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3年,讲经博士淳于越,在咸阳参见酒宴时,公然向丞相李斯发难,又劝诫始皇道:“周朝愿意将国土分封给子弟和功臣,诸王辅佐天子,所以能延续千年,如今陛下一统天下,就应该效仿古法。”
李斯不甘示弱,讥讽淳于越大谈复古思想,不过是想用古法惑乱百姓。
这场争论发生时,郡县制已在秦朝实行八年,淳于越不是第一个提出恢复分封制的人。他们都忽略一件事,周天子即使分封众多同姓子弟,也避免不了百年后诸侯间互相征伐,宗亲如仇敌。
正是分封制的失败,给了秦国统一的机会,也让秦始皇明白,他得实行一套新的制度管理国家。
淳于越想用旧的道德理念,搅动朝堂风雨,没料到竟给儒生遭来一场咎由自取的灾祸。秦始皇也在0的气焰中,坚定维护新法的决心。
一、渴望变革、惹怒旧道德的秦始皇秦始皇自小与母亲在赵国邯郸为质,9岁时回到秦国。天不假年,他的爷爷和父亲,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相继去世,13岁的他,成为六国口中虎视眈眈的秦国新君。
少年帝王在仲父吕不韦,母亲赵姬对朝政的把持中敛收心性。亲政后,他发挥一个帝王的潜能,废吕不韦,除嫪毐之乱。
图|吕不韦
或许是长久以来都生活在旧势力的控制下,变革的意识刻在秦始皇心中,他极度渴望用新的力量建立自己的朝堂,也想看到一个新的天下。
幸运的是,李斯在这时出现,并被其引为知音。李斯本是吕不韦门客,在一个改变命运的抉择中,他舍弃旧丞相,选择年轻的国君。
这对君臣,被法家的思想牵系在一起,二人将开创一个新的大秦。
图|秦始皇剧照
后世对以法家思想治世的秦朝充满刻板印象,监狱遍地、严刑峻法,大兴土木、君无仁心。
这是一场儒生对秦朝持续千年的舆论引导,他们将秦定为暴政,却没有充足的证据。
实际上,秦始皇在位期间未杀一个功臣,对治下名将也颇为宽容。这在后世也极为罕见,历代帝王面对功臣、良将时,总会惧其功高盖主,所以才有“飞鸟尽,良弓藏”的典故。
公元前225年,秦国欲伐楚,彼时还是秦王政的国君问王翦,攻打楚国需要多少士兵?
王翦直言:“非六十万人不可。”
一旁的少将李信不以为然,请命带兵,“只需要二十万人就可攻下楚国。”
秦王政给了他机会,但李信大败而归,秦王正不但没有怒杀李信,反而给他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让李信在两年后率军灭掉燕国、齐国。
图|李信参考图
让李信大败的楚人昌平君,曾是秦国的大臣。昌平君在嫪毐之乱时,挽救过秦王,因母亲又是秦公主,所以对秦国王室内情十分知晓。
他与秦王政的关系本来十分亲密,但随着下级官吏出身的李斯日渐受到优宠,他在秦国已无法施展抱负。楚国被灭后,昌平君建立亡命政权与秦国对抗。
司马迁在描写楚国抗秦时,春秋笔法,对楚国充满同情。
“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
秦始皇本纪将楚王负刍被俘后,立即建立亡命政权的昌平君之死和项燕的自杀都看成英雄之举了,但这一描写违背历史事实,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与史官笔下的不同。
司马迁无疑是想通过描写楚人的宁死不从,烘托楚国的慷慨悲歌,以此暗讽秦国的残暴。
在秦始皇歼灭六国的过程中,他对六国政敌,也有过恻隐之心 。
秦灭六国地图
成王败寇,被俘的国君结局通常是走向毁灭,但秦王政考虑过让他们作为臣服秦的诸侯王国继续存在下去,也从来没有想过要杀死六国君主。统一六国后,六王也只是被迁移去各自的居住地。
反观秦朝灭亡时的情况,公元前206年,秦王朝的第三代君主子婴交出皇帝的玺符投降沛公刘邦后,被项羽所杀。随后,项羽焚烧咸阳宫,屠戮百姓。
六国残余势力,从来不像史书记载的那样无害。
世人皆知秦始皇“焚书坑儒”,但不知这是六国颠覆势力,企图反秦的征兆。
政治文化阻碍经济发展时,对于文化的革新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东西。
淳于越之前是齐国人,他在秦始皇表明“学法令,以吏为师”后,仍然执意与新朝的规矩过不去。
看似是不同学术流派间的斗争,实际上,六国残余势力想借“文化”的力量卷土重来。
图|淳于越参考图
李斯在秦始皇的授意下拟定禁令,但也并非世人所知的将儒家典籍全部焚烧。 《诗》、《书》等典籍在周朝时本就是“官学”,后来东周动乱,才将官学散落民间。
儒生希望秦始皇守周天子的礼乐,按理将官学收为官府掌管,应当也该合他们的“仿古”之意。但他们却不乐意了,可见儒生对思想能带来的煽动力量心知肚明。
在拟定禁令的第二年,以卢生为代表的儒生和方士集结起来,继续宣扬复旧的理论,甚至编造流言诽谤秦始皇。这件事带来的后果是“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
秦始皇处置这些人,并非因为他们是“读书人”,而是他们反对新的社会制度,反对新制度下的新政权。
这种用暴力对待反对派的办法,也并不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儒家亦曾如此。
两百多年前,儒家先师孔子与少正卯,同在鲁国开办私学。但少正卯信仰法家学说,还经常将孔子的学生吸引去他的学堂听课。孔子称此人品性恶劣,认为他“言伪而辩”。
孔子任鲁国大司寇后,降罪于少正卯,不但将其杀害,还把他暴尸三日。
“ 焚书坑儒”不过是延续了春秋以来的儒法斗争,是新旧社会思想占领高地的斗争。儒生惧怕君主用武力消灭不同学说,那他们为什么不批判孔子?
二、秦惠万世,从律法看秦始皇的仁心秦始皇在执政期间得罪了儒生,后世史官斥秦法与秦制,但又必不可免地要享受始皇时代留下的便捷成果。比如,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
后世与秦朝的联系,都在证明一件事:秦朝虽亡,秦魂未灭。
秦朝小篆
其一,西汉的皇帝奔驰于秦直道。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 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
首先,公元前212年,大将蒙恬主持建设秦直道。秦直道的起点为云阳,终点为九原郡,它是一条秦朝的公路,首要功能是巩固国防,设计要求以路径尽量最短为主,由于道路基本保持南北走向,线形顺直,故 称“直道”。
前线若有战事,秦朝的军队在这条宽阔大道上,只需行驶三天三夜就能从咸阳疾驰到河套地区的前线,确保人员、物质可以快速抵到前线。
“秦直道”地形图
正所谓,前人修路后人走,西汉时,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巡游时都曾在秦直道上驱车而过。
其次,秦直道具有军事防御功能。因其沿线设有配套的军事防御设施,如关隘、兵 站、驿站、烽火台等,不但能屯兵扎营,还能储备兵器物资。
很长一段时期内,秦直道都为抵御匈奴做出贡献,匈奴“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张弓抱怨”。
直到汉初,匈奴问题也一直困扰汉代帝王,汉代的儒生和君主痛斥秦始皇大兴土木、不以德治天下,却要享用“秦德”。
匈奴画像
其二,秦朝的法律具有人道主义的精神。
《云梦睡虎地秦简》,成书于秦始皇时期,它较为真实地反应了秦人的生活状态。
首先,秦律维护公共利益,具有可持续性利用资源的意识。在环境保护方面,秦《律十八种·田律》中记载“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及雍(壅)隄水 。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麛卵鷇”
春夏两季是自然界动物生长和繁衍的时节,所以春天的时候秦律规定不允许去山林中随意砍伐树木,不允许随意堵塞水道,因为此时既是需要灌溉时也是枯水期。
不到夏季,不允许烧草做肥料,不准采取刚发芽的植物,更不能随意捕杀幼兽、以及鸟类鱼虫等动物,不准设置捕捉鸟兽的陷阱和网詈。
七月解除禁令,秦朝注重农田水利开发,但统治者对自然怀有一种“敬畏”心理,所以定下这些律法,在客观上维护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保障了人类可持续的生存和发展合理利用资源。
秦朝被以“严峻刑法”著称。但有罪的犯人,患上麻风病后,秦律并未对其简单的采取刑杀的方式来避免麻风病的蔓延。
因为他们犯的罪行只应当被判处“完城旦”或“城旦”、“鬼薪”的刑罚,所以并不能因为其罹患了传染病而加重对其的处罚,这对犯罪人而言亦不啻是一种蕴含人道的处置方法。
《云梦睡虎地秦简》图
再次,秦律对治理家庭关系的理念比后世的法律更为人道。
“妻悍,夫殴治之夬(决)其耳若折支(肢)指胅体问夫可(何)论?当耐”。
丈夫不可以随意伤害妻子的人身安全。但以黄老之学,修生养息的汉初律法规定,“妻悍而夫殴笞之,非以兵刃也,虽伤之,毋罪”。相比下,显然秦律对妻子的人身权利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秦律做出这种规定的根本原因在,法家思想在当时社会生活占主导地位,儒家所主张的“三纲五常”在当时影响甚微。人伦关系在理性中看到一丝情怀,而儒家以封建教条束缚人性却习以为常。
最后,在父母子女关系上,秦朝也不崇尚腐儒式的愚孝,在保护父权的同时,也对父权做出限制,使子女的权利在一定程 度上也得到了保护。
《秦律·封诊式》记载:“某里士五(伍)甲告曰:‘甲亲子同里士五(伍)丙不孝,谒杀,敢告。’”
甲想要杀死“不孝”的儿子,不能动用私刑,必须向官府请示由官府做出裁决。秦律规定,“擅杀子,黥为城旦舂”。
世人以为,秦朝采法家主张,在司法活动中必坚持“轻罪重罚”,但竹简的记录里,依然体现了当时的人们所能达到的人道高度。
竹简记载,审理案件能根据口供进行追查,就别用拷打而得到真相;施行拷打,不好;恐吓犯人,是失败的。
审讯案件的时候,必须先听完口供并作记录,让受讯人进行充分陈述。即使明知是欺骗也不要马上诘问。
刑讯逼供的对象是多次变更口供拒不服罪的人。这与后世的将刑讯作为法定的、常态的审讯手段相比显然要人道得多。
三、春秋笔法、史书中的谎言秦始皇陵的传言和阿房宫的故事,将秦始皇“暴君”的形象在文学中延续下去。
《史记》有言:“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
如果司马迁所说的“即位”,是指秦始皇13岁做秦王时就开始修建陵墓,那么可以理解为秦始皇修建地陵用了将近37年。
但真实历史中,秦始皇修建地陵是一个短期行为。
秦始皇陵
参与修建陵墓的人,他们墓地上有相关记载,以石刻的方式记录下工匠的姓名、籍贯。除了秦国本土范围以外,还有很多工匠来自江苏、浙江、山东等。
山东所属齐国,秦始皇未统一六国前,怎会有齐人来修秦王的陵墓?只有统一后,全国各地的工匠才能参与进这事。
《汉阳仪》等资料佐证,李斯为丞相时,负责皇帝陵园的建设。但李斯是在秦始皇三十三年时当上丞相,从资料看,秦始皇陵的修建时间,前后不到十年。
司马迁借修陵一事,斥责秦始皇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但他真正想骂的人不是秦始皇。
两汉历史上从继承皇位开始就修建陵墓的皇帝有两个,汉武帝最出名。他54年的皇帝生涯里,有53年都在修建陵墓。司马迁的记载无疑是在影射汉武帝。
汉人嘲讽时事,不敢直言,就借用讽秦之名,将罪名扣在秦始皇身上,以宣泄他们对所处时代的不满。阿房宫从未建成,但却被文人极尽奢靡之词描述,亦是此用意。
阿房宫概念图
另有一件事,史官的记载也不可信。《史记》记载,秦军统帅章邯手下有一支镇压起义军的大军,士兵是由骊山徒和人奴产子构成。
秦人打仗,专欺压奴隶与他族百姓?
想一想便知,一支由犯人和家奴组成的军队,为什么面对六国起义军时,战力强悍,势不可当,而不是弃秦不顾,逃之夭夭?
按理,他们应当也仇视秦朝统治者,应该共情六国起义军。但他们不共情,因为这支大军的真实来源,不是骊山徒或是六国奴,而是关中秦人。秦中子弟训练有素,所以才会在秦二世时仍忠于秦朝。
儒生试图将秦朝的二世而灭与秦始皇的施政措施联系起来,这是没道理的,因为他们已经验证秦制、秦法利于国家,惠于万民,出现问题的是能力不足的继任者,不能将责任全归于秦始皇一人。
结语千年前,秦始皇的形象在史书中就被固定,言其性格暴戾、反复无常,但史官的诋毁,无法磨灭帝王做出的贡献。他在文字中被妖魔化,却更让人对他产生好奇,今日众多学者,剥丝抽茧,想要探寻他真实的一生。
秦朝的存在是短暂的,秦朝的精神延续了下来。千秋万户,每一户人家的窗台,都朗照着大秦的明月。
参考文献:《睡虎地秦墓竹简》
《史记·秦始皇本纪 》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