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区的潜伏者,评论比原文精彩十倍!躬耕地最有说服力的评论

锅哥在此 2024-05-15 03:15:11

2024年5月4日,小编在平台发表了一篇文章《诸葛亮躬耕之地,源自汉末文人的矫情》。

头条网友“奔跑的雄鹰”连续发表数篇评论,详细就诸葛亮躬耕之地进行了论证。读罢顿觉“奔跑的雄鹰”真乃潜伏在评论区的奇才,遂将评论摘录下来,稍做编辑,以飨网友。

诸葛亮说的“躬耕于南阳”是政治问题!

诸葛亮说躬耕南阳不说襄阳,这是政治问题!理解为地名问题的思维太简单太肤浅。如果汉代有南阳县这个地名,诸葛亮就不会只说南阳了,肯定会把南阳郡和南阳做个区分!

那能不能说躬耕于襄阳呢?

那更不可能!

诸葛亮说躬耕于南阳时,虽然当时隆中已划给了襄阳,但作为蜀国的丞相是不能承认魏国的区划的!就像现在中国不会把钓鱼岛叫尖阁列岛一样!

曹操夺取襄阳后设立襄阳郡,把南阳郡进行了切割,如果诸葛亮写“躬耕襄阳”,那等于是承认了曹魏政权,“窃汉”之说就不成立了!而且最要命的是,那不就等于否认了蜀汉的正统性,蜀汉就变成反贼了!以诸葛亮的智慧,他是不可能犯这个政治错误的,只能按汉制称“躬耕南阳”,因为隆中的确属于南阳郡之邓县!

小编点评:有理有据,有分析!而且分析得让人无可辩驳。由此说,躬耕确实应在襄阳,只不过因为政治原因,只能写“躬耕于南阳”了。

诸葛亮躬耕于现在的襄阳:

(一)

诸葛亮没有去其它地方住的记录。三国志: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垄亩。

什么意思呢?诸葛玄与荆州牧刘表以前有交情,于是前去襄阳投靠刘表。后来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去躬耕垄亩去了。

这里陈寿没有说诸葛玄离开襄阳,那么他死亡地点是在襄阳。也没有说玄死后诸葛亮去其它地方,而是直接说亮躬耕垄亩,那么诸葛亮也是没有离开,也没挪窝去其它地方住。

隆中应该是诸葛玄到襄阳后提前准备的避难所或者是在乡下的寓所,玄死后诸葛亮去隆中住,去种地就顺理成章了!否则几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十几岁娃娃怎么可能轻松的就去隆中建房开荒种地呢?

小编点评:由此可见,诸葛亮确实应该在襄阳,十六七岁的孩子,哪有什么家财在隆中置田,必是叔父诸葛玄生前所置,就在襄阳附近。

(二)

诸葛亮和刘琦的友谊不是短期能形成的。三国志:“刘表长子琦,亦深器亮。表受后妻之言,爱少子琮,不悦於琦。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画。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於吾耳,可以言未"亮答曰"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琦意感悟,阴规出计。会黄祖死,得出,遂为江夏太守。”

什么意思呢?

刘琦很器重信任诸葛亮,刘琦由于遭后妈不喜,刘琦每次找诸葛亮商量应对措施,诸葛亮都找理由拒绝了,都不肯为刘琦谋划。(这里就说明了刘琦和诸葛亮关系很好,诸葛亮和刘琦后妈也有亲戚关系,诸葛亮既不好参与,也怕有人听去告密!如果诸葛亮不在襄阳附近如何去襄阳和刘琦经常见面呢?又如何怕有人告密呢?)。

没有办法了,才有刘琦和诸葛亮共上阁楼,然后刘琦让人抽去梯子,让诸葛亮消除顾虑后,放心大胆的给自己出主意。如果不在襄阳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这又演绎出了一个上屋抽梯的成语典故!这是36计里第28计上屋抽梯完美的应用?

小编点评:这段引用的《三国志》的细节,也印证了诸葛亮基本就在襄阳附近居住,方圆不过五十里,否则没有时间常与襄阳城内的刘琦相见密谋。我信了!

诸葛亮隐居的重要原因就是躲避战乱!

诸葛亮放着舒适的城里不住要跑到邓县隆中山里隐居,重要的原因就是躲避战乱!诸葛亮12岁时随诸葛玄离开徐州琅琊投奔寿春袁术。

为什么离开徐州?

因为曹操屠了徐州!

袁术任命诸葛玄为豫章太守,又被曹操把控的朝廷另派朱浩把诸葛玄赶了,没办法的诸葛玄只有投奔刘表。

公元197年正月,宛城之战爆发,这一年诸葛玄死亡,诸葛亮开始隐居躬耕,隆中应该是诸葛玄为躲避以后可能发生战争,提前准备的避难所或乡下寓所,否则17岁的诸葛亮也不会那么轻易的就到襄阳附近的隆中隐居。

宛城已经爆发战争,而且诸葛家就是躲避战乱才离开徐州的,在明知宛城已爆发战争的情况下,肯定不会冒险去一个可能会被屠城的宛城生活。

第一次躲避战乱就是因为曹操,在明知曹操又发动战争的情况下如果还自投罗网!那就是愚蠢至极了!毕竟曹操有屠城的恶名,说不定诸葛家就有被曹操所屠的家人!诸葛亮家并不缺钱,为什么会在这一年躲到襄阳附近隆中山里边,主要是担心战乱会祸及襄阳,这也应该是诸葛玄的主意。

毕竟诸葛亮才17岁,先躲避战乱观望时局并且首先保命要紧,暂时也别想什么飞黄腾达了,等以后再说吧!这在当时是个明智之举,所以诸葛亮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就是这个意思。

小编点评:同样的文字不同人读来,所获得的含义自然不同。这位网友评论的意见,分析得头头是道,让人信服!

南阳武侯祠考证

武侯祠是纪念三国时期的卓越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祠堂(相当于纪念馆)。

南阳武侯祠,相传建于唐宋年间,后遭兵焚,直到元朝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重建。武侯祠的主要建筑分前后两部分。前部以大拜殿为中心,左右两廊为两翼,是过去人们春秋时节祭祀诸葛亮的地方。后部的茅庐、古柏亭、野云庵、躬耕亭、伴月台等,是后人根据诸葛亮躬耕时的生活起居而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资料来源:南阳市博物馆出版的《南阳武侯祠简介》)

诸葛亮少年时随叔父诸葛玄去江西南昌,不久因叔父的太守职务被人代替,诸葛亮便隐居在南阳郡的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

诸葛亮躬耕地隆中在襄阳西北二十里,当时属于南阳郡邓城管辖,还说隆中山青水秀,有名的汉水从诸葛亮宅院北面向东南缓缓流过。

诸葛亮在这里度过了十个寒暑,小小的隆中成了他第二个故乡,所以他自称躬耕于南阳。(资料来源:南阳市委宣传部出版《诸葛亮小传》)

小编点评:通过南阳市博物馆出版的《南阳武侯祠简介》说明南阳武侯祠的兴建过程,确认其为后世纪念诸葛亮而建;通过引用南阳市委宣传部出版《诸葛亮小传》,说明南阳官方认可诸葛亮的隐居地在现湖北襄阳西北二十里,当时属于南阳郡邓城管辖,也是诸葛亮会在《出师表》中表述“躬耕于南阳”的原因。以官方又是南阳博物馆和南阳市委宣传部的资料作为论据,相当有说服力。

结论依据

人们知道湖北襄阳古隆中为孔明隐居躬耕之所,那里有武侯祠一座。襄阳秦汉时属南阳郡,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很明显,这里所说的南阳系南阳郡,并非今日之南阳市。后人出于仰慕,于今日南阳建祠以祀。

诸葛亮字孔明,十七岁时跟随在江南为宦的叔父到了襄阳,后因叔父罢职,于是在襄阳西隆中结茅隐居躬耕垄亩......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于隆中,恳请他出山孔明遂离开隆中,佐刘备攻伐中原。

南阳历史名人:诸葛亮在襄阳隆中隐居!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以上资料来源:《河南风物志》河南人民出版社)

小编点评:通过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河南风物志》里南阳历史名人篇,对诸葛亮的介绍,更进一步证明诸葛亮在襄阳隆中隐居!

是不是很完美!南阳应该无言以对了。

附:诸葛亮躬耕地之争,源自汉末文人的矫情。

诸葛亮躬耕地之争,源自汉末文人的矫情。

首发2024-05-04 15:38·郭哥评弹 https://www.toutiao.com/item/7340472268344164918/

0 阅读:0

锅哥在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