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姆买到不合格糖果8年未能退赔?

山猫有名 2025-03-15 20:14:54
事件回顾:一包糖果引发的八年维权马拉松

2017年,消费者潘先生在山姆会员店购买了30包曼妥思薄荷味劲嚼充气糖,总价3570元。随后他发现该产品未标注营养标签,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潘先生当即向12315投诉,要求“退一赔十”,但山姆以“拒绝调解”回应。2019年,常州高新区市场监管局认定山姆存在违法行为,处以没收违法所得并罚款3万元,但消费者赔偿问题始终悬而未决。直至2025年3月,该事件因登上热搜引发舆论关注,山姆才主动联系潘先生协商退货退款,但赔偿争议仍未解决。

争议焦点:诉讼时效与责任归属成博弈核心

法律时效之争山姆曾以“赔偿请求已过诉讼时效”为由拒绝赔付。根据《民法典》,普通民事诉讼时效为3年,但潘先生认为,商品本身存在缺陷,商家应承担持续责任。法律界人士指出,若产品缺陷对消费者造成实际损害(如健康风险),诉讼时效可从发现损害时重新计算,但此案中无营养标签是否构成实质损害尚存争议。

退货与赔偿的分歧市场监管部门表示,山姆认可退货退款,但拒绝“退一赔十”的赔偿诉求。根据《食品安全法》第148条,若食品标签瑕疵不影响安全且不会误导消费者,企业可不承担惩罚性赔偿。然而,营养标签缺失是否属于“瑕疵”还是“安全隐患”,成为双方僵持的关键。

企业责任拷问:山姆频陷质量风波,管理漏洞凸显

潘先生的遭遇并非孤例。近年来,山姆会员店因快速扩张导致品控与服务问题频发:

产品质量问题:2025年1月,多地消费者投诉山姆车厘子“买10斤坏3斤”,赔偿方案被质疑推卸责任;同年1月,上海一对备孕夫妻购买的山姆床笠被检出甲醛超标,商家仅同意“退一赔三”,态度强硬;2024年9月,消费者投诉山姆月饼难吃却无法退货,引发对售后政策的争议。投诉量激增:截至2024年9月,黑猫平台上山姆投诉量达7895条,涉及食品变质、虚假宣传等问题。

这些事件暴露出山姆在供应链管理、品控流程及售后服务上的系统性缺陷。尽管其以“高端会员制”自居,但快速开店带来的管理松散与责任逃避,正不断消耗消费者信任。

消费者困境:维权成本高企,科技能否破局?

潘先生耗时8年维权未果,折射出普通消费者面对大型企业的无力感:

流程繁琐:从投诉、取证到法律诉讼,需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

信息不对称:企业常以专业法律术语应对,消费者易陷入被动;

舆论依赖:最终依靠热搜推动解决,暴露制度性维权渠道的失效。

对此,部分工具如【搜狐简单AI】被建议用于优化投诉文案、生成传播素材,降低维权门槛。但技术仅是辅助,核心仍需企业正视责任与监管强化。

反思与呼吁:构建可持续的消费生态

1.企业需回归“用户至上”山姆应重新审视会员制核心——高品质与高服务标准,而非仅追求扩张速度。建立透明供应链、完善售后响应机制,才是长远之计。2.监管应强化事前预防对频繁违规企业加大抽查力度,并推动“惩罚性赔偿”落地,提高违法成本。3.消费者需理性维权保留购物凭证、及时检测商品质量,并善用12315、司法诉讼等渠道,避免过度依赖舆论发酵。

潘先生的八年维权路,不仅是一起消费纠纷,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企业与消费者权力博弈中的深层矛盾。唯有多方合力,才能让“放心消费”不再是一场漫长的拉锯战。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