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出狱的陈独秀想来延安,毛主席表态:可以但有3个条件

康康阅览过去 2024-11-08 01:21:2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文 | 编辑 | 侯哥说历史前言

陈独秀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与先锋,同时是中共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的生涯波澜壮阔,充满传奇。他不仅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领航者,还在中国共产党一大至五大连任总书记,为革命播撒火种。但是这位被誉为“怪杰”的文人,因其独特的性格和思想,也经历了诸多曲折。

陈独秀是皖人,性格直率,脾气大,他粗喉亮嗓,动辄拍桌子、掼茶杯,在党内俨然如家长般存在,因此同志们背后称他为“老头子”。他一生不畏强权,坚持自己的独立思想,即使在被开除中共党籍后,也多次拒绝国民党的馈赠,展现了傲骨文人的风范。

但陈独秀的革命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作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他一度引领革命风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右倾思想逐渐显现,最终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这一失败使他不得不离开中央的舞台。在1931年“918事变”后,他勇敢提出反蒋抗日的主张,却因此遭到逮捕。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才重获自由。

出狱后的陈独秀并未放弃革命信念,他坚持写抗日文章,表达了强烈的抗战决心。他积极寻求回归党组织的途径,希望能够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力量。并且陈独秀与年轻的毛主席曾有过一段并肩作战的岁月,两人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当陈独秀先生出狱后,第一时间联系了叶剑英等人,听到消息的毛主席想了一下,回复道:回延安可以,但是必须答应三个条件!

那这三个条件是什么呢?陈独秀答应了吗?

首先想要知道这三个条件是什么,就必须先要了解一下陈独秀先生生平!

陈独秀是我国共产党的早期奠基人之一,。1879年10月,他出生于安徽怀宁,其名字“独秀”源自家乡的一座山——独秀山。因为出生在一个时局动荡的年代,陈独秀目睹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义和团抗争等一系列国耻事件,这些经历深刻地塑造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变革意识。

年轻的时候,陈独秀曾经五次前赴日本求学,在当时其实出国留学一方面是为了求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难,因为心怀革命之心,这和当时国内还处于清朝统治的理念完全相悖,当时的清政府是十分反对革命的,不是有个笑话吗,慈溪做火车都得要马拉着,其实就能完全体现出当时的封建统治有多么的可笑!在日本,他学习了西方的新思潮,这些思想成为他日后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武器。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三十岁的陈独秀已深入参与到革命活动中。他曾在安徽都督府担任秘书长,致力于推动社会的现代化。尽管没有加入孙中山的同盟会,但他通过创办《新青年》杂志,大力宣传民主、科学与个性解放的思想,反对封建专制和迷信。1915年,《新青年》的创立,激发了一场风靡全国的文化和思想变革,陈独秀与李大钊携手,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于1920年在上海组建了中共最初的核心组织,并担任秘书长。他还是五四运动的核心领导者,这场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可是陈独秀的政治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他的直率和缺乏策略性,使他与党内外的许多人产生了分歧。鲁迅曾用一个比喻来形容他,说他像是仓库外的一面大旗,标语虽威严,但仓库门却敞开,易于洞察内部情况。这种性格特质,使他在与共产国际的互动中经常表现出不满和独立性。尤其是当共产国际的决策与中国国情严重不符时,他的不满更为显著。

就比如说当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批评中国同志们利用国际资金不力时,陈独秀激烈反驳,指出大量资金被代表们挥霍在高消费上,而非用于革命。说白了就是哪怕在高的参天巨树,也会有一些蛀虫,而且当时能心生革命之心的读书人,哪一个家里不是环境优越的,可能在别人看来,这种消费是正常消费,但是在陈独秀眼中却是十分的浪费!这种对革命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坚持,使他在与共产国际的关系中逐渐疏远。

1926年的中山舰事件后,陈独秀开始怀疑与蒋介石的同盟战略,提出共产党需要保持独立性以制约国民党。他的这种独立主张并未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反而加剧了双方的矛盾。到了1927年的八七会议,陈独秀因其立场与共产国际指示不符,被免去了所有党内职务,这标志着他与党的关系彻底恶化。

被开除党籍后,陈独秀并未放弃对革命的追求。1928年,他未受邀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这进一步加剧了他对党中央的疏离感。在这段时间里,他深受苏联反对派领袖托洛茨基思想的影响,对共产国际的批评产生了共鸣。托洛茨基对大革命失败的分析与陈独秀的看法不谋而合,这给了他巨大的慰藉和新的方向。

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叫“托派”。说的是起源于苏联共产党内部,是以托洛茨基为首的一个政治派别。托洛茨基主义是其核心思想,也被称为“不断革命论”。这一理论主张在无产阶级革命中采取持续和不断的革命策略。

1929年9月,陈独秀与彭述之等志同道合的同志一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即后来的“托派”。这一行动虽然源自他对革命道路的深思熟虑,却不幸地让他走上了与自己最初创建的中国共产党对立的路径。由于新立场与中共六大确立的政策方向存在本质冲突,再加上他对托派活动的积极参与和坚持己见,中共中央在1929年11月最终决定开除他的党籍,彻底切断了他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

但是陈独秀的斗争并未就此结束。被开除党籍后,他被国内托派选为总书记,继续为自己的信念而奋斗。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揭露国民党的腐败统治上,并在“九一八”事变后调整策略,将斗争重点转向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谴责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这种坚定的立场,使他在国民党内部也树敌众多。

1932年10月15日,陈独秀的托派中央被国民党中统特务机关一网打尽。次年4月,国民党江苏省高等法院公开审讯他,指控他有“危害民国”的“叛国罪”。面对这一指控,陈独秀在法庭上据理力争,他坚决否认危害民国,认为政府并非国家,打倒腐败政府并不等于危害国家。他的辩护词掷地有声,展现了他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精神。

尽管有许多人为他推荐辩护律师,包括蔡元培、胡适等,但陈独秀对章士钊的辩护并不领情。他认为这些辩护不是他的光荣,而是他的耻辱。他始终认为托派与国民党有本质的区别,不愿被人看成是国民党一条道上的人。因此,在章士钊辩护后,他立即发表声明,强调自己的政治主张应以自己的文件为根据。

最终国民党以所谓叛国罪判处他13年徒刑。陈独秀不服判决,当场起立大声抗议:“我是叛国民党,不是叛国。”经过上诉,国民党最高法院终审判处他有期徒刑8年。在狱中,陈独秀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断撰写文章和信件,继续为托派事业而奋斗。

1937年8月,在中共中央的努力下,陈独秀被释放。出狱后,他拒绝了国民党的示好,坚守自己的气节。

林伯渠、周恩来、王若飞、叶剑英等人都曾努力争取陈独秀的回归,陈独秀本人也想去延安,表示愿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作。

但遭遇了不少波折。尤其是在1937年11月,王明和康生带着共产国际的指示回国后,他们对陈独秀进行了猛烈的攻击,指责他为“每月拿三百元津贴的日本间谍”,这无疑给陈独秀的回归增加了难度。

当然更大的阻碍或许来自陈独秀自己的坚持。当抗日战争爆发,陈独秀出狱后,毛主席曾亲自提出三个条件,期望他能回到延安,与党共同抗日。这三个条件不仅涉及到对抗日统一战线的态度,对抗日战争的实际支持,还有对过去与托派关系的切割。但陈独秀对此并不买账。

第一个条件:毛主席首先希望陈独秀能公开表态,支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这不仅是为了抗日大局,也是为了党内的团结。这个条件其实在我们后来人看来,可以答应的,但是当时陈独秀先生已经对国民党完全死心了,所以并不看好民族统一战线这个策略,当然陈独秀也没反对!

第二个条件:希望陈独秀能通过实际行动来展现他对抗日战争的支持。这可能包括参与抗日宣传、组织或捐助等活动。陈独秀虽然支持抗日,但他并不愿意按照党的要求去行动,他认为自己有自己的方式去支持抗日。

第三个条件:最后一个条件是要求陈独秀彻底断绝与托洛茨基主义的联系,并公开承认过去加入托派的错误。这一条件触及了陈独秀的底线。他虽然对自己的托派经历有所反思,但公开承认错误并彻底断绝联系,对他来说是一个难以接受的要求。这个条件是陈独秀先生完全不答应的,这关乎信仰问题,虽然都是共产主义,但是理论派别之争是很难打破的。

在面对这些条件时,陈独秀展现出了他的坚定和执着。他不愿在思想和原则上做出妥协,即使这意味着放弃回到延安的机会。他曾对好友朱蕴山说:“大钊死了,延年死了,我也落后了。”这句话透露出他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也反映出他对现实政治环境的无奈和疏离感。

周恩来在王明失势后,曾多次尝试邀请陈独秀到延安,但都被他委婉地拒绝了。陈独秀选择了继续走自己的道路,坚守自己的政治理念和信仰,即使这意味着与党的主流路线背道而驰。他的这种坚持,既体现了他的个人魅力,也预示了他与党的渐行渐远。

1938年8月,陈独秀在历经多次迁徙后,最终选择了四川江津作为他的寄居之地。生活的困苦和身体的衰弱并未击垮他的独立精神。尽管离开了组织,没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他仍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气节。

1939年2月,陈独秀因重病在重庆住院。周恩来得知消息后,特地前来探望,表达了对这位老同志的深切关怀。数月后,周恩来再次踏足江津,亲自邀请陈独秀重返延安。他诚恳地说:“独秀先生,我此次来访,一是关心您的健康状况,二是希望您能从国家和民族的大义出发,放下过去的成见,重返党的怀抱。党中央和您的许多老朋友都在热切地期待着您。

陈独秀听后,沉默了许久。他回想起自己曾经的遭遇,被排斥、被误解,甚至被诬为日本间谍。那些痛苦的记忆如同一道道伤痕,刻在他的心上。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缓缓地说:“恩来,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但你知道,我当初出狱时曾主动提出去延安,却遭到了拒绝和诬陷。现在的情况虽然有所改变,但我已经无法再回去了。在那里,我只会成为一个象征性的存在,而无法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我宁愿留在这里,过一种实实在在的学者生活。

周恩来听了陈独秀的话,心中不禁感到一阵失望。但他仍然尊重陈独秀的选择,并从党的互济基金中拿出100元银票,希望能为陈独秀解决一些眼前的困难。然而,陈独秀却坚决地拒绝了这份帮助。他说:“这笔钱应该用来帮助那些更需要的人,比如监狱中的同志和烈士家属。我怎能心安理得地使用它呢?”周恩来无奈,只好将银票收回。

在江津的日子里,陈独秀的生活虽然清苦,但他的精神却是充实的。他继续致力于音韵学和文字学的研究,并受国立编译馆的约请,编著了一部文字学专著。这份工作不仅为他带来了经济上的支撑,更让他找到了精神上的寄托。即使身体日渐衰弱,他也从未放弃过对学术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生活的磨难并未就此结束。高血压引起的脑疼痛时常折磨着他,使他无法继续写作。经济的困窘和身体的病痛让他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但即使如此,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气节。他拒绝了那些与他政治立场不合者或国民党著名官僚的赠予,甚至包括他曾经在北大任教时的学生罗家伦和傅斯年的救济。他说:“你们做你们的大官,发你们的大财,我不要你们的救济。”这句话不仅彰显了他的孤傲清高,更体现了他对人生价值的坚持。

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在江津逝世,享年63岁。他的离世让许多人为之惋惜,但他的精神和原则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中央最终在历史的评价中恢复了他的名誉,宣布他从未为日寇工作过,那些曾经诬陷他为汉奸的记录也被正式清除。

1 阅读:237
康康阅览过去

康康阅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