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路上,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困惑:
明明付出那么多努力,为何还是养不出一个自律的孩子呢?
所谓自律,即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是一个人成长和成功的关键。
若是孩子可以养成自律的习惯,那它未来的成就和高度,就无需父母担心。
因为自律,会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学会目标设定,学会情绪控制……
就算没有父母的督促和监管,孩子也能很好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安排自己的学习。
在挑战和困难面前,他们也能独自去应对,这便是自律的魅力所在。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提出的“课题分离”一词,课题分离本质是分清“别人的事”和“我的事”。
阿德勒认为:“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很多孩子,没有自主感,也是因为他们的课题被某些外在力量模糊化了,比如唠叨、催促、包办、控制。
拿早上上学这件事来说,按时上学本身就是孩子自己的课题。
但有时候,大人会主动地承担起原本属于孩子的责任。
他们一边不停地催促孩子刷牙洗脸,一边替孩子收拾书包、文具,孩子动作慢吞吞的时候,还会感到恼火。
整个过程,孩子都在被命令、被安排,没有自主状态。
时间久了,孩子也开始依赖大人的催促,很多事情,大人不说。
他就不做,连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些事情本就是自己的责任。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样呢?
早上按时起床、准备上学,是孩子的课题;
帮助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在孩子求助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这是父母的课题。
你只需要准备早餐,送孩子去学校,中途适时提醒,把该做的做完,剩下交由孩子。
自主感最重要的体现,那就是能自行做出选择,自己决定某些事情。
如果孩子在生活中没有选择的余地,大人替他把路都铺好了。
那么孩子的内在动机被削弱了,对生活的控制感也被剥夺了。
培养孩子自律性,早期确实需要来自父母的“他律”,但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必须分离父母的课题和孩子的课题。
读到这,可能很多父母会说:“孩子就是我的人生最大的课题。”
确实,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父母不可避免的人生课题。
但大部分的父母把孩子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结果孩子也慢慢地不去承担本应该自己完成的责任。
鼓励孩子自立,帮助孩子自立,尊重孩子的自立渴望,抱着这种心态,我们才算是真的打开了自律之门。
同时我们做家长的也要少点控制与强迫,让孩子获得了自我管理的权力。
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你需要基于孩子充分的信任和支持,只在必要时提供适当的帮助。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调整,孩子就逐渐学会了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他的学习效率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当他不再依赖父母的监督,就能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
很多时候亲子间的冲突,都是源于父母习惯了“包办”一切;
孩子会在没有选择的情况反抗我们,然而一旦体验到了选择感,抵触情绪就会少很多。
并且孩子想要获得自主感的本质,也是要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
为自己负责的大人,父母应该去鼓励他,不要破坏了他成为自己的意愿。
只有真正的尊重孩子,给予他自由,他才能成长为一个成熟强大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