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央行发布2025年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我发现狭义货币余额不仅相较于1个月前有了巨幅增加,而且同比增速时隔9个月后转正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先来看数据。
2025年1月末,我国的广义货币余额M2为318.5万亿元,同比增长7%;狭义货币余额M1为112.5万亿元,同比增长0.4%;流通中的货币M0余额为14.2万亿元,同比增长17.2%。

与此同时,截至2024年年底,M2、M1、M0的余额分别是313.5万亿元、67.1万亿元和12.82万亿元。
可以很明显地发现,相比去年年底,1月末的M2和M0虽然有所增加但增幅不大,而M1则由1个月前的67.1万亿元变成了112.5万亿元,差不多要翻倍了。
M1被俗称为“活钱”,反映的是现实购买力,数值越大说明企业和居民的投资、消费欲望越强烈,随时准备花钱,所以才会让钱处于能够动用的“活跃”状态。

这两年我国正在经历经济转型,房地产自2021年下半年进入调整周期后至今未能完全平稳,市场信心和内需不足是我国经济的最大堵点,作为“活钱”的M1有所体现。
央行去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4月M1同比下降1.4%,之后便开启了连续9个月的同比下滑,直到去年12月依然没能转正。
包含所有货币总额的M2是在增长的,可“活钱”M1却持续负增长,说明人们不仅将赚到钱存入了定存,还把原先随时准备支出的投资及消费款存进银行吃定存利息,哪怕人民币存款利率在2024年下调了两次也抵挡不住这种趋势。

然而,如前文所述,情况在今年1月发生了逆转。这是为什么呢?最关键的原因是央行从今年开始修改了M1的统计口径,将另外两种货币形式算入了M1里。
按照新的口径统计,2025年1月末的M1余额相比去年1月末增加了0.4%。往前追溯调整,也就是按照新口径重新统计去年1-12月的M1余额和增速,可以看到M1增速转正其实在去年年底就已经实现了。
央行在2025年1月的统计报告里还披露了新口径下去年每个月的M1数据,其中显示2024年12月末的M1同比增长1.2%,相比旧口径的下降1.4%增加2.6个百分点。

问题来了,在M1持续下降的背景下,修改统计口径是为了粉饰金融数据吗?至少从效果上来说有这样的可能,毕竟修改后M1增速立马变正了,而且在去年12月就正增长了,而不改口径的话哪怕今年1月的M1增速依然是同比下降的。
不过,客观来讲M1统计口径确实应该修改,旧口径与现在的真实情况不符。
这次加入M1的有两类货币形式,一是个人活期存款、二是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我们逐一分析为何应该把它们纳入M1余额。

单位活期存款原本就属于M1,此前之所以未纳入个人活期存款是由于过去从个人从活期存款账户里取出现金往往要到银行柜台完成,实在不太灵活。随着电子转账的普及,现在不需要存折、不需要银行卡,也不用去银行,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能够消费、投资或者转账,和单位活期存款一样方便灵活。
再将个人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当作是灵活度一样的货币形式显然是脱离时代的做法,所以个人活期存款应该属于M1。

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又是什么呢?简单来说是为了让支付宝、微信等App里的余额能够顺利支付、转账而准备的现金。
移动支付兴起前,不存在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M1自然不可能将其纳入统计范围;现在到处都是移动支付,这笔备付金同样具备“活钱”的性质和功能,是不是应该与时俱进,将其算到M1余额里呢?
因此,无论是个人活期存款还是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App的余额,算到M1里都是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的。

唯一可能引发误会的是修改的时间点正好遇上了M1增速放缓的时候,容易被误以为是特意为了粉饰金融数据而修改的。
建议央行等部门今后在改革时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时间点是不是合适。我觉得可以借鉴国家统计局的做法,去年的GDP统计口径同样有所变化,改革了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的核算方式,没选择在GDP“异常”的2022年改革,避免了不少误会。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