不可小觑
汽车与其它任何事物一样具有两面性,既有好的积极的一面,也存在因过量、过度的不当使用而产生的消极负面影响。我国对之不能忽视,不能任由这些问题无节制地发酵。
其一,私人汽车利用率低,社会效益差。
作为代步工具的私人汽车,利用率很低,大多数情况下处于闲置状态。如前述,一辆私人轿车通常自重一吨多,主要由各种金属及化工等材料制成的上万个零部件组成。制造汽车要动用大量的社会资源,制作过程复杂而精细,总社会成本甚高,但造出来如果基本上闲置不用,是很大的浪费。
就代步工具的私人汽车而言,即使开动,往往也只有一二个人乘坐,汽车本身的效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也是一种浪费。
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发展网约车、拼车等共享途径来一定程度地解决。这样,既明显减少汽车总保有量,亦能满足用户方便快捷的用车需求。当下,网络信息技术十分发达和普及,人们皆手持智能手机约车,自己不必一定拥有汽车,就能轻松快捷地出行。而且,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这既避免了资源浪费,又获得了巨大效益,何乐而不为呢?
▲图源:萝卜快跑官网
其二,汽车保有量过多,社会需要巨大的基本建设投入。
为应对汽车大量使用和普及,社会必须提供足够的基础设施,诸如修建公路、停车位等基础设施。按照许多发达国家汽车社会发展的经历,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一般都大大滞后于汽车数量增长的速度,从而形成道路拥堵和汽车无处停放的窘境,不少国家一度陷入路少车多——修路疏通——车更多更堵——再修路再堵的怪圈。
修建基础设施,像原材料等资源还算不上什么不得了的大事,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进口等方式解决,最大的问题在于不可避免地占用巨量的国土面积——若后者不够,那么,国家就无能为力了。
其三,汽车消费大国皆为能耗大户和环境污染主责者。
环顾全球,世界各汽车消费大国(或地区),诸如美国、欧洲、日本等,无不是能源消耗重地,汽车是那些地方的能耗大户。我国也是如此,汽车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70%。这无疑意味着汽车对于国家能源安全负有重大责任。
同时,迄今为止,传统汽车使用化石能源,导致汽车也是各大汽车消费大国环境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担责者,在我国也基本上如此。
总之,大量消费(使用)汽车,会产生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只有尽量控制汽车保有量,才能有效地减少和消除这些负面影响。对中国而言,节约节俭消费汽车、合理高效利用汽车,刻不容缓。
普及率应切合中国实际
如前述,中国不能照葫芦画瓢式地重走美国汽车过度消费的老路,我国学不来、学不起,更无必要。
2000年前后,中国工程院和美国国家工程院联合开展《中国家用轿车发展》研究课题项目。当时,在预测中国未来家用轿车普及应用趋势时,美国国家工程院的一位专家指出,中国的国情与美国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不宜走美国高度甚至是过度汽车化的老路;中国未来的汽车总保有量,应处在与能源供应、基础设施状况、国土空间、环境污染治理程度等诸多边界条件相适应,或相互之间基本上平衡与协调的水平。
当时,包括中国一汽、东风汽车、上汽集团等车企的代表一听此话,就甚为不悦,认为该专家与美国一些政客一样,心怀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思想,只顾自个享受汽车文明带来的好处,阻碍中国发展汽车。大家根本听不进去普通美国学者的学术研究意见。
2009年,当我国超过日美,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市场,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导致社会矛盾凸显时,笔者才蓦然明白,近10年前那位美国专家的善意提醒,是实事求是和诚恳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教授也曾说过,考虑到中国人多地少,人均资源也少的客观情况,中国人不能像美国人那样过日子,包括不能像美国人那样消费汽车,美国的消费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
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美国当政者往往说得多做得少,为何会有如此局面?深入探寻可知,除了美当局的霸道本性使然外,还与该国能源转型确实困难有关,说到底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汽车转型难。该国几乎每个人都拥有一辆汽车、每户两辆,要让他们在短时期内丢下十分习惯的东西并非易事,而且,其汽车存量资产巨大,转型至新能源的包袱很沉重。
▲程振彪部分著述
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跃居世界第一。在那前后,国外不少汽车巨头眼见如此巨大的市场机遇摆在面前,异常兴奋,头脑发热。某些号称权威的经济学家也推波助澜,提供所谓的理论根据,声称中国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前景不可限量,目前只是洞口初开而已。
某位欧洲经济学家称,按照其所在地区的平均千人汽车拥有量来推算,中国汽车市场未来的最大容量可达6亿辆。另一位曾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经济学家更是放言,参照该国的平均千人汽车拥有量,中国最多可保有8亿乃至10亿辆汽车。
这些预测在国内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和激烈的讨论。业内经过一段较长时期的探讨和研究,比较一致地否定了8亿(更别提10亿)辆和6亿辆之说,但究竟应是5亿、4亿还是3亿(3.5亿)辆,则分歧较大。包括笔者在内,一些长期跟踪研究国内外汽车产业发展的专家,比较倾向于3亿至3.5亿辆的峰值设想,认为这是务实之说。
此设想最关键和最核心的前提,是不与发达国家攀比千人汽车拥有量,而是从中国国情出发,考虑到私人汽车后发展国家拥有的诸多优势,并从先行国家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以适当高于全球平均千人汽车拥有量为参照值。
黄正夏(原二汽即东风汽车第二任厂长)、张小虞(原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老领导)、张兴业(原中国汽车工业公司老领导)等3位老同志,对中国汽车的发展壮大作出过巨大贡献。就中国应有的汽车普及率和总保有量峰值设想,笔者有幸在其生前分别多次当面交流和探讨。
概略而言,他们3人均赞同:其一,中国不要追求发达国家那么高的平均千人汽车拥有量,那么高的水平对中国而言,是不合理、不合适的;其二,顾及汽车业是中国的支柱产业,中国平均私人汽车普及率可以适当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是合适、合理的;其三,基于国情及多种因素考虑,中国汽车总量峰值以不到4亿辆之界为宜,3亿~3.5亿辆更为合适。
这个3.5亿辆的峰值是如何产生的呢?就是基于以上3个基本观点,按照我国约14亿总人口,每户约为4口人(取每户3人和5人的平均数)、每户约拥有一辆车而概算出来,即14除以4等于3.5。
这些学术研究性质的设想提出了十几年,期间,中国汽车市场发展从前期的高速,转变为中低速。近年来,虽然有关部门出台了不少刺激汽车消费的措施,但十分明显的高增长并未一直出现,某些专家预测的10年内会有10%左右的年均增速更未发生,可见汽车市场发展有其内在规律。
另一方面,中国对容纳更多汽车的边界条件约束也日益凸显,汽车与社会和谐之间的矛盾渐显突出。
客观正确地判断中国汽车市场未来发展潜力,对各汽车企业做宏观发展规划、资本投资方向选择,及对国家宏观管理部门制定有关计划与政策等,都很有必要。
前几年,我国汽车行业出现了盲目投资和上产能等不甚理性的现象,导致如今内卷严重,价格战此起彼伏,“兄弟相煎”极甚,各家都很受伤,行业普遍收益低甚至亏本,更多车企“暴雷”。这不仅影响行业发展,还会伤害国家整体利益,对此我国应保持警惕,防范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