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大人,请先不要急

知识本色 2024-11-15 17:48:21

朋友们有没有发现?

教育,引起着急的首先是大人。

而这种着急的情绪是会传染的。

着急由爸爸传给妈妈,妈妈传给孩子;

或者妈妈传给爸爸,爸爸对孩子着急。

这就是著名的踢猫效应:

一个父亲在公司受到老板批评后,回到家里对跳来跳去的孩子发火,孩子又去踹身边的猫,猫逃到街上被车撞伤。

如果,这时候大人情绪内核稳定,不着急,教育是不是就少了一些无谓之事?

大人的急,有着复杂的来源。

如今信息时代,各种教育理念、方法铺天盖地而来,我们在海量信息中迷失。

一下子说这个重要,一下子说那个也缺不得。

看到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就迫不及待地想套用在自己孩子身上,生怕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而与别人家孩子的比较,更是让这种急躁加剧。邻居家的小孩钢琴弹得行云流水,同事家的孩子考试总是名列前茅,亲戚家的女儿刚刚进入名校。

在这样的对比下,我们看着自家孩子,满心焦虑。

还有,特别是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内心都有一个理想中孩子的模样,也许是名校、也许是名家,那是我们对他们未来的期望。

当孩子的表现与这个理想相差甚远时,急就成了我们最直接的情绪反应。

更别说当孩子在一段时间内进步不明显,我们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就更加按捺不住了。

然而,大人的急有用吗?

这就像是 “皇帝不急太监急” 的滑稽场景。

我们的着急,并不能改变孩子的成长轨迹。

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就像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

我们的焦急可能是揠苗助长,可能是南辕北辙,只会适得其反,只会让孩子感受到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可能反而会成为他们成长的阻力。

比如,过度的督促可能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频繁地要求孩子达到某个目标可能让他们失去自信,陷入自我怀疑。

更有甚者,

有些催促,孩子表面上答应着,但并不见行动。

有些催促,孩子可能根本就不进耳朵,导致大人的急一点用都没有。

那么,大人应该如何化解这份急躁呢?

首先就是要冷静下来。

我们要做减法,由外观转向内视,放下那些纷繁复杂的信息,静下心来观察自己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我们要努力去发现他们的优点。

也许他在学习上不拔尖,但他善良、有爱心,能关心身边的人;

也许他没有出众的才艺,但他有着丰富的想象力。

我们要正视孩子的不足,分析这些不足是因为努力不够还是天赋所限。

我们也要了解孩子的特长,特长是孩子在某个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的能力,这可能是他们未来发展的方向。

我们还要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孩子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才会有内在的动力。

我们还要弄明白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是无法改变的。

努力去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

比如孩子的性格、天赋等可能是难以改变的,我们要学会接纳;

而像学习习惯、行为方式等是可以通过引导和培养改变的,我们就要付出努力去帮助孩子改进。

努力去改变可以改变的,这是我们作为家长在教育中应该秉持的态度。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被急躁蒙蔽了双眼,让孩子在慌乱中前行。

大人,请先别急,让我们用冷静和理智为孩子撑起一片成长的蓝天,让他们在爱与包容中,按照自己的节奏,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因为,教育是一场马拉松,我们要做的是陪伴他们享受这个过程,而不是让急功近利煞了这一路的风景。

当大人变得宠辱不惊、从容自若的时候,是不是一切都显得云淡风轻了?

0 阅读:0

知识本色

简介:知识无非三调:调身、调息、调心