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何人不起故园情——羁旅思乡诗
1.题材内涵
指作者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等情感的诗。
教材典例:杜甫《登高》、王湾《次北固山下》、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思乡缘由
①内因:久戍不归,宦游失意,仕途坎坷,友遭不幸(孤寂落寞)。
②外因:战乱频仍,滞留旅途;景似故乡,触景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孤灯;暮春残秋,日暮鸟归,子规夜啼,杨柳青青,花开花落(感时触景)。
3.内容情感
(1)游子漂泊客居的凄苦孤寂。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 游子思恋家乡的乡愁。
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游子思怀亲人的相思愁苦。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思念故园亲友(对京城的思念,包含对政治理想、权力的依恋与追求)。
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5)流露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的情感。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6)仕途失意、人生苦闷的情绪。
《青青陵上柏》:“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7)羁旅行役之苦,英雄失路之悲。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8)愈挫愈勇,有东山再起的自信。
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9)坚贞自守之志。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常见意象
(1)月亮:见月怀人,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以幻作真,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2)秋风、秋霜、衰草:引发孤独、凄凉、惆怅之情。如叶绍翁《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3)梧桐:民间传说,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古语有言“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诗词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常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4)杜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古代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声如“不如归去”。常与哀怨、思归有关,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5)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6)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如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7)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倚栏或登楼远眺等行为表现思念之情,如范仲淹《苏幕遮》:“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8)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如薛道衡“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9)浮云:因漂移不定,常喻指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5.高考真题
【2013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清】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问题: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答案】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五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羁旅漂泊的乡愁和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
三、任尔东西南北风——咏物言志诗
1.题材内涵
借吟咏自然景物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所咏之“物”往往与作者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思想感情。
教材典例:陆游《卜算子咏梅》、于谦《石灰吟》。
2.鉴赏要点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绘或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
①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②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③从表现手法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的手法。
3.常见感情
(1)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郑思肖《寒菊/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杜荀鹤《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3)身处逆境、孤危,但仍有宏伟抱负或力挽狂澜的坚定信念。
黄巢《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4)人生短暂的感叹。
苏轼《东栏梨花》:“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5)逍遥闲适,乐观旷达;或在孤独凄苦中仍乐观旷达。
吕本中《木芙蓉》:“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4.常见意象
(1)梅花(气节、高洁、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如《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2)兰(高洁,耿耿劲节、高贵)
如《咏幽兰》(陈毅)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3)竹(气节、正直、虚心、高洁、积极向上、顽强的生命力)
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
《竹岩》(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本诗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4)菊(高洁,隐士,顽强的生命力)
菊花,作为傲霜之花,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者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画菊》);“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5)松柏(正直,高洁、傲岸,常青、顽强的生命力)
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傲正直耐寒的品格。
如:《青松》(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6)丁香(忧愁、高贵、高洁、脆弱、纯洁)
如《浣溪沙》(李璟)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5.鉴赏方法
(1)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2)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神似)
(3)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6.高考真题
【2008年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问: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翻译】人们都说这里是海上的大门关卡,急流漩涡无边无际足以让人胆战心惊。这山是天地偶然留下来的砥柱,江山有此山就可以挡住任何狂风巨澜。
小孤山坚固得犹如猛士在战场上屹立,又高危得好似孤单的臣子在末世时的艰难。明天我要登上峰顶,放眼眺望宇宙我的心才会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