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月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第一资本体育馆内签署一系列行政令,其中包括美国将退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9ff119a2bcd8f32f62f5603102e49b2.jpg)
先来说说《巴黎协定》到底是什么。
这份协定的核心目标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要求各国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努力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2℃以内,并争取进一步限制在1.5℃以内。
听起来很高大上,但要实现这个目标,代价可不低。
传统能源产业首当其冲。比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能源在开采、燃烧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和甲烷。
以煤炭为例,一座大型煤炭发电厂一年就能排放几百万吨二氧化碳,甲烷的温室效应更是二氧化碳的28倍。如果美国继续留在协定中,就意味着必须对这些产业进行严格的环保监管,甚至大幅压缩其发展空间。
奥巴马时期,美国曾承诺到2025年将污染排放量降低到2005年水平的26%-28%。这相当于要对传统能源产业“动刀子”。对于那些靠煤矿和石油吃饭的企业和工人来说,这无疑是断他们的财路。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84b66cfdaf1a13c420470429be03266.jpg)
特朗普为什么要退出《巴黎协定》?答案很简单,他更看重传统能源的“钱景”。
在特朗普的逻辑里,环保固然重要,但经济利益和就业才是优先考虑的。
美国能源信息署的数据就很能说明问题——传统能源产业对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比例高达4.25%,而新能源产业只有0.5%-1%。两者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再看就业数据,美国传统能源汽车行业的就业人数高达200万人,而新能源汽车行业只有35.5万人,仅为前者的17.8%。对于那些生活在煤矿区和油田周边的工人家庭来说,特朗普的政策无疑是“及时雨”。
不仅如此,退出《巴黎协定》还能为美国节省一大笔钱。
奥巴马政府曾向绿色气候基金提供了10亿美元援助,而拜登上任后又承诺每年拨款30亿美元。这些钱从哪里来?当然是联邦财政。
而特朗普的财政改革计划中,削减对外援助和国际组织的拨款是重要一环。对于他来说,这笔“环保会费”显然不符合“美国优先”的原则。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bfaa66008f8406dc2787db7608f9af4.jpg)
除了经济账,特朗普还算了一笔“选票账”。
美国的能源行业从业人员分布并不均匀,传统能源产业的工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铁锈带”地区,而这里恰好是美国几个关键摇摆州的所在地。在2016年大选中,特朗普正是凭借这些州的选票赢得了总统宝座。
对于这些工人来说,环保政策往往意味着失业。而特朗普的退出《巴黎协定》,等于向他们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我站在你们这边,我要保护你们的饭碗。在这种情况下,环保主义者的反对声显得微不足道。
相比传统能源,清洁能源虽然在环保上有天然优势,但在经济贡献和就业规模上却远远落后。新能源产业对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仅为0.5%-1%,就业人数也远不及传统能源。
更重要的是,清洁能源的崛起需要长期的技术研发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这些都不是短时间内能见效的。
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环保是长期目标,但经济增长和就业是眼前的刚需。在特朗普的政策优先级里,显然是后者占了上风。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fcd06dac02c46c8931f690f6ba5cacc.jpg)
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不仅在国内引发争议,也让国际社会感到震惊。作为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的退出无疑削弱了协定的执行力,也让其他国家的减排努力变得更加艰难。
美国的这一举动再次暴露了特朗普政府的“单边主义”倾向。在他的眼中,国际协定往往是“束缚美国手脚”的工具,而与其牺牲美国的短期利益去追求所谓的全球目标,不如直接退出。
这种逻辑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美国国内一些选民的心理。他们对全球化和国际合作持怀疑态度,更倾向于支持那些能直接改善自己生活的政策。
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美国的退出无疑会削弱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气候变化的应对不能仅仅依赖某一个国家,每一个国家都需要为共同的未来付出努力。
毕竟,地球只有一个,气候问题最终会影响到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