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躬耕地之争,源自汉末文人的矫情。

锅哥在此 2024-05-05 18:24:37

一部《三国演义》将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彻底神话,神机军师算无遗策,也让后世顶礼膜拜。

围绕诸葛孔明的躬耕之地,河南南阳、湖北襄樊两地争得难分难解,两地也都以诸葛亮躬耕之地自居,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这是好事,但到底诸葛亮躬耕之地在哪?为何会引起纷争?

这还要从汉末文人的矫情说起。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交代自己的矫情之词。

1、臣本布衣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前181年),出生在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如此官宦世家门第,何来布衣一说?

2、躬耕于南阳

诸葛亮在南阳躬耕吗?躬耕是指亲自耕种。诸葛亮隐居于此,有书童、有仆人,居小院结交名士,可有躬耕过?

再者,躬耕地具体地点在哪?那地方叫南阳还是襄阳?一句矫情之词,惹得后世豫鄂两地纷争。

3、苟全性命于乱世

在荆州地界混的风生水起、显名在外,算得上“苟全”姓名吗?

4、不求闻达于诸侯

不求闻达于诸侯,却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自号卧龙,四处播撒声名,不就是想在诸侯中寻求明主高官吗?

5、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能让先帝猥自枉屈三顾的不是你的身份地位的“卑鄙”,而是欲迎还拒的态度和抬高自己身价的欲擒故纵之伎俩。

6、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以天下三分调动刘备的野心。当时形势下,曹操有心无力顾不得,袁绍、袁术无大才,孙权少野心,只想偏安一隅,而恰好蜀地刘璋软懦的情况下,夺取蜀地以谋大事不失一种上上之策。这确实是诸葛亮谋事观势鉴人的独到之处,因此这段还算中肯。

7、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至于倾覆,不过是先帝刘备过于恤民,没有听从诸葛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计策罢了。

从诸葛亮结交的朋友,看其躬耕地到底应该是襄阳还是南阳

要看诸葛亮躬耕地在哪里,我们先看看诸葛亮的圈子在哪?

1、黄承彦

黄承彦为荆州士族人士,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的岳父。沔阳(今湖北省仙桃市)人,为汉末襄樊名士。据后世发现的《黄承彦碑》,其葬在襄阳城西。

2、庞德公

东汉末年襄阳名士,隐士,庞统叔父,湖北荆州襄阳人氏。与隐居襄阳一带的诸葛亮等名士素来亲善,后为避出仕,携妻儿隐居鹿门山(现为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

3、司马徽

东汉末年隐士,颍川阳翟县人,避居荆州,后世称“水镜先生”,有知人之明。

4、庞统

被庞德公誉为“荆州冠冕”,字士元、号凤雏,襄阳县人。

5、徐庶

东汉末年襄阳名士,字元直,豫州颍川人,汉末客居荆州。

6、崔州平

河北崔钧,字州平,太尉崔烈之次子。历任虎贲中郎将、西河太守。后游历于荆襄之地,与诸葛亮孔明、徐庶元直等交善。

与诸葛亮交好的这几位名士后世都称为襄阳名士或荆州名士,隐居襄阳附近。古时交通不便,寻亲访友早出晚归,当不过三十里范围,就算骑马亦不过五十里。

由此可见,诸葛亮躬耕地应该在襄阳附近。只不过那时,躬耕之地可能亦属南阳郡罢了。但不管怎么说,他的躬耕之地确实离襄阳更近。

说说荆州、襄阳、南阳的区别

东汉末年,天下分为13个州(类似于13个省),而荆州是其中的一个。当时的荆州一共下辖7个郡(类似于今天的地级市),分别是南阳郡、南郡、江夏郡、武陵郡、长沙郡、零陵郡和桂阳郡。

彼时刘表当政荆州,其治所(类似于省会)位于今天的湖北省襄阳市。所以实际上“荆襄”是一体的。刘表乃东汉末年名士,少有才名,位列“八俊”,性情温和,因此很多俊杰人才,饱学儒生前往荆州(襄阳)避乱。也因此历史上才有“荆襄名士”之说。

当时的南阳郡治所就在宛县,为曹魏所据。

刘表让刘备屯兵新野,也是有自己的盘算的,就是让其北拒曹操,保荆州安危。

如果古隆中在南阳曹操的地盘,刘备别说三顾了,就是一顾怕也命丧黄泉了。

先主三顾茅庐的佐证

《三国演义》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时,亦交代清楚,“只在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使君何不求之?”。

刘备当时屯兵新野,三顾茅庐一日即可往返。应该距离新野不会太远。而且对于刘备来说是比较安全,说明只能往南,往北就进入曹操的地盘了。

汉末这些名士所选的隐居之地一定在刘表的有效管控范围之内,才能躲避战乱,自然就在荆州(襄阳)左近不过百里以内。襄阳城西的景山、荆山自是最安全又最接近权力中心的所在。他们总不至于真的隐居山野。

有诗赞诸葛亮躬耕之隆中卧龙岗,诗曰:

“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湲飞石髓;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叩户苍猿时献果,守门老鹤夜听经;囊里名琴藏古锦,壁间宝剑挂七星。庐中先生独幽雅,闲来亲自勤耕稼;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

结论

其实,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就在东汉末年南阳郡邓县之隆中。襄阳那时不属于郡治级别,而邓县隶属于南阳郡。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到:"躬耕于南阳"。

文人太矫情,总会选大气的地名,你说要诸葛亮实诚点,直接写“躬耕于邓县”不就得了?

所以,隆中卧龙岗就在襄阳城西二十里无疑。

其实,我们探讨的是历史,无关地域纷争。而豫、鄂两省争的是利益,无关老百姓福祉。

汉之南阳,今之襄阳,都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还是引用那位襄阳籍南阳太守的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又何分襄阳南阳?

0 阅读:19

锅哥在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