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有勇有谋一心为北魏,最终未得重用,反倒落得家破人亡

这可史不得呀 2024-08-26 12:49:24

文|史不得呀

编辑|史不得呀

崔浩有勇有谋,不仅精通朝政之事,也能够上战场,为战士们出谋划策,堪比在世张良,他辅佐过北魏三任皇帝。

在太武帝的朝堂上,他最为聪慧的谋略家,对国家也十分的重要,他帮助帝王击破了多个国家。

但最后,他却没能得到重用,反倒还被灭族,他这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高门出才子

崔浩的家境,大家绝对想不到,作为一个世祖,他不像其他世家子弟一般纨绔,与高雅的文人一般,心中有着极大的抱负。

他尤为喜爱文学,闲暇时,喜好读一些书籍,翻阅过往的历史,他还未‌‌加冠,便已经成为了“直郎”。

之后,更是成为了道武帝身边的著作郎,经常跟随在皇帝的身边,暮年的道武帝,情绪难以捉摸,总是无缘无故的发怒。

他身边大大小小的官员,都因细小的过失而受到了责罚,一时间,大家为了躲避灾祸,基本不往麻烦跟前凑,只有崔浩依旧跟在皇帝的身边。

他与父亲崔宏,不主动讨好皇帝官员,也没因过失冒犯过帝王,父子两人十分默契,从未挨过道武帝的训斥。

之后,道武帝丧命于儿子拓跋绍之手,杀父之后,他没能登上帝位,反而让长兄捡了便宜,成为了明元帝。

明元帝继位之后,十分赏识崔浩,他认为,此人如同朝堂的清流一般,是一个值得信任的臣子。

之后,明元帝看出了他的聪慧,授予他博士祭酒的职位,皇帝经常听他讲述经书,身为如此独特的臣子,他得到的待遇也非常好。

每当举行祭祀活动时,崔浩与父亲都能够乘坐专门的马车,这一特权是他独有的权益,这也令不少人艳羡。

拓跋嗣

在皇帝面前,崔浩总会将自己远大的思想,说出来,他建议明元帝不要继续扩张国土,保持现状不发动战争。

这一提议,其实对当时的北魏来说,百利而无一害,稳定国土情况,发展经济,不然就会像游牧民族一样,一直靠武力扩张国土,却不发展经济一直贫穷。

拓跋嗣

反驳迁都

但这一提议实行没多久,都城发生了自然灾害,导致粮荒,百姓们不是因自然灾害而亡,就是被饿死。

那时,一些观天监表示,他们夜观天象,发现北魏即将出现大灾难,唯一应对的方法就是“迁都”,将国家迁至邺城。

皇帝觉得,这个提议不是没道理,便在朝堂上征求大臣的意见,崔浩第一个表示反对,他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从短期来看的话,迁都确实是一个好办法,可并不是久远的政策,如果现在就迁的话,百姓无法分配到田地。

而且,长期居住在山林,必定会让身体出现异常的状态,如果周边国家得知北魏的情况,一定会抓住机会,趁虚而入,从长远来看,开始按兵不动为好。

之后,崔浩以防万一,提议皇帝放一些比较贫困的人,前往邺城,等到秋季,如果收成还是一般,那就再想办法。

结果等到第二年,预想的坏情况并没有到来,收成非常可观,北魏也熬过了这次灾难,帝王龙心大悦。

还有一次,东晋的刘裕北伐后秦,后秦军力不敌,只能连连后退,而刘裕领军不断的往前攻,但他们遇到了一个难处。

如若顺利攻打,需要借用北魏的路,明元帝与大臣商议,朝臣都认为,刘裕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肯定惦记着北魏的国土。

他们提议皇帝出兵,阻拦刘裕的军队,以免他们大胜后,生起攻打魏国之心,但崔浩觉得,刘裕这人不能小看。

而且,北魏目前的敌人是柔然,不适合出兵,再者就是国家的粮食也不够,如果出兵,既要攻东晋,又要防柔然,还是敌不动我不动比较好。

等到刘裕打完,将他们的后路堵上,到时就可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但皇帝认为,放敌军入关有些危险,便没有听崔浩的意见。

他们贸然出兵,阻拦刘裕前进的路,谁知,对方实力不可小觑,北魏军队损失惨重,这时,皇帝悔不当初,此后,更加相信崔浩的判断。

惨被灭族

之后明元帝离开人世,拓跋焘登位,这时,北魏可以说是一方强国了,崔浩在这时建议先攻打夏国,最后再将目光放到北凉和柔然之上。

太武帝出兵攻打夏国,夏国的王逃到了其他地方,此时,北魏面前有两个选择,一是解决心头大患柔然,可这样可能会被刘宋攻击。

这时,崔浩站出,建议全力攻打柔然,他表示,刘裕已经去世,不需要担心宋进攻,他们如今还需要恢复国力。

刘裕

就这样,太武帝集结了30万士兵,攻打北魏,但在出发前,刘宋却突然装作要攻打北魏,一时间大臣都很慌张。

只有崔浩支持攻打柔然,在他的坚持下,太武帝选择攻击柔然,这一战大获全胜,柔然几十年都不敢再犯北魏。

这件事也再次奠定了崔浩的“神算”能力,他实在是太会分析局势了,之后,他获得了皇帝的青睐。

但伴君如伴虎,太武帝的情绪喜怒不定,他的真实言论有时会令皇帝愤怒。

他多次主张废佛,节省开支,不废的话长久下去,只会不断的消耗国家的财力,他带头销毁佛像,这件事并不是他被灭族的原因。

真正迎来灭族下场的原因,还是因为《国记》事件,那时,他负责记录国家过往的历史,在其中加上了北魏早前落魄的时期。

其实太武帝记录历史,只是为了流传在皇室内,供皇子观看,但看完《国记》,其中写下了许多拓跋家族不愿透露的历史。

鲜卑贵族看到后,都声讨崔浩,在朝臣的弹劾下,太武帝下令斩首,并株连五族,在被发配到大牢的时候,他还不知自己到底犯下了什么错。

英明了一世,一心为国的崔浩就这么屈辱的离开了人世,他这一生,为国家付出了自己的一切,最终却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不该。

0 阅读:72

这可史不得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