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星期一》属于是开局一个梗,后面全靠编,可能这个故事的源头就是主创看到了一个社畜梗,即每天上班就如同进入了时间循环。然后就把它当作一个设定,放到一个虚拟场景中,再慢慢扩充成一部长片。当然在长片中它也不算特别长,只有82分钟。观看过程中能感受到主创很努力地在把时间撑久一点,难度其实并不小。至少设置了三条剧情线,三线交叉进行,并且每条线都出现了反转。
主线是员工设法破除时间循环,这条线的前期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唤醒一个人,像滚雪球一样,觉醒的人数越来越多,看上去像递进关系。但实际上情节是并列呈现的,没有递进层次,主要就是靠塞进大量细节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比如唤醒宅男时加入偶像团体的歌曲,让office直接变成live house。另外唤醒同伴仍要层层上报的设定虽然有点生硬,但对流程死板的职场讽刺得挺到位。这条线反转的重点在于谁是第一个觉醒的人。一开始以为是女主吉川旁边的两位男生,然后才知道是一直被忽略的圣子。这个反转还挺容易猜的。一开始吉川要找外包做视频的时候,她就提醒吉川对方人手不够,即使第一次看到这里没猜到,再往后看其他人总是能预知接下来发生的事,然后回想一下就知道怎么回事了。话说外包第一个发过来的那个硬核换嘴视频,还挺有自学三年动画系列内味的,放在当下的网络中未必不会火,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好想说服甲方buy这个方案啊。第二条线是吉川跳槽。这段用《银河写手》的说法,就是人物成长线了,所以反转点就在成长的瞬间。也就是吉川从一个慕强的工作狂,变成享受有人情味团队的人。说实话这个转变有点过于理想化了。反而是前面她利用时间循环来疯狂工作那里更有意思。一般拍人遇到时间循环,多数情况都会专注于如何摆脱。她是一边寻求摆脱,一边又放不下工作,还将困境为己所用,是巩固人物设定的一处妙笔。第三条线是上司的人物线,他是第一条线和第二条线的终点,阵眼般的存在。主要的反转点不是成长的瞬间,而是整个时间循环的源头到底是什么。开头先抛出手链这个烟雾弹,后面才发现是上司年轻时未能实现的梦想。当故事发展到这里的时候,我就变成地铁老人看手机的表情了。也不知道是文化差异,还是个人阅历不同,我无法理解一群社畜齐心协力为老板实现梦想这件事被正向描述。假如是以讽刺的笔法,道出公司运作的本质就是员工不停地时间循环,最终圆梦的是老板,那样多少还能拍出点现实意义。这片子整体给我的观感就是各种细节刻画都蛮有趣,包括上司寄出作品前的紧张和恐惧,人物的心理捕捉得细致又准确。可一旦它开始严肃起来谈主题,谈价值观,就变得很无趣了。去年看了吉冈里帆主演的《霸权动画!》,这电影用一种很热血的方式,拍了一个上司如何带着一群员工加班加点实现自己的梦想。跟《疯狂星期一》一样,创作上其实能看出来是花了心思的,可某些地方总会让人有点硌硬。当时就觉得假如这是一部二次元作品,跟现实的距离没那么近,可能这种不适感会减弱很多。《疯狂星期一》的漫画感甚至比《霸权动画!》还要强一丢丢,尤其是一些剪辑,就像看漫画时跳格一样。遗憾的是这个故事的主题就不可能太离地,开局一个梗本就是专打社畜的现实处境,当我在这个层面上尝到甜头之后,你又整一些跟我没什么关系的东西。我就开始怀疑自己正在吃的这个甜食到底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前面你说上班无意义的时候,我觉得很戳。后面你告诉我,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帮别人实现梦想,这何尝不是一种背刺。这是我作为一个观众在感性层面遭受的暴击。冷静下来思考之后,我觉得可能是日式集体主义在作祟。回过头来看看吉川线,为了拍她的转变,影片不惜多拍了一个场景,就是她去心仪已久的公司交任务那场戏。强迫症不能看到全片都发生在办公室一个场景里,还有点难受,就像一镜到底的电影里面忽然出现一个明显的剪辑点。这场戏主要是为了让两种工作环境进行对比,强者公司这边代表的是极端实用主义,把人当作机器,有成绩的就捧上天,没成绩的就直接归为废物。吉川所在的公司发展到最后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工作环境,可以为了一个未必能出成绩的理想而奋斗。但由于这个理想的承载体是上司,而不是主角吉川,因此就变成一个客体视角。吉川本是主角,但她的需求比较模糊,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在实用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之间,选择帮助理想主义者。做出选择后,她的个体需求就完全被抛开,实现理想的过程就变成呈现集体意志的过程,还是没能跳出集体主义框架。说白了就是不当螺丝钉是不可能的,你最多只能选择被锤子粗暴地锤下去,还是被一只接口适配的螺丝刀拧下去。这句话其实可以拍得很现实,只要在影片结尾让员工们逃出一个时间循环后,又陷入另一个循环。但这片子拍得很热血,它强调的是如果能遇到螺丝刀,你就应该欢欣鼓舞,上班也不是没意义的,只要你不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至少可以让这个集体过得更有意义。开玩笑说一句,哲学上有个叫酒神精神的概念,是指从生命的绝对无意义性中获得悲剧性陶醉。这电影讲的就是在个体生命的绝对无意义性中获得集体性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