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的京剧是梆子味?老百姓说:管他呢,好听好看就行

锅哥在此 2024-06-04 21:32:47

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中国戏曲传承悠久,历经八百余年,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原来的戏曲也叫杂剧。是劳苦大众在春播秋收之余,农闲时节的一种娱乐形式罢了。艺人们忙时种庄稼,闲时走乡串镇,搭台唱戏,赚点辛苦钱以养家中老小。

至元朝亦称“杂剧”,随着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等“元曲四大家”的出现,戏曲方呈现繁荣。

京剧的起源与兴盛

京剧起源于清乾隆年间,为庆贺乾隆帝八十寿辰,徽派名伶高朗亭率徽派戏班进京贺寿,一举成名。后徽班相继进京,以三庆、四喜、春台、和春最负盛名,时称“四大徽班”。通过不断融合秦腔汉调、昆曲京腔等各种剧种,经过数十年不断演变,才形成如今的京剧。

民国期间,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反而成就了京剧的鼎盛。清朝遗老遗少、达官新贵争相捧角,成为时尚。形成了杨派(杨小楼)、梅派(梅兰芳)、尚派(尚小云)、荀派(荀慧生)等诸多京剧流派。

可以说,民国时期京剧的兴起就是上层社会生活腐化、道德沦落、精神匮乏的重要表现。

谁说只有京剧才是国粹?

历史上自元、明以来相继建都北京,以北京话为官话。尤其是清朝入关后,满清贵族聚集北京,至清末完全汉化,这些“皇亲贵胄”操着一口京腔,流连于烟花柳巷,追捧着名角优伶,随着清帝退位,谁承想京剧竟变成了“国粹”了。

不过,京剧也就盛于北京方言区,倘若各省方言不灭,京剧就统治不了戏曲界。

就算如今又把京剧推到了“国粹”的地位,在西北依旧是秦腔的天下,在山东河南还是豫剧的舞台。江浙有越剧,东北有二人转,山西有晋剧,川渝唱川剧,湖北有碗碗腔,安徽有黄梅戏,各类地方戏曲依旧异彩纷呈。

尤其像豫剧,受众广泛,戏班众多,是最为接地气的剧种。这些豫剧班社不需要国家补贴一分钱,亦能在乡间村镇中间找到存活的土壤,从普通老百姓中获得生存需求。

那么请问,京剧的受众有多少?全国有几个能像豫剧那样存活的京剧班社?其他的地方剧种为何不能成为“国粹”?

对于京剧市场的萎缩,这些个拿着工资的“艺术家”,不想着找找自己的原因,却认为观众不懂艺术,不懂欣赏。再者就宣称别人唱的不是真正的京剧,顶多就一票友水平!

观众可不管自己看的京剧是否是字正腔圆的京剧,好看好听就行了。

艺术存活的土壤,不是专家的好恶,而是群众的喜爱。

总想高人一等,认为民间艺人低俗,自己的两下子高雅。这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不但没有让自己获得尊敬,反而让老百姓发自内心的反感。

你说说原来的京剧是什么味?

谁说戏曲形式是一成不变的?京剧是在不断地演变中,吸纳了各类剧种的唱腔和表演形式才固定了下来,形成了现在的京剧流派。

你敢肯定地说京剧原来不是梆子味?或者不是从梆子演变过来的,或者借鉴了梆子的唱腔?

但如果硬说“梆子是京剧的爹”,倒也不敢苟同。我思量郭德纲说的可能是气话。

不过,梆子的特点就是“激昂慷慨,响彻云霄”,相比而言,梆子的唱腔比京剧难度大了许多。

一成不变的艺术是没有生命的!京剧有点梆子味也不是不可以。毛主席教育我们“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任何事物都是千变万化的,都要与时俱进!各种戏曲形式的相互借鉴、兼容并蓄才是戏剧得以广泛流传的生命力。

而今正值大发展、大繁荣、大跨越的时代,墨守陈规等于固步自封,是要被历史淘汰的。

那么,就京剧来说,原本的唱腔、化妆、服装等又是什么样子?

古语有言:“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同为京剧表演,你怎么会说的你唱的就是标准的、正宗的京剧,而我唱的京剧就是梆子味?

孰优孰劣,谁来评判?是演员本人,还是愿意掏钱买票观看的老百姓?

总不能我花几百元买票看了一场京剧演出,却被你说:你看的不是京剧是梆子,那你是说我是冤大头,还是演出者是涉嫌诈骗?

你说你演的好,我却不愿意花钱看,你说你京剧正宗,我却无缘观赏。

原因何在?

商界流行一句行规:顾客永远是上帝!

那么,在演艺界、曲艺界,观众算不算上帝?你们难道不知道改变自己,就想着教育观众认识京剧,转变思想支持你们那高雅的“京剧”吗?

我一天压力山大,我累不累呀?还不如去听梆子味的京剧呢。

看看人家德云社都做了些什么

郭德纲开办德云鼓曲社,让年轻人知道了我们还有这么多古老的曲艺形式,光是大鼓就有十余种流派。可惜观众却越来越少,如果不及时求变,培养喜欢鼓曲的听众,总有一天,鼓曲也会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些年有多少民间曲艺濒临失传?

看看德云社鼓曲社的招生实况,曲艺老前辈面对报考的年轻人,那个热切、那个激动、那个渴望,无不让人动容。不是老艺人不想自己的技艺传承,也不是年轻人不愿学习,关键是没有这样一个平台,没有人提供这样一个机会。

记得鼓曲社招收学员时,一位盲人小女孩,只有十七岁,仅凭着听戏跟唱,几段唱词下来却有板有眼,把台下的老艺人们高兴的呀,简直用言语都无法形容,郭德纲也是当场拍板留下。郭德纲努力了,在这方面做了工作。但仍然有非议,有人就说郭德纲办鼓曲社是为了给老婆王惠圆梦,你看,这闲蛋扯的!有意思么?

让古老的技艺后继有人,让热爱曲艺的残疾人有自立的能力,这算不算功德无量?

麒麟剧社,作为一个民营班社都在为戏曲传承劳心费力,编排节目。从服、化、道和装台等方面创新表演形式,剧场演出场场爆满,不但不需要国家出一分钱,还挣钱给国家纳税。

有网友说:就冲曾昭娟院长这个笑场,我听了整段的《打狗劝夫》。可见京剧不是没有市场,而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顽固思想才造成了京剧今天没落的局面。

反过来看看我们这些所谓的艺术家们。整日里拿着旱涝保收的工资,享受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哼着高调,喊着拯救曲艺艺术、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时代主旋律的口号,捞着好钱,啥事儿不干,却对想干点事的人指指点点,高台教化,妄自菲薄。实在令人汗颜。

有时在想,你们不干事,但凡对干事之人有一点口头鼓励也可以,也能落得个扶持民间曲艺发展的美名,最起码别打压呀。可是,他们就是这么吝啬!这么倔强!这么可恨!

谦虚做人、谦逊作艺是艺人的基本素养。没到那个高度,硬往上蹭,口吐莲花,是会落人口实、遭人鄙夷的。

结语

其实,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就算没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但好坏还是拎得清的。

毕竟有句俗语叫:人不识货钱识货。

老百姓口袋里的钱是干干净净的,是辛辛苦苦、一点一点挣的,如果不好听、不好看,鬼才愿意花冤枉钱呢?

因此,郭德纲身上可能有些刺,让一些人不舒服,但还是希望像他这样的人多一些,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技艺才会在老百姓中间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0 阅读:72
评论列表
  • 2024-06-08 12:06

    就跟华某宇一样,那粉丝数可比你德云社高了不知多少倍。你说你爱看跳大神儿那是你的事,但你不能把跳大神儿按音乐分类。小德云们能看懂吗?[滑稽笑]

锅哥在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