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统兵的能力,是否像陈寿所说“非其所长”,评价是否恰当?

玮宏看历史 2025-02-06 04:32:32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认为他在统兵作战方面,并非其强项。

这一评价是否公允?诸葛亮的军事能力究竟如何?让我们从历史细节中寻找答案。

陈寿的评价与历史背景

陈寿的评价不是空穴来风,他在《三国志》中写道:

“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这句话成了后世,评价诸葛亮军事能力的重要依据,陈寿的评价是否全面?我们需要回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中去看。

蜀汉地处西南,资源匮乏,人口稀少。根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蜀汉灭亡时仅有户28万、口94万,兵力不足10万,而曹魏户数超过66万,兵力超过40万。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接手的,是一个内外交困的政权。

北有曹魏虎视眈眈,南有南中叛乱不断,诸葛亮要治国,还要统兵,他的军事压力,远非常人能想象。

陈寿本人曾在蜀汉为官,后降晋,他的评价,是否受到政治立场的影响?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据《晋书·陈寿传》记载,陈寿之父陈式,在蜀汉时因罪,被诸葛亮处以髡刑(剃发之刑),这一事件,可能让陈寿对诸葛亮心存芥蒂。

此外,陈寿撰写《三国志》时,晋朝已取代曹魏,对蜀汉的评价,需符合“尊魏贬蜀”的政治正确。

例如,陈寿将曹魏君主列入“本纪”,而刘备、孙权仅归为“列传”,这种立场,是否影响了他对诸葛亮的客观性?

近代学者吕思勉在《三国史话》中指出:“陈寿作史,颇多曲笔。”

无论如何,陈寿的评价,为后世定下了一个基调:诸葛亮是治国能臣,未必是军事奇才,这种论断,在千年后仍引发争议。

诸葛亮的军事成就

诸葛亮的军事成就,主要集中在南征,和北伐两个方面。

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军南征,南中地区叛乱不断,孟获是当地豪强,深得民心。

据《华阳国志》记载,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诅盟”,孟获利用当地人对汉人的不满,联合各部族对抗蜀汉。

诸葛亮明白,单纯依靠武力镇压,难以长治久安。他采取了“攻心为上”的策略。

第一次交战,诸葛亮设计擒获孟获。

孟获不服,称“山僻路狭,误遭汝手”,诸葛亮放他回去,第二次,孟获集结更多兵力,利用毒泉、瘴气阻击蜀军,却被诸葛亮识破,以草药化解瘴毒,反设伏兵再擒孟获。

如此反复七次,最后一次,孟获退守秃龙洞,洞内仅有哑泉、灭泉、黑泉、柔泉四处毒水,诸葛亮在当地人指引下,寻得解毒之法,最终彻底击溃孟获。

孟获叹服:“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这一战,平定了南中,还为蜀汉提供了稳定的后方。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将南中豪帅迁往成都为官,在当地推广农耕、盐铁之利,“军资所出,国以富饶”。

诸葛亮的北伐,是他军事生涯的核心。

从建兴六年到建兴十二年,他先后发动了五次北伐。其中,第一次北伐最为关键。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兵分两路。一路由赵云、邓芝率领,作为疑兵,出箕谷吸引曹魏主力。

据《云别传》记载,赵云令士兵每日在谷中击鼓扬尘,曹真率大军至,却发现,蜀军早已焚毁栈道撤离。

另一路由诸葛亮亲自指挥,直取祁山。起初,战局顺利,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纷纷响应,关键时刻,马谡在街亭战败,导致全局崩溃。

街亭之战,是诸葛亮北伐的转折点。

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放弃水源,上山扎营,结果被张郃围困,断水三日,士兵自乱阵脚。

张郃趁机火攻,蜀军“士卒离散”。

据《三国志·王平传》记载,副将王平率千余人鸣鼓自守,张郃疑有伏兵,未敢追击,这才掩护部分残兵撤退。

此战过后,诸葛亮不得不退回汉中,“戮谡以谢众”,并自贬三级。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并非一无是处。

他在北伐中展现了,极高的战术素养,例如,第四次北伐时,他利用木牛流马,解决了粮草运输问题。

据《诸葛亮集》记载,木牛“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流马“方囊容三斛”,通过改进运输工具,蜀军粮草效率提升三成。

卤城之战中,他更以“围魏救赵”之计,佯攻上邽,诱使司马懿主力救援,却在卤城设伏大破魏军。

据《汉晋春秋》记载,此战蜀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

这些细节,足以证明他的军事能力。

诸葛亮的军事策略与指挥艺术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更体现在,他的战略眼光和指挥艺术上。

早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就提出了“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的战略规划,这一规划,为蜀汉的生存,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联吴抗曹,是诸葛亮战略的核心。

赤壁之战后,孙刘联盟成为对抗曹魏的关键。

诸葛亮深知,凭蜀汉一己之力,难以与曹魏抗衡,他始终致力于维护孙刘联盟。

即使在关羽失荆州、刘备伐吴失败后,他依然努力修复与东吴的关系。

诸葛亮的战术灵活多变,善于因地制宜。

例如,在平定南中时,他采用“攻心为上”的策略,节省了兵力,还赢得了民心,在北伐中,他多次利用地形和天气,设计伏击战。

空城计,是诸葛亮战术智慧的经典体现。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撤退时,曾以空城计吓退司马懿。

这一故事在正史中,无明确记载,它反映了后世,对诸葛亮战术能力的推崇。

诸葛亮治军,以严谨著称,他注重军纪,赏罚分明,街亭之战后,他斩了马谡,以示负责,这种严于律己的态度,赢得了将士的信任和尊敬。

他还注重军队的训练和装备。木牛流马,是他为解决粮草运输问题,而发明的工具,连弩是他改进的武器。

这些发明,提高了蜀军的战斗力,也展现了诸葛亮的创新能力。

陈寿评价的再审视

陈寿的评价,是否全面?从历史事实来看,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并非“奇谋为短”所能概括。

可能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他在撰写《三国志》时,难免会受到晋朝官方立场的影响。

后世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也是评价不一。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称赞诸葛亮“治戎为长”,也指出他在用人上的失误。

李靖在《李卫公问对》中认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被低估了,他的北伐失败,更多是因为蜀汉国力不足。

从历史事实来看,诸葛亮的军事成就,并不逊色,他平定南中,稳定了蜀汉的后方;他五次北伐,虽未成功,也给曹魏造成了巨大压力。

他的战术灵活,治军严谨,也展现了极高的军事素养。

陈寿的评价,或许更多是基于结果而非过程,诸葛亮的北伐未能成功,这并不能否定,他的军事才能。

毕竟,战争的胜负,还取决于国力、资源等多种因素。

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是否如陈寿所说“非其所长”?从历史细节来看,这一评价并不全面。

他的战略眼光、战术运用和治军能力,都足以证明,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陈寿的评价,或许更多是基于结果,而非过程,诸葛亮的北伐虽未成功,他的军事才能,不应被低估。

参考资料:陈寿.《三国志》.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刘德义.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与北伐战略研究." 《历史学研究》, pp. 58-74.

0 阅读:0
玮宏看历史

玮宏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