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就职美国总统,发表了半个小时左右的演讲,我觉得看完之后要分析,要对比,要引申。
这也是方法论的一种,今天的节目我来讲一讲对于特朗普的就职演讲能够引申出什么更深层次的东西。
大家一起来讨论批评一下。
特朗普的演讲内容简单总结一下,大概有以下内容:
经济问题,通胀和美国优先;
非法移民和边境安全;
对外贸易保护主义;
能源政策,加强美国传统能源的地位和独立性;
全球的领导地位和领土扩张;
还有社会和文化问题,世界第一大国,竟然需要总统来强调一个常识性的问题:美国只有两种性别,这也算是奇葩一朵了。
看完老特的演讲之后,给我的感觉就是两个字:拧巴。
总体给人一种由外向内的压迫感。
怎么说呢?美国国内的问题很多,是需要解决,但是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一个根源,那就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感受。
只要说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是一天比一天好,你这个国家什么制度,什么对外政策,其实都无所谓的,老百姓不在乎的。
即使说国内有一些奇葩事件,比如说100多个性别,也都是小儿科了。随便!
只要大多数人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对未来有期许就行了。
我说的是普世的真理,并不是只对美国这么说,对中国,对其它国家也都是一样的。任何一个国家,只要说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是一天比一天好,那就没什么问题。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两千零几年的时候,你出门丢个钱包,被人打一顿,权力部分刁难你一下,腐败横行。
大家回忆一下,诸如此类负面的东西比现在多多了,多十倍都不止,但是那时候,人民群众反而没那么大情绪。
现在各方面都比二十年强多了,但是人们却感觉生活压力大,这就是人类的通病:由奢入俭难。
我昨天吃的是炒菜米饭,我今天吃个火锅,我会感觉满意。你要让我今天干啃个馒头,那我就不满意。而且我绝对不会想起来,我前几天还在啃窝头呢!
全世界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的,没有例外!
所以一个国家,不论它是大是小,是贫是富,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咎为两个字:
民生!
与政治形态无关,与国家的组成结构也无关。
这应该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了,我们即使举个最极端的例子也是说得通的,比如希特勒,解决了50万马克一个面包的问题,即使他实施法西斯主义,但是在德国国内,民众也是满意的。
我们先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因为它是个铺垫,然后我们再来看特朗普的就职演讲,你就会发现问题了。
特朗普半个小时的演讲,民生话题占的比例并不高,不到一半。这还是包括了跟民生有点关系的。
比如关税,需要引申才能到达民生的概念。关税可以保护国内产业,国内产业好了,工资就有保障,间接有利民生。
但是我们其实都不想揭穿它,就美国国内传统产业那个熊样,保护不保护有意义吗?
关税跟民生扯上的幅度真的不大,而表达对外强硬的意图反而更明显一点。因为特朗普自己都说过:
你不听我的话,我就给你加关税!
还有非法移民,打击非法移民从理论上确实能保证国内居民的就业,但是非法移民在特朗普的政策里,更多的还是为了激发部分选民的情绪。
特朗普从没有说过,没有老墨移民刷盘子,美国餐厅的价格还能再涨个一半没问题。
另外就是性别与社会价值观,虽然在美国社会中具有较大争议,但它们的直接民生影响基本为零。
我觉得拧巴就在这儿,演讲给我的感觉还是那种熟悉的美国味道:
通过在外部议题上的强硬立场,来转移国内问题。通过强调外部威胁(如非法移民、外国贸易不公等),来唤起美国民众的共同认同感,并转移对国内问题的关注。
至于说美国国内有没有问题,这一段时间,美国人冲进小红书,中美两国人民已经对过账了,越对账越有问题。
让我震惊的一个事就是,他们竟然有那么多人卖血,不卖血就没饭吃,有人竟然一周抽两次血!
我以前真还不知道。查了资料之后更震惊,美国人口只有中国的四分之一,血液制品的供应量竟然是中国的六倍多。
具体的对账内容我们就不多赘述了,免得跑题跑太多了。
所以我就放心了,老特这四年,没有抓住主要矛盾。
而且他还没上台呢,就先发了自己的虚拟货币,一夜之间挣了几百亿美元。这就跟普京打仗之前先把自己的游艇弄回来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了。
如果大家认为,特朗普的演讲就分析出这么多就结束了,那也不对,我们还要对比呢,从对比中就能找出更多更深的内涵出来。
跟谁对比,当然是跟中国对比,总不能跟刚果海地那种国家比吧。然后我们看看中国的领导人在国内重要场合的发言内容,它的侧重点在哪儿。
中国的领导人,发言的重点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特别是围绕如何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推动高质量经济发展,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要通过改革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确保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大家可以随便查,基本上都是这种语调,做的怎么样是能力问题,最起码态度上是鲜明的,明面上是这么说的,做自然也要这么做。
这是中央层级的,地方上开会,基本上也是这样:通常会强调区域性发展,如推动乡村振兴、解决贫困问题、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等。
这就是本质性的区别,以前我们对于这种区别真的是感受不深的,我们一直以为这些政府行为,应该是天经地义的,我们所享受到的很多东西,以前都以为这就跟空气一样,是天然就应该有的东西。
直到最近中美两国人民在网络上进行对账,还有洛杉矶大火,使得很多人有了不同的感受。
比如说美国人买保险,不仅买车险,房屋财产也都要买个保险。要不然遭遇损失了怎么办?
财产险这玩意儿,在中国压根就没有市场,因为中国人一般都不太担心自己的财产会受损失。
即使说我的房子倒了,那你政府是必须要给我解决住处的,你政府肯定不能看着我没房住。
这在中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怎么到了美国都成了自己的事儿了呢?
还有低廉的高等教育学费,医疗费用,几亿人的脱贫攻坚,这都是巨大的隐形成本,民生这方面,中国确实做的比美国强,再有偏见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这个现实。
特朗普的就职演讲无疑是一次对外宣示强硬立场的机会,然而,试图通过外部敌人转移内部问题的做法,注定只能是暂时的解决方案。
而中国的领导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通过内生式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创新来不断提升民众福祉。这种思路更加符合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也为中国提供了更为长远的国家治理路径。
最后我们闲聊几句来总结,有人可能不爱听,说你就是个大外宣。
其实你要是以为我在宣传中国的民生,那还是没有明白今天节目的意图。
第一,我说的都是事实,不管中国政府做的怎么样,毕竟它真的在做,还是那句话:
做的好不好是能力问题,但是态度上没毛病。
前年我记得美国雪灾的时候,一个市长公开说过一句话:救灾是社会主义国家才有的事儿,政府不欠你们的。
这种话在美国就是可以这么公开说的。
但是这种话,你看哪个中国政府官员敢讲?他只要敢说这种话,不用过夜就会被一撸到底。
郑州有个社区工作人员,还不是官,就说了一句,“我知道他软肋在哪儿”。就这么一句,全国人民追着骂,都骂成啥样了。
态度上是明确的,最大的好处就是好多蝇营狗苟的事儿,他就不敢明着干,一旦被捅到台面上就是身败名裂。
这就是对比之后,我们发现的中美两国对于民生的态度。
第二,一篇就职演讲,我敢肯定,九成以上的人听完了之后,也就是个听完了,如果你问他:特朗普讲了个啥,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呢?
你放心,保证他说不出来。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养成这种习惯:经历了一件事,听说了一段话,你要有意识地去吸收,归纳,总结,和提升。逐渐给自己培养一个好的方法论,这是要伴随我们一生的东西,直接能决定我们自己的人生高度。
就比如今天的节目,你可以说我胡编乱造,但是最少,我从特朗普的演讲中引申出了这么多内容,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听完就拉到了,啥也没干,他也没想要干什么。
你可以说我说的都是错的,这没关系,错了只是方向问题,我调整方向就行了。但是我去主动思考了,去联系了,去对比了,这就是我在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论。
即使错了,也是经验,也是财富。
最怕的就是什么都不做,浑浑噩噩地就过去了。
生命短暂,是经不起这样的浪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