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上搞人设并不难,往往是资本和流量包装的效果。觉得用演员形容比较恰当,没有一些演戏的底子,演技上平凡无奇的一般也成不了名气。
从东北雨姐此个案看,也不复杂,但是出名也不容易。网络名人现在是流水线工业化操作,单打独斗的往往难以持续的聚拢人气,还得专业化才是王道。
我们在看待这个现象时,这些网络潜规则没有揭露,自然不会涉及不可告人的另一面。观众有被欺骗的感觉,其实作为产业化的网络造星计划,习惯了就好。
首先可以确定视频参与的大部分成员并非当地村民,而是租赁民房进行视频拍摄和直播。有导演,有剧本,也有噱头。至于东北雨姐,本名常小雨,一个在短视频平台过千万粉丝的网红。
东北雨姐及其团队的包装手法算是比较先进的,当然她是中国网络社会的缩影,肯定有比她更经不起考验的网红。
首先,得有虚构农村生活场景:东北雨姐及其团队在磨石峪村租赁民房,专门用于拍摄短视频和直播,营造出一种农村生活的假象。
其次,精心策划内容:视频内容经过精心设计,包括人物设定、剧情走向等,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增加记忆点。
还有,利用个人魅力:东北雨姐通过塑造一个能干、豪爽的东北女性形象,与其丈夫的“娇夫”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以此吸引粉丝。
包括,视觉和听觉效果:视频中使用特定的背景音乐和视觉效果,增强东北乡村的氛围,使观众产生共鸣。
最后,团队协作:东北雨姐背后有一个专业的团队,负责视频的策划、拍摄和后期制作,确保内容的质量和吸引力。
有些像《乡村爱情故事》的手法,但是不同的是更为夸张,也更接地气。给城市人一种不同的观感,但是如果是东北农村,明显过于虚构,和现实存在脱节。
东北雨姐的内容以讲述东北地区的农村生活为主,不求真实,但求逼真。比如在选择租赁的民房上下功夫。如传统的农家院落、田野、小卖部等,既有地域特色,又吸引观众的眼球。
内容虽然重复,包括赶集、秋收、腌酸菜、泡汤子等生活化素材。但是并非电视剧,或电影,这是快餐文化,而非精神食粮。所以,即使剧情是一个模式,在短视频平台上播出依然拥有流量。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从事此项行业,有什么门槛?在硬件上可能就一般人办不到,例如,视频中可能会使用高端摄影设备、灯光和麦克风等专业设备。
另外,需要雇佣专业的摄影师和台词提示者等团队成员予以协助。
短视频的质量往往是资本累积的效果,必须确保每一个镜头都能生动地表达视频的主题和情感,同时视频的编辑和剪辑也是设计内容的重点,通过后期制作增强视觉效果和节奏感,这些都得花钱。往往是这些纯粹的商业化操作,推动了短视频内容的专业化和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