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口孤城在,横当晋上游。
上包宁武戍,河绕秀容楼。
鹄书认为忻州在山西省的历史上是个非常重要的存在:这里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有独特的区位,比如明末清初诗人屈大钧在《忻口·忻口孤城在》中就曾用这句话来描述忻州时的区位优势。
隋开皇十八年(598)在九原城(今山西省忻州市)设置忻州,这是忻州作为我国县级以上区划地名出现的最早时间,同时将秀容县从从今忻州市西北的奇村镇的杨庄迁此作为忻州的附郭县,自此秀容成了今天忻州市广为人知的别称。
忻州市沿用了古代忻州之名,《元和郡县志》记载其要塞忻口得名;相传汉高祖北上抗匈奴,兵困平城,白登之围后大军南辙到忻口才摆脱追兵,高祖破愁而笑,六军欣然而归,因欣通忻而有忻州之名;另说以忻水得名,《太平寰宇记》记载忻川水(忻水、肆卢川)在县东三十二里,汇入滹沱河处即为忻口。
除了唐朝初年以及民国曾短暂撤销之外,忻州的建制各代均有保存:忻州在1912年废府存县的过程中被改为忻县,1983年又改为县级忻州市,直到2001年撤市设区并定名为忻州市忻府区。
鹄书觉得忻府是个毁誉参半的地名:出彩之处在于指示性比较强,直接说明了它是忻州市政府驻地的地理区位;局限性在于这个名字似有“生编硬套”之嫌,相对来说就少了历史人文的厚重。忻府区名字的确定,一定程度是为了避免出现避免市县同名的局面,不然它也可能被称为忻州市忻州区,尽管忻字也可视为传承了忻州的底蕴,但总感觉它并非最理想和圆满的方案。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县级忻州市若改为秀容区则要比忻府区更合适,毕竟从隋朝隋开皇十八年(598)到明洪武初年被并入忻州之前的近八百年时间中,忻府区境内都是以秀容为名的。或许因此当年定名时,当地才会有人希望改成秀容区;何况秀容县和忻府区也可视为前世今生的关系,如此命名也是对当地历史人文的传承。
美中不足的是秀容也是外来地名,它最早作为我国地名是始于北魏永兴二年(410)所设的秀容郡以及永兴二年(533)所设的秀荣县,故治初在今岚县古城村,隋开皇十年(590)移治今奇村镇,因此秀容古城遗址在岚县,唐朝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秀容故城在岚县以南三十里,因刘元海感神而生、姿容秀美而得名。
秀容之得名或与秀容川有关,其范围是“山西西北云中山、句注山以西,桑干河、汾河上游和黄河东岸之间的广大的区域”;又分南北两部,南秀容在岚县附近,北秀容为契胡尔朱氏所居,北魏所居梁郡城在朔州西北,另说在肆州(忻州西北,后移治今忻州)。因此县级忻州市若改成秀容区美则美矣,但也容易带来“秀容古城不在秀容区”以及“所指并不具有唯一性”等困扰。
其实除了秀容之外,当时县级忻州市也可根据历史命名为肆州区或三会区,肆州是北魏太平真君七年 (446) 所置,因肆卢川(今北云中河,另说指今山西原平县、忻县之间的平川)为名,治今忻州西北二十里的秦城乡河拱村、后移治今忻州市;由此来看这也是个历史悠久的地名。三会县是北魏初年所置,太平真君七年(446)并入肆卢县,以三会河而得名,故治在忻州西北或说在忻府区三交镇。
虽然虽然新兴郡、九原县也在忻州,但为避免同名也要放弃改为新兴区和九原区了。尽管最终错过了秀容区,但忻州的“秀容情结”还是比较深厚的,最直接的体现就是2009年将忻府区的南城街道改名为秀容街道;对此你怎么看呢?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