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杀刘封,不是因为没救关羽,也非中了诸葛亮算计,是不得不杀

玮宏看历史 2025-02-04 04:28:32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刘备杀刘封,原因并不是关羽之死,也非诸葛亮的阴谋,是刘备心中对未来的深刻忧虑。

作为刘备的养子,刘封有才能,却也带来不可忽视的隐患。

即使关羽未被东吴所杀,即便刘封表现出过人的忠诚,他最终还是走向了死亡。为什么这么说呢?

刘封的崛起与早期表现

刘封原为罗侯寇氏之子,后来被刘备收养,成为其义子。

刘备看到刘封的潜力后,便将其托付重任,刘封在蜀汉早期的军事行动中屡次立功,更在刘备征伐益州的过程中表现突出。

尤其在战争中的表现,令刘备十分欣赏,在攻取益州的过程中,刘封屡立战功,协助父亲将一个局势复杂的地区,稳稳地掌控在手。

面对敌军的围攻,刘封和其他将领一样,从不畏惧,奋勇作战,英勇无畏和过人的指挥能力,让他赢得了,许多战士的尊敬。

刘封身上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尤其是当他被任命为副军将军、主管上庸时,在面对一些外部威胁时,显得有些过于自信,有时甚至,难以听从父亲的指挥。

正是这种“刚猛”的性格,使得他开始在刘备心中,产生了微妙的疑虑。

刘封有才能,还有强烈的个人野心,他忠心耿耿,但行为开始表露出些许自负——在父亲刘备的授意下,他参与了许多重大的决策,也希望在蜀汉内外,拥有更多的权力。

这种自信,在年轻的刘封眼中,或许是他应有的态度,刘备看在眼里,心中却不免有了担忧——刘封的刚猛,若放任不管,终究可能成为蜀汉的隐患。

刘封拒绝救援关羽的矛盾

关羽的死,是刘备心中一块难以愈合的伤口。

关羽与刘备的深厚情谊,早已超越了兄弟之情,为了挽救关羽,刘备亲自率军征战,几乎倾尽了整个蜀汉的力量。

面对关羽被围困在樊城的危机,刘封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难以理解的决定——拒绝派兵支援关羽。

刘备和关羽之间,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关系,两人共同经历过无数艰难时刻,早已把生死与共当做生命的常态。

关羽的勇猛和忠诚,早已在刘备的心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作为刘备的把兄弟,关羽在刘备心中,无人能及。

刘封却以“上庸三郡局势不稳”为由,拒绝了刘备的命令,未能及时派兵救援关羽。

这一决定,使得关羽最终被东吴所害,刘封的行为,也让刘备愤怒至极,在刘备的眼中,刘封无疑是犯下了,不可原谅的错误——对关羽的忽视,直接导致了,蜀汉一员猛将的死亡。

刘备内心的矛盾越发激烈,刘封才智过人,勇猛无敌,但对刘备的信任,和关羽的忠诚,似乎缺乏足够的敬畏。

刘封所展现出的自信,背后可能隐藏着,危及整个蜀汉未来的潜在问题。

关羽的死,让刘备深感愤怒,也让他意识到,若不处理好刘封,日后或许会有更大的麻烦。

而一点,诸葛亮也看在眼里,在刘封拒绝出兵救援关羽后,诸葛亮开始对刘封的未来,提出了严峻的警告。

诸葛亮认为,刘封若继续如此刚猛,未来必定难以控制。

诸葛亮在刘备面前,多次提到刘封的危险性,暗示刘备,不如趁早除掉他,以免日后成大患。

刘备内心极度矛盾,对刘封仍然有着深厚的感情,但如果不为国家考虑,放任刘封的刚猛,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只能在内心深处,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若要保全蜀汉,若要为未来的稳定铺平道路,刘封这一局势中的“变数”必须清除。

刘备的内心挣扎与最终决断

刘备心中充满了痛苦与矛盾,在刘封拒绝救援关羽后,刘备的情感与理智,开始了剧烈的碰撞。

作为养子,刘封从小便在他身边长大,是刘备亲手培养的亲信。

刘备对刘封的关爱,远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位部下,在面临关羽的死后,这种父子的情感,却无法成为刘备决定的依据。

刘备心中的矛盾越来越深,刘封没有在关羽危急时刻,及时伸出援手,拒绝了自己多次的命令。

这使得刘备意识到,刘封对于蜀汉的忠诚,可能并非如他,所期待的那样坚定。

或许,刘封的刚猛,和独立性格,在未来的局势中,将成为一个无法控制的因素。

另一方面,刘封在蜀汉政权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非同小可。

若刘备去世后,刘封凭借自己的能力和雄心,势必会产生不小的威胁,刘封是刘备的养子,还是蜀汉的重要军事力量。

他的刚猛性格和雄心勃勃的个性,可能导致他在刘备死后,试图争夺权力,甚至挑战刘禅的继位权。

诸葛亮早已看出了,刘封的潜在威胁,他多次向刘备建议,趁早除掉刘封,以免日后酿成大祸。

诸葛亮明白,刘封在个人性格上难以驾驭,从政治上来看,他的存在对,蜀汉的长期稳定构成了隐患。

诸葛亮通过深思熟虑后,对刘备提出了一个直接的方案:除掉刘封。

刘备心知肚明,若刘封继续活在世上,可能破坏刘禅的继位计划,还可能带来更多的内乱。

无论是对刘封的信任,还是对未来局势的预见,刘备终于做出了痛苦的决断。

最终,依照诸葛亮的建议,命令刘封自裁。

刘封的死,是刘备为确保蜀汉未来的稳定,做出的牺牲,也是他对家国大计,深思熟虑后的必然选择。

接到刘备的命令时,刘封的心情,无疑是极其复杂的。

刘封临终时,感叹道:“恨不用孟子度之言!”这是他对自己,未能抑制自己性格的深刻反省,也是对刘备不忍杀害的痛惜。

刘备面对这个,曾经亲手培养的养子,眼含泪水,没有丝毫犹豫地,执行了这一决定。

那一刻,父子情深,竟然被权力,与国家未来的重担所压倒。

生命最后岁月里,面对着刘封的死,心如刀绞,作为一个父亲,他无疑深爱这个养子,作为一个政治将领,必须要有足够的眼光与决断力,在权力、忠诚、国家未来之间找到平衡。

刘封之死的深远影响

刘封的死,对蜀汉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政权稳固了很多,刘封的死,也让蜀汉的内部权力斗争,愈发复杂。

刘备之死后,许多曾与刘封同样亲近的将领,也开始感受到,自己在蜀汉政权中的地位,不再稳固。

从长远来看,刘封的死,进一步巩固了刘禅的地位。

刘封有过人的能力,但强势与刚猛,使得刘备极为担忧,刘禅的继位,需要得到内部将领的支持,也需要对外部,威胁的应对力。

而刘封的性格,与他对于权力的渴望,若不加以制约,必定会成为蜀汉未来,稳定的隐患。

通过刘封的死,刘备为刘禅创造了一个,更为稳定的政治环境,避免了潜在的,政变或权力争斗。

诸葛亮深知,这样的牺牲,是为了保证国家的稳定。

在刘封被赐死后,诸葛亮进一步加强了对蜀汉政权的控制,为刘禅的未来统。治扫清了障碍。

这也意味着,蜀汉未来的局势,仍然需要极为严密的管理。

诸葛亮必须在后续的统治中,要消除刘封遗留的隐患,还要为蜀汉的未来,铺设更加稳固的基础。

刘封的死,也为后世治国理政者,提供了重要的教训。

在领导国家时,如何平衡感情与理智、亲情与国家大义,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持决断力和远见,都成为了后世所要深思的问题。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7
玮宏看历史

玮宏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