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险新规出台,剑指保费贵、投保难、保司亏

丹烟聊汽车 2025-02-12 17:14:16
近日,关于新能源车险迎来了一波权威信息发布。 先是金融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六大类政策举措:推动降低维修成本、探索建立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稳妥优化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丰富商业车险产品、优化商业车险基准费率。从产品、定价、赔付整合新能源车险经营全链条和各环节。 接着中国精算师协会与中国银行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发布《我国新能源车险2024年有关赔付信息》,接踵而至的是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上海保险交易所发布《关于新能源汽车领域上线运行“车险好投保”平台的公告》。 同一天集中推出指导意见、赔付信息、系统平台,新能源车险“新政”三管齐下。不同于以往由保险行业监管部门发布,《指导意见》的发布联合另外三个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这反映出新能源车险的高质量发展,不止是保险行业的问题,更离不开汽车行业的参与、协同。 新能源车险保费贵、续险难近年来,新能源车保险贵、续险难是困扰消费者、新能源车企和保险公司三方的一大难题,也是痼疾,严重影响到消费者对新能源车购买的信心。 新能源车出险率较高是导致保费高的原因之一。中国精算师协会披露,2024年我国保险行业承保新能源汽车3105万辆,保费收入1409亿元,提供风险保障金额106万亿元,承保亏损57亿元。保险业共承保车系2795个,其中赔付率超过100%的高赔付车系有137个。 同时,“保费一年比一年高”成为新能源车主心中的痛。例如,特斯拉Model 3标准续航版的保险费用一年将近9000元。比亚迪秦PLUS第一年的保费大致在5000左右,没出险的情况下,第二年保费大致在4000左右。 这远超同级别的油车保费。即使保费如此高昂,新能源车主也要经历了上险难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出过险的车主,更是苦不堪言。原因在于,新能源车型的出险率太高。 绿牌车成保险行业“噩梦”车险作为汽车使用的重要一环,当前出现的新能源高赔付、上险难等问题,导致消费者在选择购买新能源车时顾虑重重,限制了新能源车行业的发展,也关系到促内需的大局。 坦白讲,之所以存在新能源车投保难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不能完全归咎于保险公司。因为保险公司营业的前提是经营安全,而承接新能源车业务却有更大概率造成亏损。中国精算师协会披露,2024年我国新能源车险保费收入达1409亿元,承保新能源汽车3105万辆,但保险公司却普遍亏损,全行业承保亏损57亿元。 造成保险公司理赔压力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市场对新能源车这种快速发展的新生事物尚未完全适应,以及新能源车市场本身的一些不足。比如,保险公司承接新能源车险需要面对电池和电动系统的高维修成本。 换一次电池费用动辄数万,一体化压铸技术制造的车身,使其修复成本更高,新能源车电动驱动系统也比燃油驱动系统更容易发生故障。再加上新能源车维修服务网络薄弱等各种原因综合之下,导致新能源车较燃油车有更高的出险率,更高的维修费用。 就保险公司而言,其在业务层面对新能源车的大规模出现应对不足,也是重要的原因。这主要体现在新能源车更新迭代快,保险公司面对新车型缺乏历史数据积累,导致其定价缺乏合理性。对于老旧汽车而言,由于新能源车的电池损耗快,并且不同车型搭载的电池种类也不同,保险公司难以区分搭载不同电池的新能源车的损耗程度,车辆剩余价值无法仅凭年限来一概而论,导致保险费定价困难。 新能源车险困局亟待破解归根结底,新能源车市场的迅速发展,使得保险公司缺乏足够的历史理赔大数据。保险公司对新能源车的风险评估标准尚不成熟,在定价和承保时依据的是很粗略的风险预测模型,致使保费定价经常无法覆盖成本。智能模型的搭建需要海量数据做支撑,即便是最近大火的人脑版deepseek,有着超强的计算能力,但同样需要足够的数据,才能得出精确的定价。 车e估打造智能估值模型,针对新能源车智能化、互联化、自动化、数字化特点,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新能源车整车车况及动力电池进行公正、精准、快速的估价,助力保险公司确定车辆的实际价值,为车损险等险种的保额设定提供合理依据,规避保额过高或过低导致的风险。同时,随时监测车况,帮助保险公司完善新能源车风险评估体系,更好地应对新能源车技术迭代快、风险结构复杂的挑战。 随着经验的积累、保险条款的细化、技术手段的引入、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以及国家层面的推动,被视为财险“蓝海”的新能源车险业务将会逐渐摆脱“成长的烦恼”,迎来高质量发展。
0 阅读:3
丹烟聊汽车

丹烟聊汽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