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营口坠龙事件:老人上交5块龙骨,揭开了一个日本人的阴谋

温读pro 2024-05-13 09:35:56

1934年盛夏,辽宁营口连降大雨,整整下了四十余天。

许多房屋因为进水过多而倒塌,大街小巷全是积水,泥泞不堪,搞得当地居民怨声载道。

8月8日,终于雨过天晴。

随着大风吹过,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令人不适的腥臊味。

辽河北岸东小街有一个姓卢的工人,在河边漫步之时,觉得不远处的芦苇荡里传来隐隐约约的恶臭。

他顺着怪味走去,扒开比人还高的芦苇丛,结果被眼前的一幕吓得目瞪口呆——芦苇深处,竟然躺着一个已经死去的庞大动物!

01 遇龙

在工人发现尸体后不久,芦苇荡就聚集了一批看热闹的人。

这“怪物”看起来已经死去多时,身上的肌肉早已腐蚀,露出了森森白骨,长约10米最特别的是,它的头部左右各长了一只角,长约1米余,像极了传说中的龙。

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说,这个怪物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

一位名叫肖素芹的老人还记得当年看见“活龙”的场景,那个时候,她只有九岁,跟着爸爸去田庄台上游看别人发现的“龙”。

那“龙”方头方脑,眼睛很大,还一眨一眨的,身体灰白,弯曲着蜷伏在地上,腹部处有两个爪子。

肖素芹印象最深的,就是“龙”有气无力,眼半睁半闭,奄奄一息的样子,丝毫没有传说中呼风唤雨那么威风。

龙自古是祥瑞之兆,是封建帝王的图腾。

当地老百姓都迷信,觉得这条“龙”肯定是因为天气太热中暑了,于是在它的上方搭了个凉棚为它遮太阳。

为了避免“龙”身体发干,人们还自发组织去河里挑水往它身上浇,让它得以解暑。

不远处有一座寺庙,庙里的僧侣每天都要为其作法、超度。

几天后,天降暴雨,这条“龙”神秘地消失了。

可是谁也没想到,时隔多年,又一次连绵大雨后,它再一次出现在距辽河入海口10公里处的芦苇丛中。

只不过,此时它已经变成了一具奇尸骸,在烈日酷晒之下,气味恶臭,令人作呕。

附近村民报了警。

伪营口第六警察署组织人力,将怪物的尸骨运到西海关前空场上,供人参观。

当时的《盛京时报》闻风赶来,拍摄了大量照片,还在标题中用了“营川坠龙”、“天降巨龙”等吸引人眼球的字眼,堪称图文并茂,登出后报纸销售一空。

在盛京⽇报中,描写了关于⻰⻣的具体形状。

全体共28段,每段⼤约⼀尺有余,全体共约三丈有余。

该⻰体⽓参天,头部左右各⽣三只甲,脊⻣宽三⼨余,附于脊⻣两侧者为肋⻣,每根

约五、六⼨⻓,尾部为⽴板形⽩⻣尾。

龙骨现世,让无数人兴奋不已。

营口市民争相跑到西海关观看传说中的神兽,附近城市专程来参观者也络绎不绝。

据说,当时往返营口的火车票一票难求。

有个名叫李滨生的营口人回忆说:“那一年我十岁。在西海关露天展览看热闹的时候,因为人很多,挤也挤不进去,随着人流的移动才能到前边看。它很长,有两三丈长,十米左右,立着。奇怪的是头上有角,任何水族都没有角,所以我觉得那就是龙。”

和李滨生一样认定这是龙的人,并不在少数。

当时的营口各大照相馆洗印了大量“龙”骨展览的照片,从外地赶来参观的游客争相购买照片,带回去给家人欣赏。

如果放在当代,这样一具“龙”骨,足以让营口成为网红城市。

02 谜团

公开展览结束后,“龙”骨被移送到营口水产高级中学,当作标本保存。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是“营口坠龙”在世间的最后遗响,此后再没人⻅过它。

由于当时处在战乱年代,社会秩序混乱,水产高级中学也几经搬迁,偌大的骸骨就这样在岁月变迁中遗失了。

后来有科学爱好者曾找到1934年8月《盛京时报》刊登的“龙”骨照片。

可是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受当时摄影技术有限,只能依稀看出观看“龙”骨展览人群的模糊身影,以及一具长长的动物骸骨和头上生出的两只长角。

因此,虽然有大量目击者都一口咬定见过“龙”骨,可是由于缺乏实物,“营口坠龙”仍然成了难以解开的历史之谜。

对于“龙”骨的去向,民间众说纷纭。

有人说营口水产高级中学后来搬去了大连,将骸骨也一并带走了;也有人说日本人把珍贵的中国“龙”骨带回了日本;甚至有人说骸骨被商人买走,当成了中药材。

第一种猜测首先被推翻。

营口水产学校搬至大连后,改名为大连水产学院,是现今大连海洋大学的前身。可是海洋大学的教职员工挖地三尺、翻遍家底,也没找到传说中的标本。

如果当初“龙”骨真的被一起带到了大连学校,肯定被当成宝贝供起来了,不可能无影无踪。

至于其他两种猜测,更难以追寻真伪了。

没有标本,就没办法进行科研鉴定,“营口坠龙”的真实身份,眼看着就要成为千古谜团。

可是谁也没想到,进入新世纪后,事情竟然神奇地出现转机。

转机的来源,是一个名叫孙正仁的辽宁人。

1939年,16岁的孙正仁来到大连给人做管家,他的主家是营口商会会长的弟弟。

孙正仁勤快能干,深得主人家的信任。后来他离开大连时,女主人送了他一块奇怪的骨头,说这就是当时在营口展览的“龙”的牙齿。

孙正仁把这段骨头当成宝贝,保管了整整63年。

直到2020年6月16日上午,老人走进市史志办公室,捐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龙”骨,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鉴定一下。

流传将近一个世纪的谜团难道就要破解了?

所有人都激动不已,等待着鉴定结果。

结果让人大失所望,研究人员一致认为这几块“龙骨”为史前第四纪,也就是距今约一万多年的野马化石,并非“龙骨”。

可是打开谜团的脚步已经重启,谁也不愿就此放弃。

史志办的工作人员又把各种动物标本与当年《盛京时报》上的“龙骨”照片进行了对比,给出了一种说法:营口“龙骨”照片上的海洋生物有可能是须鲸。

当水退潮去,迷失方向的巨鲸,搁浅在辽河边的芦苇丛中,成了人们所看到的所谓“神龙”。

这就意味着,所谓的“营口坠龙”,只是一个流传了70年的美丽神话。

尽管如此,仍有当年的亲历者不愿意否认自己看到的一切。

营口一位80多岁的老人柴寿康就对“须鲸说”提出了质疑。

他一口咬定自己小时候见过的就是“龙”:“和现在画上画的一样一样,头上有两个角,是直的,嘴上有胡子,大眼睛往外凸出,身上有鳞,四只爪,尾巴像鲤鱼尾巴……”

正因如此,“挺龙派”和“反龙派”各执一词,坚持己见。

“挺龙派”大多是“营口坠龙“事件的亲历者,他们已经垂垂老矣,但是仍然坚持自己当年看到的就是神话中的龙;“反龙派”则站在了科学这一面,相信现代科技的鉴定。

就在两方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有人提出了第三个观点——“营口坠龙”,会不会一开始就是一场人为炮制出来的谎言?

03 阴谋

要证明这个推断,就得从“坠龙”事件发生的背景开始说起。

1934年,距离“九一八事变”刚过去不到三年,日本人强占了东三省,国土沦丧,人人自危。

为了奴化中国人,日本鬼子不遗余力贬低中华文化,大肆宣扬“大日本优秀论”。

在这种背景下,“坠龙”成了最好的政治宣传工具。

因为“龙”,千年以来都是中国人最崇拜的文化图腾,国人往往以“龙的传人”自居。

在大部分人眼里,“龙”是天子,是天命,象征着中华气运。

那么试问,对于这样一个拥有强烈共同文化归属感的民族来说,还有什么比亲眼看到一条龙死在眼前来得震撼呢?真龙陨落,天命终结,代表着中国气数已尽,以后就是日本人的奴隶了。

事实上,“营口坠龙”后,日本人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随之展开,其中吆喝最卖力的,就是《盛京时报》。

而这份报纸的创办者,正是一个名叫中岛真雄的日本人。

中岛真雄的来历、背景非常复杂。

1861年,中岛真雄出生在日本山口县,家境贫困从小被伯父收养,而他的伯父来历可是大名鼎鼎,军国主义分⼦,三浦梧楼,官⾄陆军中将。

早年受伯父的耳濡目染,中岛真雄也是个扩张派。

甲午战争之前,中岛真雄来到了中国,此后在中国居住长达数十年,汉语非常流利。

在中国,他先后创办了6份报纸,《顺天时报》、《盛京时报》、《闽报》、《满洲日报》等报纸的创办都是出自他的手笔。

而他来到中国的目的,当然不只是为了发展我国的新闻史,而是办报人的幌子,背地里从事在华的情报刺探工作,是个不折不扣的“文化间谍”。

事实上,中岛真雄在中国搞新闻事业之所以风生水起,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政府背后的大力支持。

例如《盛京时报》,该报的发行并不足以弥补经营上的亏空,常年依靠日本外务省每月发放的固定补助维持。若不是日本政府的支持,该报根本无法在华延续近40年的时间。

在华潜伏期间,中岛真雄认识了一个很特殊的中国人——大名鼎鼎的《老残游记》作者刘鹗。

刘鹗学识博杂、成就卓著,有“晚清第一奇才”之称。

1857年,刘鹗出生于江苏六合县,从小喜欢读书,但不喜欢读科举的那种书,而是喜欢⽔利、算学、医学、⾦⽯等学问。

1880年,23岁的刘鹗到扬州求学,师从中国最后一个儒家学派,太⾕学派。他讲求实用,学习西方的学问,希望“洋为中用”

27岁,刘鹗在淮安创业,开烟草店,倒闭。

后来又跑到扬州开医馆,倒闭。

30岁,刘鹗跑到上海开设石昌书局,这是我国第一次使用石印印刷,但没过多久,又倒闭。

此时的刘鹗已是而立之年,科举科举不行,经商经商也不行,你说他懂得多吧,但干啥啥倒闭,可没少被人嘲笑。

1888年,刘鹗为了生计进⼊河南巡抚幕府,帮忙治理⻩河,成绩显著。

科举的路没走,经商的路走不通,刘鹗最终成了一个小吏。

1896年,意大利人罗沙第来到北京,想在山西搞个煤矿,但当时清朝是不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矿的。

几经辗转,意⼤利⼈找到刘鹗作为中⽅代理⼈。

于是刘鹗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买办。

从这你也就能看出来,这哥们虽然有学问,但和骨气这两字压根不挨边,成为买办后为意大利人在山西、河南、四川、浙江等地找矿,干的那叫一个不遗余力。

1903年,46岁的刘鹗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甲骨文研究著作《铁云藏龟》,引发了史学界轰动。

1905年10月,刘鹗抵达奉天,和日本人商量合资开工厂。

当时充当翻译的,正是中岛真雄。

根据刘鹗日记记载,那段时间,他和中岛真雄几乎天天泡在一起。

彼时,刘鹗的甲骨头文开山著作《铁云藏龟》刚出版不久,中岛真雄作为文化间谍,对这方面自然也是很感兴趣。

他们在一起喝酒聊天时,话题也经常围绕着甲骨文展开。

刘鹗深谙各种动物骨头的构成和特征,对如何分辨兽骨了若指掌。坐在一旁的中岛真雄,自然学到了很多相关方面的知识。

但是有关“营口坠龙”事件,绝对不可能和刘鹗有关,因为这哥们在1908年被人诬陷,清廷将他充军新疆。

1909年8月23日,刘鹗在乌鲁木齐因为脑溢血病逝。

虽然刘鹗不可能会是数十年后“营口坠龙”事件的策划者,但当年他和中岛真雄天天泡在一起聊甲骨文、聊各种动物骨骼,很有可能为他多年后策划一场惊天阴谋提供了灵感。

其实在“营口坠龙”的尸体被发现之初,就有教授便断定这具尸骨属于蛟类,例如鲸鱼等大型水生动物。

总而言之,这应该是某种大型海洋生物搁浅后的尸体。

那么为什么,当时的营口社会上众口一词,认定这是一条“龙”呢?

这其中,《盛京时报》起了不小的作用。

当时报纸上用了非常醒目的版面宣传“坠龙”、“神龙尸骨”,吹的天花乱坠,再加上那个年代的民众知识水平有限,很自然就受到舆论引导,误以为自己看见了真的“龙骨”。

如果用这个视角去看待整个“坠龙事件”,有很多疑点就能迎刃而解。

当时营口水产中学的标本室,还有筹建中的伪满奉天博物馆,都存放着大型动物的骨骼化石。如果用这些化石东拼西凑出一具完整的“巨龙”尸骸,并不是不可能。

例如最显眼的那两只“龙角”,可能是用鹿角之类伪造的,再例如后来孙正仁捐出的那段骨头,实际上是史前第四纪的野马化石。

引起轩然大波的“龙骨”,很有可能是日本人东拼西凑搞出来的缝合怪。

在大部分人相信了这个谎言后,日本政府控制的媒体又利用宣传机器造势,大肆宣扬“天亡中华”的言论,搞得人心惶惶。

等到大戏落幕,再悄无声息地秘密销毁“龙骨”,死无对证。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这么珍贵的大型尸骸,会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从来没存在过一样。

时至今日,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营口坠龙”是一场日本人炮制出来的巨大阴谋。

他们利用了中国人对神龙的敬畏与崇拜之情,打造了一具各种动物骨骼拼凑而成的“龙骨”,妄图让中国人面对日本侵略消极抵抗,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不过可惜的是,这世上也许真的不存在“龙”,但是真的有“龙的传人”。

而他们面对外敌侵略,从来没有屈服过。

在万众一心、保家卫国的信念前,无论多么恶毒精致的阴谋,到最后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0 阅读:83
温读pro

温读pro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