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豆先生》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电影。其中的关键剧情,让人浮想联翩,“憨豆怎么会一点关于修复的知识?”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化学知识?难道真的只是为了剧情?我想,这里面一定隐藏着一个惊人的秘密。如果你要看懂《憨豆先生》,首先要弄清楚两点:一是为什么英国画廊的主人会在一开始就这么保护着他?而这位憨豆,明显不是那种安安静静的欣赏画作的类型,想来在英国美术馆内没少惹事。
观众们也能明白,为何所有人都一致要求辞退憨豆。不过,对于“憨豆是我雇佣的,绝不会被辞退”这一点,众人还是无法理解,这就很有意思了。二是憨豆是跟谁学的,能用化学物质改变绘画的?还换了一遍又一遍,到后来直接变成了一张招贴画,这脑回路也太吓人了;而且,他还表现出了一种很可靠的能力,这种技术,对化学的要求很高,美术行业的画作修复和保存。
回答是来自英国艺术博物馆的负责人。我猜想,肯定是憨豆跟馆主在英国画廊里更换了画,所以才会知道这种生疏的技巧;一般情况下,除非是专门的画师,否则很难做到这一点。而关于她和英国博物馆的事情,更是充满了想象的余地。英国画廊的那位老总把憨豆藏起来,是出于隐秘。那么美国画廊的那位男二,应该也是如此。他们本来就是同床共枕的。
我知道,我并没有胡编乱造,因为《憨豆先生》的整个故事,都是以原版、复刻为主线的。要知道,这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就像现在,印刷、出版、图书、周边产品,再到后来的网络,这些东西都很先进,但为什么会有人跑到画廊里来欣赏自己的原作呢?既然仿制品和真迹一模一样,那这幅名画在拍卖会上的价值,又该怎么解释呢?加州艺术馆的一位男员工,这部作品中的第二个角色,无法忍受“现代文明”对“原始经典”的侮辱。
影片一开场,就是加州画廊的员工,商量着要不要在《惠斯勒的母亲》的首映礼上,邀请英国送来的傻子“博士”,公关部的员工,建议用流行的邦乔维来吸引注意力,而纪念品部的经理,提出了一系列与 kuso有关的礼物。那个叫“憨豆博士”的男人,应该是一名画师,对他的所作所为很是愤怒,为了保护他,他不惜一切代价,他将英国的人捧上了天,就是为了保护他。
但到了后面,憨豆熟练地将一幅乱糟糟的画作,改成了一幅海报,还给海报上了一副油画,这让他松了口气。现场的学者们都没有发现什么异常。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也就是说,憨豆的惨剧,让原本一本正经的作品,变得索然无味起来,让画廊陷入了一片巨大的危机之中。没有了“原作”,画廊也就没有了“故事”,画廊也就失去了价值,为了维护画廊的“经典”,画廊不惜一切代价。
但是,若是没有原件,真的能够做到这一点?如果我们在画廊里所见到的,实际上都是复刻,而我们却没有任何感觉,那会怎样?最搞笑的事情,就是在这样的荒谬中上演。《憨豆的黄金周》同样是一个题材,但比起画廊之行,这本书要简单太多了。
事实上,《憨豆的黄金周》是以“媒介”为中心的一本“电影情书”。各种媒体,将整部影片串联在一起。这个电影将 DV记录片,无声电影,音乐电影,电影工业下的商业电影,送到电影节上的艺术电影,以及其他一些其他的东西混合在一起,并将其全部进行了恶作剧。而在戛纳电影节上,被嘲讽的最多的一部,就是一部自恋型的文艺片,这一幕实在是太有趣了。
在影片的末尾,两个人物齐心协力,冲破了第四道墙壁,朝着听众走去。《憨豆的黄金周》是向影片表达敬意的影片。那种悠闲的气氛,让这部影片看起来很有感染力,与一般的喜剧风格完全不同。《憨豆先生》这部电影并没有那么多的长篇电影,所以没能看到,多少有些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