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阙与之战,赵国虽胜却得不偿失?引发了两大恶果!

时间如白马过隙 2024-02-20 21:56:56

公元前270年,秦宰相魏冉命上将胡阳率军攻打赵国的军事重地阙与,并形成了长期围困的局面。

赵惠文王顿感压力山大,立即召见廉颇、乐乘(五国伐齐后,因受猜忌流亡赵国)等一众名将来商议,决定是否派赵军主力去救急。

廉颇、乐乘等多年来靠“躲猫猫”跟来犯的秦军“玩赖”,早就形成了惯性思维,因此以“道远路狭”为由反对出兵,只有赵奢的回答让人满意:“狭路相逢勇者胜!”

于是,赵惠文王以赵奢为将,出兵阙与。

其实赵奢早就看透了秦军的战略意图,就是围住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的阙与,引诱赵军主力前来决战,所以刚走出邯郸三十里,他就下令:“有以军事谏者死!”

然后就是原地驻扎,28天没有前进一步,另外,还装模作样地修筑工事,做出要在此地长期固守、拱卫都城的样子。

直到秦军探子将这一切回报给了胡阳,放心的展开对阙与的攻击后,赵奢才轻装急行,一天一夜赶到阙与东50里,并抢先占领了北面高地。

最终秦军猝不及防、仓促应战,被居高临下的赵军冲得人仰马翻、损失惨重,阙与守军也趁机杀出,对秦军形成两面夹击之势,胡阳只得撤围而回。

赵奢就此一战成名,被封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同列。

从纯军事角度来看,赵国无疑是阙与之战的胜利者,但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说,其实输得很惨,因为阙与之战埋下了两个巨大的隐患,直接导致了赵国后来的崩盘、乃至灭亡。

为什么要这么说?赵国在阙与之战中,到底输掉了什么?

首先,阙与之战的胜利,向秦国过早地暴露了赵军的军事实力。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赵国的实力达到鼎盛,虽不敢说天下第二,但也是稳居前三,但由于与秦昭王的香火情(嬴稷曾在燕国为质,是赵武灵王把他接回国继位),秦国也一直任由赵国灭楼烦、林胡,亡中山,自由发展。

赵武灵王也知道秦国的强大,因此处处忍让,采取联秦的策略,等到公子成上位(发动沙丘之难,饿死赵武灵王,成为赵国宰相,实际的掌权者),留胡服废骑射,赵国的实力有所回落,更知道强秦惹不起。

所以,赵国跟秦国打仗,主要的策略就是“躲”,两军主力很少碰面。这样的局面持续了十多年,秦国始终搞不清楚赵国的虚实。

一直以来,秦国对赵军实力的判断都过于乐观,因此才将主要精力放在收拾齐国和楚国方面。前273年的华阳之战,2万赵军被白起摧枯拉朽般的消灭,更使秦昭王坚定了“赵军不堪一击”的看法。

但是,秦军在阙与之战中的失利,让秦昭王认识到赵军并非自己想象中的那般弱不禁风,而是一支不可低估的强大力量。因此,秦国将赵国列入了“黑名单”,看作是一统天下的首要障碍,并为此处处针对。

阙与之战前,秦军的对外策略基本是想打谁就打谁,再往前就是看谁不爽就打谁,所以经常劳师袭远,甚至穿过整个中原,去袭击千里之外齐国的两座城池,可以说打仗毫无章法。

但当将赵国视作主要对手以后,秦国的对外策略发生了根本改变,阙与之战后不久,魏冉罢相,建议秦昭王“远交近攻”的范雎代相,不得不说这里面有重视赵国的因素在里面。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长平之战。

当时面对40万赵军俘虏,白起忌惮声名受损,就把杀降的皮球踢给了秦王,昭襄王也不傻,又用一纸无字诏书原封不动的踢了回来。

可以说二人都不想背负骂名,按照春秋战国的交战规则,大规模杀俘完全可以避免,但二人都知道什么才符合秦国的利益,所以最后白起还是忍着恶心坑杀了这40万降卒。

如果不是赵国,秦昭王和白起会大规模杀俘吗?

这就是被人重视的后果。

阙与之战,赵奢以智取胜,取得了秦赵争霸以来,后者对前者的第一次胜利,对于整个抗秦战线来说,是鼓舞了士气,增强了信心,但对于赵国来说,却是过早地暴露了自己的军事实力,秦由此对赵有了防范以及针对性。

就像后世的“某团大战”,得与失只在毫厘之间。

其次,阙与之战的胜利,冲昏了赵王的头脑,对秦军事斗争策略悄然生变。

前文已经说过,阙与之战前,赵国对秦的主要策略就是“躲猫猫”,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一点让秦军很头疼。

前282年,乐毅率赵军攻占魏之伯阳,秦军赶来“助拳”,赵放弃伯阳而退,即便两座城池被占,赵国也没有反击。

前281年,秦军攻占赵之石城,赵军固守的同时进攻魏国。

前280年,秦军一路向赵国杀来,占两城,赵奢则率军攻占齐国麦丘。

前276年,楼昌率赵军攻打魏国几城,未能取胜,后改由廉颇为将,拿下几城。

前275年,廉颇率赵军攻占魏国房子、安阳。

从这份清单中,我们会发现:秦国屡次攻赵,但赵国似乎一点也不痛,还有精力去痛扁魏国和齐国。

在秦、赵争霸的擂台上,最初就是这种局面:秦国追着赵国打,赵国一边跑路,一边赏魏国一拳、踹齐国一脚。

很明显,赵国不是被打得找不着北,而是一种高明的策略。

这时的赵惠文王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跟秦国硬抗,无异于活得不耐烦。所以只要秦军来打,赵军就撤,留守部队象征性地陪人家打打,送几座城池,这叫“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秦国打得很起劲,赵军主力却去找魏国或者齐国“报销损失”。

这就是弱赵对付强秦的“一字决”——躲,用现代话说就是,你扔你的原子弹,我扔我的手榴弹。

对此,秦国也很无奈,虽然是占领了几座城池,但赵军一味坚守,避战,秦军损失也不少,除了攻城的士卒损失,还有时间成本。

所以,秦军围困阙与就是想与赵军主力决战。

但是,阙与之战后形势就不一样了。

实事求是地讲,阙与之战只是赵军对秦军的局部胜利,秦军只是被赶跑而已,并没有受到多少损失。因此,赵国不应盲目乐观。但是,赵国以“柔弱之躯”,竟然能够一举击溃不可一世的秦军,让赵惠文王开始忘乎所以。

他错误的判断:秦国经年多伐,体力不支;赵国则经多年躲闪,羽翼渐丰。此消彼长,现时的赵国已经有足够的力量,与秦分庭抗礼了!

基于这个判断,加上赵奢得到重用,赵对秦的作战策略发生了根本变化:从过去扬长避短、深藏不露的“游击战术”,转为硬碰硬的武力对决。

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了赵孝成王身上。

前262年,白起率秦军攻占野望渡口,切断了韩国都城郑与上党之间的联系,韩恒惠王传令上党守将冯亭:向秦军投降!

冯亭沉思一番后,打出了一手妙棋:以上党17城换取赵国出兵。

如果换做是以前,赵国是不会为了这么点蝇头小利,强出头的,更大的可能是继续当缩头乌龟,或打打游击战牵涉一下秦军,但阙与之战的余温使赵孝成王热血上头,直接决定出兵。

当老将廉颇率军赶赴上党抵御秦军,采取固守长平,长期对峙的策略时,赵孝成王直接怒了,先是准备御驾亲征,被大臣楼昌谏止后,又将廉颇革职查办,替换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

赵孝成王之所以在蔺相如和赵奢夫人坚决反对的情况下,坚持启用赵括,除了对赵国的实力认识不清外,很大的可能就是因为想到了他老爹赵奢的“阙与之战”,有其父必有其子,想必赵括也会给他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可以说,阙与之战是赵国抗秦的巅峰,也是秦、赵争霸的一个转折点。秦国的高度警觉,赵王的盲目自信,使赵国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从这一点上来说,阙与之战的胜利得不偿失!

0 阅读:246

评论列表

杀人诛心

杀人诛心

1
2024-02-22 07:19

投降主义抬头,石破天

用户10xxx24

用户10xxx24

1
2024-04-19 19:47

又是蔺相如完璧归赵得不偿失,又是赵国打胜仗得不偿失,合着东方六国就应该俯首称臣,乖乖让秦国吞并才叫智慧吗?

时间如白马过隙

时间如白马过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