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中。
时常会有这样的现象:
许多同学,每天忙忙碌碌,看起来很用功。
可遇到考试之后。
这些同学,就会露出原形,无法取得好成绩。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针对这种现象,李玫瑾教授,曾经给出这样的答案:
一些同学,会用“伪勤奋”的方式,给人留下一种努力的错觉。而实际上呢?这些同学们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是无效的。
比如,这三种“伪勤奋”,拉低初中生成绩,别小看了。

01
不动笔,只观看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许多同学,面对海量的学习资料,往往习惯于快速浏览。
却忽视了,深度学习的重要性。
李玫瑾教授指出:
这种“不动笔,只观看”的学习方式,正是典型的“伪勤奋”之一。
学生在看书或听课时。
只是机械地,让眼睛和耳朵工作,而大脑却未能充分参与进来。
这种浮于表面的学习,难以形成深刻的记忆,无法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解决之道:
在学习的过程中。
同学们,要多动笔。
无论是记笔记、做习题还是画思维导图,都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的有效手段。
通过动手实践,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
作为家长和老师,也应引导学生学会提问,促使他们主动思考,而非被动接受。

02
记笔记,不翻看
为何记笔记?
这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它有助于同学们,在课后复习时快速回顾课堂内容。
然而,有些学生虽然笔记记得工整详细,却从未真正翻阅过。
这样的行为,无疑成了一种“伪勤奋”。
这些同学,可能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而记笔记,却从未真正将笔记作为学习的辅助工具。
解决之道:
作为初中生。
大家要意识到,记笔记的作用。
同时,还要学会一些高效的笔记方法,如思维导图等,以提高笔记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在课后,大家还要利用碎片时间,通过复习笔记,实现知识点的巩固。

03
死记硬背,不爱动脑
在初中阶段。
随着学科知识的逐渐加深和拓展,死记硬背已经无法满足学习的需求。
但许多同学,并没有意识到。
他们习惯于,通过死记硬背来应对考试,这种缺乏理解的方式,同样属于“伪勤奋”。
大家可能暂时记住一些知识点。
但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却往往束手无策,做不到学习的迁移。
解决之道: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破解“死记硬背”困境的关键。
家长和老师,应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作为初中生,大家可以学习一些有效的记忆方法和学习策略。
比如,联想记忆、故事记忆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减少知识点的遗忘。

这三种“伪勤奋”现象。
在初中生中,其实并不少见。
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严重阻碍了学习成绩的提升。
因此,同学们要重视这一问题。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避免这些现象,争取在高效中,实现成绩上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