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交恶是苏联最短视的行为,苏联专家承认是外交上最大的失败

时代有个大车轮 2024-06-08 13:52:19

中国与苏联曾有过兄弟般的蜜月期,苏联也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新中国在建国后奉行的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这个一边倒政策就是指新中国倒向和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1950年2月,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之后两国的关系迅速升温,尤其是抗美援朝之后,中国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让苏联刮目相看,而且在冷战的格局下,中国志愿军以巨大的牺牲重创了美军,使美国在朝鲜遭遇惨败,实质上就是在帮助苏联与美国竞争。

所以在朝鲜战争之后,苏联不仅将旅顺、大连归还给中国,而且对华援助也上了一个新高度。

图|苏联专家指导中国工人

当时苏联的对华援助最著名的就是“156工程”了。

“156工程"是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从苏联与东欧国家引进的156项重点工矿业基本建设项目。

“156项”重点工程奠定了中国初步工业化的部门经济和理论基础。中国以这些项目为核心,以900余个限额以上大中型项目配套为重点,初步建起了工业经济体系。

苏联对中国的援助不仅仅是提供资金和物资,苏联还拿出核心技术和生产设备,并派出大批专家和工程师,手把手的帮助一穷二白的中国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

苏联对中国的援助,使得中国一跃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迈进,这一点是要肯定的。"156工程"基本持续了整个上世纪五十年代,直到1960年中苏交恶后,苏联单方面撤走专家。

但是也要指出一点,中国对苏联也是有帮助的,对苏联提供的设备,中国是用易货方式支付的,军工技术是用优惠贷款支付的。

而且中国向苏联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如锡、锡精矿和钨精矿等。中国还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的日用消费品。

所以两国这时期属于互相帮助、互相扶持的阶段,共同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

那么,两国同志加兄弟的关系为何会突然反目呢?

其实主要是苏联内部发生了变化。

1956年2月苏联共产党举行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尖锐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造成的严重后果。

苏联的举动在社会主义阵营引起极大震动和思想混乱。

中国共产党不赞成全盘否定斯大林领导苏联党和人民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历史。

除此之外,两国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解释和理解上也存在分歧。中国认为苏联在马克思主义事务上的主导地位有失公允,而苏联则对中国的革命道路和主张有所保留。

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后,两党之间意识形态的争论愈演愈烈。苏共领导人、苏联报刊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和公开信,攻击中国共产党和其他一些党。

中国也从1963年9月到1964年7月开始反击,以《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编辑部的名义,相继发表总称为《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总路线的论战》的九篇评论苏共中央公开信的文章(通常简称“九评”),全面批评苏共的对外对内政策。

中苏论战达到高潮。

这就是中苏之间意识形态的分歧。

事实也证明,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越走越偏,意识形态错了,紧接着就是文化领域阵地全面失守,苏联人民对自己的制度、道路、文化全面否定,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除了意识形态,苏联还公然干涉中国内政并意图控制中国。

1958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要在中国领土和领海上建立中苏共有共管的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这些涉及中国主权的要求,当即遭到毛泽东和中国其他领导人的坚决拒绝。

此举也造成苏联对中国极为不满。

图|赫鲁晓夫

大家会以为共同建立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这怎么会涉及中国主权呢?而且是共同管理。

长波电台和舰队这属于重大的军事项目,一旦中国同意,那么以当时的技术和国力,苏联人员无疑将占据主导地位,名义上是共有共管,但是主要控制权肯定会落入苏联人手中,在中国的领土上,有苏联人把控的长波电台和舰队,对中国来说极其危险,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独立。

长波电台和舰队类似晚清时期列强在中国修的铁路,铁路建在哪里,帝国主义的魔爪便伸向哪里,更何况舰队这样的高端兵种,一旦被苏联人掌握,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中国拒绝是很正常的。

但是苏联人不这么想,苏联人认为中国只是自己的跟班和小弟,竟然敢拒绝自己的要求,便对中国心生不满。

此事也是中苏交恶的一个重要事件。

毛泽东后来说:

中苏闹翻实际上是在1958年,他们要在军事上控制中国,我们不干。

在外交领域上,苏联还有意孤立中国,从1958年开始,印度就在边境屡屡挑起事端,侵略我国领土,但是苏联为了拉拢印度却公然指责中国,还有在金门炮战中,苏联也对中国捍卫主权的行为无端指责,使我国在外交领域陷入被动。

两国关系的恶化也体现在边境上,从1964年开始,苏联向中苏边境地区陆续增兵,并在中苏边界不断制造事端。

1966年1月,苏联更是和蒙古签订了为期20年的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这份条约是有军事同盟性质的,而这也意味着苏联可以通过中蒙边境向中国施加压力。

中国和蒙古之间的边境线足足有4500多公里,苏联在中蒙边境陈兵,意味着苏联可以同时对我国西北、华北以及东北采取军事行动。

在1964年10月到1969年3月这段时间内,苏联频繁在边境上挑起事端,中国和苏联之间发生的边境事件数量高达4189起,足足是1960年到1964年期间事件数量的一倍半多。

这期间苏联还频繁攻击我国的新疆地区,策反新疆的群众前往苏联。

中苏边界冲突导致两国的关系降到冰点,苏联在中苏边境和中蒙边境陈兵达百万,并频繁向中国开始核威胁。

当时的中国面对苏联巨大的军事压力,没有选择屈服,而是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先是在中国东北边境与苏联打了场珍宝岛战斗,以武力回击苏联。

同时全国人民也进入备战模式,开始“三线建设”,修建地下工事,西南地区的一些山体也被修建成了防核掩体,而重要的工厂也开始往山区转移。

在这期间,我国先后还进行了地下原子弹裂变爆炸以及轰炸机空投氢弹热核爆炸等试验。这两次试验美国和苏联自然看在眼里,中国要表达的意思也很明确,那就是我们也有反击的能力,根本不害怕苏联的核打击。

在国际斗争中,中国更是在1979年进行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不仅教训了越南,也震慑了苏联,苏联为了围堵中国,不得不花大力气扶持越南,给苏联造成了极大的财政负担。

在中苏交恶期间,苏联因为忌惮中国军队的实力,主要是中国志愿军在朝鲜的表现,以及中国拥有的核武器,最终苏联强硬派放弃了对中国采取军事行动的想法。

以上就是中苏交恶的大概过程。直到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才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但这时的苏联已经积重难返,两年后就宣告解体。

图|苏联解体照片,叶利钦在发表讲话

中苏交恶对于苏联是一段重要的历史,在冷战两极分化的时期,苏联在与美国竞争的前提下,与另一个大国中国交恶,本质上不利于苏联的发展。

首先从军事上讲,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苏联在边境线上部署大量军队,这笔费用可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对于当时的苏联来说,国内民生问题一大堆,无疑是不小的负担。

其次从经济上讲,本来两国属于互补性的,由于当时的中国工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是个农业大国,而苏联的工业正盛,两个的产业结构上是非常互补的,中国可以给苏联提供大量的农产品和廉价的原料,而苏联可以在工业上给与中国一定的支持,是1+1大于2的买卖。

但是苏联与中国交恶,使得国内的民生问题更加严重。

从外交上讲,苏联为东欧阵营的老大哥,在外交上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是对立的,也是不可以转向的,而中国却大可不必,中国可以随时和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同时东欧阵营失去了一个二号盟友,不仅影响其他盟友的信心,同时也壮大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

图|苏联解体前夕,叶林钦命令戈尔巴乔夫发表讲话

中苏交恶,给苏联最不利的影响就是无法借鉴中国的发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苏联在看到中国改革开放成功之后也开始了自己的改革,如果中苏没有交恶,苏联完全可以借鉴中国发展经济的经验,摆脱重工业、轻工业发展不均衡的状态。

但是因为两国的敌对关系,中国不可能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想法。

中苏交恶导致苏联在外交上也更加孤立,在国家发展中,也无法与中国互帮互助,最后在意识形态、民生经济等领域全面崩溃,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可以说,苏联与中国这个最为重要的盟友交恶,是得不偿失的举动,对苏联来说,根本没有得,只有失。与中国交恶,是苏联最短视的行为。

关于这一点,苏联人自己也承认。

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想改善两国关系,他请斯大林时期任命的、50年代派驻中国的经济总顾问阿尔希波夫带领一批专家学者梳理相关情况,写了一个关于中苏关系变化的总结材料。

这份材料的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中苏关系恶化是卫国战争胜利以后,苏联外交方面最大的一个失败,使苏联方面失去了中国这样一个伟大而又重要的同盟国,而且把中国推向了西方,得利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

可惜,苏联人反省的太晚了,两年后,也就是1991年年底,苏联便宣告解体。

参考资料:“人民网:听阿尔希波夫谈中苏关系”;

北京新闻:“阿尔希波夫,那些年为中苏友好付出了全部……”

2 阅读:422
时代有个大车轮

时代有个大车轮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