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五月九日
1919年5月9日 蔡元培辞去北大校长职务 抗议军阀镇压学生爱国运动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素食主义者, 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人,祖籍浙江省诸暨市。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
清光绪进士。 1916年12月 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

1919年5月4日,北京专科以上学校的不少学生,因在天安门前参加反帝爱国的集会、游行示威,被军阀巡警拘捕。
当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得知后,十分同情学生。他四处奔走,多方设法营救被捕学生。他曾联合各校校长同往北洋政府教育部及警察厅,要求释放被捕学生。
后来,被捕学生虽然被释放,但北洋军阀对学生仍然采取镇压手段,学生继续罢课斗争。

蔡元培既反对政府镇压学生,又不同意学生罢课,心情颇为苦闷。
当时社会上又有传言,说政府将免去蔡元培北大校长的职务,如蔡不离京,将严办学生云云。为抗议政府镇压学生,蔡元培决定辞职离京。
5月9日离京前,他写了一纸“启事” : "我倦矣, 杀君马者道旁儿。 "民亦劳止,迄可小休。我欲小休矣。京大学校长之职,已正式辞去;其它向有关系之各学校,各集会,自五月九日起,一切脱离关系。特此声明,唯知我者谅之。 " 10日,蔡元培悄然离京南下。

蔡元培辞职消息传出后,北大立即召开了有教职员工参加的全校集会,要求教育部设法挽留。北京各大专学校校长也为力争留蔡,齐上辞呈。
蔡元培不久由上海到杭州小住,因患胃病,直到9月份痊愈后,才返抵北京,继续主持北京大学校务。
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

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1933年,蔡元培倡议创建南京博物院,并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抗战爆发初期,蔡元培与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合组织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积极组织发动文化界人士及民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