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2000字。
人生一世,几度浮沉。
有高峰就有低谷,有光明就有黑暗。
越接近光明的时候,越是至暗时刻。就像黎明之前的黑暗一样。
毛泽东革命戎马一生,革命事业中可谓几经波折。
也许,人生的至暗时刻,往往来自于内部。正是内部的歪曲、排解,甚至陷害,才会造成一个人最大的伤害。
我们看惯了历代文学作品中,那些文人士大夫的悲伤经历,看惯了他们在人生至暗时刻写的那些作品。几乎都是写满了凄凉和无奈,那种艺术确实感人至深。
但是,有一种人却能在他人生至暗时刻,革命最危急的时刻,胸怀天地,勇立潮头,以大无畏的乐观革命精神唱出千古绝唱,感动无数人走出人生低谷。
那就是毛主席的这篇《清平乐·会昌》。
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一、创作时代:内外交困,至暗时刻著名的“宁都会议”中—1932年10月3日至8日在江西宁都县东山坝乡小源村榜山祠召开—毛泽东被剥夺了一切军事权力,几乎成了一名“普通士兵”。
而此时,却又是红军最艰难,生命攸关的重要时刻。
1933年夏蒋介石亲自策划了第五次“围剿”。当时,以博古为代表的中央临时政府推行“左”倾政治策略和军事策略,以“阵地战、消耗战”来对抗国民党军队的进攻,采取了“主动出击”、“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进攻路线。
结果反“围剿”彻底失败,在此严峻情形下,终于,红军在1934年10月离开中央苏区,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此时,是红军的至暗时刻,也是毛主席本人政治生涯的最低谷,他内心的愤怒、对革命前程的忧虑,交织在一起。
1934年4月下旬,经过周恩来同意,毛泽东带了王首道、周月麟和朱开铨3个巡视员,离开瑞金到会昌视察并指导工作。赣南军区司令员龚楚去看他,两人促膝长谈。毛泽东喟然长叹,说:“我自从参加革命以来,受过3次开除中委和8次严重警告的处分,这次更将造成失败的责任,完全推在我的身上。现在,可不是我们井冈山老同志的天下了!”说时,竟凄然泪下。
就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还是调整心态,毫不气馁,坚持自己的观点,埋头研究,给中央提建议。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下了这篇《清平乐·会昌》。
1934年7月23日,毛泽东会昌(今江西省赣州市)登上岚山岭,写下了《清平乐·会昌》。
1934年10月,红军被迫长征。
1957年1月,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
图1 会昌岚山岭
二、不止旷达,时代的襟怀和战略目光苏轼在贬谪黄州那一年,公元1082年,他一口气写下了四篇千古绝唱,都是他生平的代表作。
分别是《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这两首词和两篇文章都体现出了苏轼对贬谪后,人生至暗时刻的旷达。但是,字里行间中,也多少渗透出对人生的悲哀和凄凉。
同样为人生至暗时刻的毛主席,他登上岚山岭后,表达出来的却是更为广阔的,天地之间的胸怀和对未来胜利的坚定信心。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词人在六十年代曾回忆说:“会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这里的“东方欲晓”是双重含义,第一重说的是自己登山的时间早。第二重说的则是词人坚定的信念,他认定现在虽然是自己的至暗时刻,但这种时期不会太久,这个时期正是黎明前的黑暗,黎明马上就会到来。
而“莫道君行早”,更深沉的含义是,毛主席早已经预见了第五次反围剿会失败,但是自己的意见不会被采纳。自己虽然思想在中央之前,但是此时此刻却是无能为力。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写这首词的时候,词人四十一岁。这个时候的词人已经因为革命事业,走遍了祖国河山。这个年龄,也是人一生中事业的最好的年龄。
“风景这边独好。”讲的当然不是会昌的风景独好,而是,这个时候,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干部和革命同志接受了词人的战斗思想,尤其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大家也都越来越觉得词人的游击战思想才是当下最正确的思路。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于是,词人有了更广阔的理想。“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那就是在自己正确作战方针的指导下,革命一定会突破困境,沿着一如的伟大道路前进。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南粤”是广东省,那里是革命家孙中山的故居,是中国近代革命的摇篮。而且,词人之前曾经在广东省工作过,在那里打下了很好的革命的基础。
所以,向南转移,可能已经是词人心目中,当时红军的战略出路。
这,就是词人伟大的襟怀和时代的目光。
图2 东方欲晓
三、关于旷达和时代《清平乐·会昌》这首词中,词人自注:“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
“前面那首《菩萨蛮》”指的是写于1933年夏天的《菩萨蛮·大柏地》。
前边说过,出于人生低谷时期的苏轼的诗词看似旷达,实则内心多有凄凉。与毛主席同样人生低谷时期的作品相比,境界大有不足。
其实,这种比较要放在时代的背景来看。
苏轼那个时期是北宋王朝,苏轼自己只不过是一个遭贬谪文人士大夫而已。他没有近代革命的思想,也就根本不会有敢立潮头的想法和格局。
所以,旷达,要看时代。脱离了时代,无对比可言。
图3 踏遍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